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代保民 《今日教育》2007,(2S):35-35
最近关于教参教案的争议评说不少。我是一位教了二十多年中学语文的教师,对教参教案也禁不住想说几句。  相似文献   

2.
最近关于教参教案的争议评说不少。我是一位教了二十多年中学语文的教师,对教参教案也禁不住想说几句。首先,我是伴着教参教案逐渐成长起来的。刚参加工作的几年,几乎是寸步不离教参教案。随着自己教学知识的逐步增长,教学经验的逐步增加,教参教案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远。现在,我已经能做到不需要教参教案而独立备课了。但如果由此认为就可以丢弃教参教案而仅凭一本语文书打天下,我是做不到的。并且,我还可以斗胆地说一句,绝大多数老师是离不开教参教案的。有人说:“教辅是被污染的河”、“教参也是条被污染的河”,事实真是这样吗?未必竟然。我想,教参教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被污染”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因此对全部教参教案的质量一口否定,对于教参教案给予教师的帮助也不应该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3.
我任民师十几年来,一直教高年级语文课。《狼牙山五壮士》这篇传统教材,我已教过好多遍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由于课本里《详写和略写》(读写例话)一文已明确为“歌颂了五壮士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甘愿牺牲的崇高精神”,统编教参的说法大体与此相同。因此,多年来每次教这篇课文引导学生概括中心思想时,我都是按教材和教参的上述说法进行。  相似文献   

4.
在中小学,几乎每门学科都有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这些参考书对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我用的这些语文教参中,“教”字体现得不好。语文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智慧和灵感,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大多是经典性的名篇,许多老师呕心沥血对如何讲授进行了艰苦地探索和实践,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把这些成果选择部分精华加入到教参中去,让教师在教学中参考,其作用无疑是大的。那么,具体有那些内容可加入到语文教参中去呢?我认为如下几方面可以考虑。1.基本的教学思路如同建房、…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教参比新教材迟来了一段时间,这可急坏了部分老师:没参考书怎么上课啊?这可是新教材呀!我觉得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许多老师上课已经完全离不开教参了。难道没有教参就真的没法上课了吗?当然不是。老师们之所以丢不掉教参,是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依赖教参的习惯。有教参上课当然容易,那上面一应俱全,甚至连课后练习的答案都做得好好的,老师只需照着念就行了。所以有校长就说:“不能教别的,就教语文吧。”好像只要识字,就能教语文。  相似文献   

6.
江奎 《河南教育》2008,(1):41-41
曾在网络上看见过这样一则帖子:“课文写什么,我就教什么;考试考什么,我就教什么;教参说什么,我就教什么;我能教什么,我就教什么;我想教什么,我我想教什么,我就教什么;学生喜欢听什么,我就讲什么……”这个帖子,让我思考了很长时间。不错,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教法更是千姿百态。然而,百花齐放之下,随意、盲目甚至荒唐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师在课本上旁批夹注、圈圈点点,给人以一种“满天星”的印象。教师主要精力不用在抄写“教参”上,而是含英咀华,广采百花,把钻研时“心有灵犀”的一点东西,迅速地捕捉住,并留在纸面上,所以这课本上的“满天星”,乃是自己心血的结晶,就教学而言,这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备课艺术。我曾听过一位中年教师讲朱自清的《绿》这篇课文,教案只是粗线条地勾了一个轮廓,既是文章的思路,又是教者的思路,而课本字里行间,早已星河灿烂,这比将“教参”搬到教案上所花的功夫不知深了几多倍!最后,他还在书页的“天头”上即兴画了几笔山水轮廓,真称得上”物我神会”了。教学贵在教者有自己的  相似文献   

8.
研读教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应将研读教参和钻研教材结合起来,解决"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的问题,使课堂教学目标更明确,达成度更高。  相似文献   

9.
我在教授鲁教版《报任安书》一课时遇到几处课本和教参都解释不准或不详的地方,现提出来与各位方家商榷。  相似文献   

10.
周虹 《湖南教育》2005,(8):30-30
误区之一:生搬硬套教参,缺乏 独立处理教材的创造性 教参(即教学用书)提供了每课 教学的建议、注意问题及具体的教 学步骤,是教师教学的帮手。但有些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过于依 赖教参,甚至盲目抄袭教参作为教 案,简单地理解教参提出的教学建 议,照搬教参建议的步骤与内容,这 样往往忽视对学生的研究和对教材 的挖掘。脱离教学实际,阻碍教学方 法的提高,甚至教学任务也很难完 成。例如:许多教师总是按教参设计 的步骤把warming up、Listening和 speaking放在一节课处理,结果往往  相似文献   

