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围城》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大多数学者主要从文学角度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而本文则试图从认知角度阐释《围城》中的爱情隐喻,结合隐喻的特点从概念隐喻理论及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作品中的爱情隐喻的意义建构和推理机制,探讨爱情隐喻的文化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通过梳理《西游记》中的宝物描写,探究《西游记》通过宝物书写所传递出的文化信号.明清小说中的宝物描写与小说构思及人物形象塑造密切相关.宝物崇拜多受到佛道以及民间宗教的影响,晚明知识界和平民的"好物""赏物"风尚使《西游记》故事中的日常器物与宗教圣物都转化为"宝物",人们对器物的痴迷,显示出文化阶层的世俗化趋向和社会各阶层...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历史诠释学认为,历史的意义完全靠史家“赋予”。此论之所以站不住脚,是因为历史具有“本义”,它由历史的缔造者赋予,而与史家无关。后现代主义历史诠释学的真正和典型的代表是海登·怀特的《元史学》,该书不仅把有关历史意义的“生成系统”即史家赋予历史以“意义”的论述,完全置于“与解释问题有关的历史书写”框架中展开,还提出了一种专门的“历史诗学”作为其理论支撑。“历史诗学”的核心虽然叫“转义理论”,但“转义行为”最终是通过“隐喻”来实现的,这就暴露了其历史诠释学乃至整个“历史诗学”的先验唯心论倾向。因为根据F.R.安克施密特的专门研究,“先验论哲学内在地是隐喻的,而隐喻内在地是先验的”,二者在性质上原本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中大量的熟语形象生动,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许多熟语被世人广为使用,成为熟语研究的良好素材.熟语中所蕴含的中国特有文化给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熟语翻译研究对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以美籍华人学者余国藩和英国汉学家詹纳尔二人的《西游记》全译本为语料库,选取其中具...  相似文献   

5.
《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一位英雄式人物,也是作者一生所塑造的成熟、英雄、硬汉子形象的辉煌结晶。在《老人与海》中,海明威不仅赋予了圣地亚哥优美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展现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本文通过对《老人与海》的人物形象解读,对圣地亚哥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此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通过各种英译作品在英美世界流传。文章阐述了《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百年流传史,分析了《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和译介效果及传播,并从多模态视角探讨了《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非文本变形和传播,如《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影视加工、动漫接受、舞台效果以及网络传播,以期系统化地研究《西游记》在英美世界的流变以及传播动态,创新多模态传播路径,更好地推动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食”、“色”本性表现的淋淳尽致,猪八戒这一艺术形象也因此而深入人心。但是为何猪八戒就应该被赋予“食”、“色”特性呢?为何必须是被赋予了“食”“色”特性的猪八戒才应该出现在取经队伍之中呢?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猪“意象”的阐释出发,结合《西游记》文本的成文背景,或可探析与解答这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游记》除了在中国传播之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也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译介也由于受众的接受能力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相继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版本。基于接受美学视角,选择韦利的《猴》和余国藩的《西游记》全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个版本之间的翻译策略。无论韦利的《猴》选取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策略,还是余国藩全译本选取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策略,都是为了满足时代受众的期待视域和审美距离。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中国最经典的神话人物形象之一。同样一个孙悟空,从前大闹天宫,那么强烈地试图改变这个世界,其结果却是惨遭失败,被压在五行山下不能翻身,经过一段漫长的取经之路,他不得不屈服于“紧箍咒”的魔力,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结果却赢得了个人与团队的共同成功。《西游记》所讲述的,其实就是孙悟空从“改变世界”到“改变自我”的一段成长历程。表现了作者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0.
《诗篇》作为《圣经》66卷书中的一卷,由不同的作者共同谱写而成,它是一部祈祷和赞美书。本体隐喻作为概念隐喻中的一种,是最基本的认知形式,在《诗篇》中十分常见。为了探究本体隐喻的表现方式,本研究以《诗篇》中的SOUL和GLORY为例,基于Ant Conc自建的《诗篇》语料库,本研究对这些词项进行深入分析,发现,soul和glory的隐喻性表达主要以三种形式呈现:状态、施事者、受事者。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是日常生活中隐喻的延伸,因此文学领域中隐喻的研究已日渐引起了许多人的重视。从隐喻学的角度,围绕小说中的地点、人物、意象,对卡森·麦卡勒斯《伤心咖啡馆之歌》的隐喻意义进行初步的探析。通过对小说中这些隐喻意义的分析,读者可以深切体会出现代人被工业文明异化后的焦虑与困惑,以及处于孤独隔绝状态中的现代人对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2.
从题材选择与表现、人物形象刘画、小说语言应用等方面去探讨《商州》的散文化倾向。“散文化”赋予了《商州》以一种独特的审美品格。从“小说散文化”这一角度去解读《商州》,我们至少会因此对“小说”的涵义有更宽阔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3.
空间在《左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具有重要意义,《左传》中的空间可以分为"国""郊""野""境"与礼仪中的"位"两个大类。越境与失位凸显了贵族人物违礼的一面,这一点或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第一二回已经用隐喻暗示方法,透露出其"最终定稿人"是明代万历时的茅山乾元观全真道士阎希言师徒.该文按<西游记>隐喻暗示思路,再破译陈元之序言以及"镇元子"、"华阳洞天主人"的真象.在<西游记>文本中,我们看到了横跨文本中的镇元子艺术形象、序言作者陈元之和<西游记>出版前夕的"最后定稿人"舒本住三者之间的一种互...  相似文献   

15.
《宠儿》是美国非裔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文中充满了大量丰富的隐喻,其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名字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有着丰富的隐含意义。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将关联理论作为依托,一层层发掘这些黑人名字背后的隐喻意义,以及作者用这些名字所要表达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16.
随着20世纪80年代《西游记》两大英语全译本的发行,《西游记》译介首次得以向英美国家展示整体的、全方位的西游知识.在全球化合作背景下,《西游记》非译介作品基本上都是以西方形象、叙事和精神为主线并以东方元素为点缀,重构英美世界的西游故事,进而推动《西游记》在英美世界进入译介和非译介本土化的深入期.译介给《西游记》在英美世...  相似文献   

17.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植根于人类的思维,以构造性隐喻、方位性隐喻和存在性隐喻三种形式呈现,隐喻概念的形成与认知主体的身体经验密切相关。植物词汇广泛存在于各语言系统,在认知主体认识、理解世界的过程中,随着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植物词汇的意义得以扩张,被赋予了丰富的隐喻义和文化内涵。大量原本用于描述植物成长的词汇被用来描述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形成了"人是植物"的概念隐喻。植物隐喻的认知过程反映了人类认识自身及周围事物的方式,在认知过程中,人的身体性和主观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道连·格雷的画像》中,采用了大量的意象描写,这些意象蕴含着丰富的心理、社会与文化信息。它们象征了人物形象,隐喻人物心理,暗示人物命运,从而推动着情节发展,起到了点画小说主题的作用。同时,这些意象也展现了王尔德唯美主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9.
隐喻的否定形式的理解是隐喻中一个棘手的问题。高原在《谈Lakoff和Johnson隐喻理论的两个问题》一文中以Lakoff和Johnson隐喻理论在解释隐喻否定形式时陷入困境,作为一个重要理由质疑莱氏隐喻理论。分析文章在该部分的论述存在不当之处,指出"两步加工"的观点没有实证基础,由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当代女作家付秀莹在新作《他乡》中,讲述了翟小梨从芳村走到S市最后到北京的奋斗历程。作家在小说中采用打乱叙述时间、多重人物叙述视角和变换人物叙述视角及转换叙事空间等叙事策略,为小说带来了时间"绵延"的特征,塑造出饱满立体的人物形象,阐释了"他乡"的隐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