11.
《枫桥夜泊》这首诗我教过好多遍了,每次都感到“对愁眠”的“对”字很难落实。“对”是朝着、面对的意思。如把“对愁眠”解作面对着忧愁睡眠显然是说不通的。我查了一下“教参”,“教参”只说,“诗人睡在船中,看见江边  相似文献   

12.
按照教参上的提示教了两次《老王》,但自觉牵强附会。我目光躲闪地合上沉重的课本,但眼角的余光逃不开那些文字灼灼的目光。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始终要关注三个问题:用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师用书真的只是教学“参考”书.文本才是我们教学的根本:依据教参而不同于教参.出得了教参,入得了文本.就有我们的事情可做.下面对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进行例说。  相似文献   

14.
每当在体育课上,看到同学们在单杠或者双杠上形如燕子般地自由翻飞,我就按捺不住,也很想上去一显身手。可我天生胆小,就是不敢上去。同学们有时爱坐在单杠上玩儿,每次他们喊我上去,让我也去翻杠子,可我总是望杠兴叹。今天体育课,又是翻杠子。一想到又要翻杠子,我感觉比登珠穆朗玛峰还难,犹豫着一直不敢上。你还是班长呢,怎么这么胆小?别人都能翻,我看你就是胆小,就是不敢翻!”听,又是班上那个调皮大王在嘲笑我。怎么办?不翻,大家都笑话我,没面子;翻呢,万一摔下来怎么办?到底是上还是不上?我的内心在激烈地斗争着。“任何事情的开始都需要大…  相似文献   

15.
算起来我教语文已有十余年了。刚上班那会儿,以为备课就是看教参、读文本、定方案。在参加了几次优质课比赛之后,我才慢慢地体会到,备课,不仅仅是“抄教参”:讲课,不仅仅是背教案。悟出了这一点,我便开始收集、学习有关教学的经验、方法。我很幸运地拜读到于永正名师的《我这样备课》、傅开国名师的《课改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备课》等文章。由此,便开始尝试新的备课方式。  相似文献   

16.
教材之于教学,犹如布料之于裁缝,仅是一种可供运用的材料和依据。教材为我教,而不是我教教材。教师应当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教师可以变更教材体系,可以增删教材内容,可以调整教学重点,可以自编教材,尤其是对待“教参”,更应持灵活态度。但在许多教师的教学中却对教材、“教参”之类的东西过于盲从,甚至成了教材、“教参”的奴隶。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题为《行道树》的散文。作者是台湾著名散文作家张晓凤。课文的大意是: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的家在山上,  相似文献   

17.
我于2002年从淮南师范学院毕业。上岗后,我在一所含初中部的职业高中教七年级六个班的历史课。最初几个月,我天天翻阅教参,仔细备课,并将教案默念烂熟。课堂上,我激情飞扬,尽力展示自我风采。我想,这样教下去,教学质量肯定会很高的。  相似文献   

18.
这个标题,缘于我阅读《教学参考书》中《祝福》一课的感受。平时我难得阅读“教参”。这次回过头再次教到《祝福》,便先从课读起。旧重读,感受颇新。虽然章语言不纯熟、标点不规范,但作塑造的祥林嫂悲剧形象却深深感动了我——一种随着阅历和体验的增加而产生的新的感动。感动之余,忽然想看看“教参”,找找感觉,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流行着一本教学参考书,即教参。教学参考书,本是配合教材或课本的,即有为教学提供参考之义。但语文教参,却成了许多教师手上的法宝,过于依赖。严重的,可以说脱开了教参就不会教。  相似文献   

20.
初为人师,对于教参,我是虔诚的崇拜者、忠实的执行者。每一次备课,我总是依据教参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不敢越雷池半步。就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我仰视着教参,紧随着教参。这段时期,教参的确让我能够在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情况下,也能像模像样地实施教学,不至于手足无措,不至于偏离基本的教学目标、要求;也能让自己的教学成绩和其他教师不相上下。后来,我逐渐感觉到教参对自己的严重束缚。觉得自己是教参的传声筒,是教参的代言人,是教参的执行工具。自己原有的语文素养不能自由发挥,内心深处探索、独创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慢慢地,我对教参产生了反感,一种叛逆的倾向驱使我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某一学期开学,我开始不领教参了。不用教参,少不了要去深刻钻研教材,开动脑筋思考。此后的几年,我上课有过出奇致胜的成功,但也有过严重的失误。统一考试集中阅卷了,我的学生有几次因为答题不符合教参的标准答案,而被扣了分——那时我也和同行争论,但一点底气都没有。新课程的实施,带给我们许多新的理念。几年前,我开始重新审视教参,重新审视自己对待教参的态度。我发现,自己以前对待教参的两种极端态度,存在31着不可小觑的问题。第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