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着大量的比喻修辞,但由于各自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两种语言在喻体的选择及对喻体所赋予的联想意义上也不尽相同。本文从文化和认知的二维视角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体系中喻体及其联想意义的相异性,并讨论了汉英互译中喻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
崔雁 《文教资料》2009,(27):55-57
本文以科技英语语体为例,探讨英汉比较修辞中语体研究对于翻译的启示.其中所探索的问题并非科技英语一般的修辞-语法及其翻译,而是与某些科技英语修辞有着特殊联系的某些特定的语法成分及其翻译.  相似文献   

3.
英汉色彩词在两种文化中的运用反映了其文化的特色。本文通过英汉色彩词的联想意义对比分析,并寻其变化规律,即联想重合、联想对应、联想碰撞、联想空缺,从而去探讨它们的具体应用,使语言学习者更好的掌握对英汉色彩词的理解与翻译。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面所显示出来的自然倾向的观察,主要从“形合与意合”、“静态与动态”、“物称与人称”、“被动与主动”以及“复合与简单”这五个方面入手,对一般的修辞规律进行概略性的对比讨论,并结合翻译实例对英汉修辞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修辞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目前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重视英汉思维差异的对比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能了解英汉思维形态在语言上的体现并运用于翻译实践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和效率.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探讨翻译方法问题的文章。先从理论上提出建立英汉修辞比较研究的必要性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种类等。通过对比,得出进行修辞对比研究有益于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翻译美学业已成为一门学科,修辞对比也发展良好。本文在分别探求翻译美学和修辞对比的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对于将美学理论引入英汉修辞对比研究做了可行性阐释,并对其研究的价值与影响以及任务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刘健  黄泽英 《海外英语》2013,(6X):171-173
对于翻译能力成分构成的分析为培养大学生的英汉互译综合能力提供了新的视角,该文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教师与学生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角色定位,提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是实现翻译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翻译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翻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包含精确数字却难以照字面直译的表达式。本文作者试以《汉英大辞典》(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上一句常见成语的歧义翻译为例,深入探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修辞性数字隐喻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符号学的角度谈广告语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号学的翻译原则是“意义相符,功能相似”。这一翻译原则对广告语的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依照符号学翻译观.通过对广告语特殊意义及功能的分析,说明英汉广告翻译不单单是指称意义的对应转换,更重要的是实现其联想意义的转换以力求达到功能、语意、语法、修辞等效,从而使广告译文发挥与原广告同等的效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Joel Sherzer的力作Speech Play and Verbal Art。根据Sherzer在文章中对文字游戏的语言学分析,本文简单介绍了各种类型的文字游戏,并结合翻译问题进行了简单描述性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谚语的独特性使得谚语的翻译问题一直是翻译领域的研究课题。从语用学中的言语行为理论视角对谚语的翻译进行探索性思考,结果表明言语行为理论,尤其是其中的"言外之意"能对谚语的翻译实践有积极影响,它能帮助译者正确理解原意,并在恰当地将其转换为目标语言方面具有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分析中国领导人讲话语料的基础上,探讨目的论指导下外交场合中国特色词汇口译的原则、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认为:目的论为口译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在目的论指导下,译员应在注重"三着眼""三贴近"的基础上,坚持准确性、灵活性和文化性三大具体原则,并采用音译加诠释、直译加解释、词缀法、词汇合成法、解释性翻译等策略,从而更好地发挥外事口译的交际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威廉·福克纳的作品由于其语言的独特性对读者要求甚高,他《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演讲》在我国已经有好几个译文版本,文章在翻译上各有千秋。但在对"thematerialsofthehumanspirit","tofindadedication","ButIwouldliketodothesamewiththeacclaimtoo","Therearenolongerproblemsofthespirit"等句子的理解和翻译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中模糊语言的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翻译,总结出四种翻译方法:直译、省译、意译和补译,以助于读者对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答记者问中模糊语言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作为言语行为的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奥斯汀(Austin)从最初提出“constatives”与“performatives”的区别到最终放弃两者的区别,并把所有话语(utterances)归入“performatives”。本文在探究这种转变的同时,进一步追溯“performatives”的来源,为“performatives”在国内译法进行正名,概述舍尔(Sear-le)对“performatives”的发展以及罗伯逊(Robinson)利用“performatives”理论在翻译领域的研究。因此,笔者在探讨中发现了该理论的应用价值及其对翻译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湖北省政府部门门户网站上“推动中美省州交流,深化双向投资合作”的译文为研究调查对象,对其翻译效果与外籍专家们进行电邮访谈和面谈,并以功能派翻译理论“目的论”为指导,结合访谈反馈信息与译文进行比对、分析,先对翻译文本中存在的错误进行分析、阐述,随后给出参考性译文,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合理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智能语音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人工智能、声学、语言学的发展,智能语音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技术逐步成熟,并且已经开始在教育教学领域大展身手。智能语音技术具有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音评测的功能,在教学中具有使用简单、方便、快捷的特点,特别是在双语教学、普通话教学中更能发挥智能语音技术的优势。文章将以智能语音技术在双语教学、普通话教学中的应用为例,来揭示智能语音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围城》是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本文三个方面,即“讽刺与幽默”、“比喻是天才的标识”、“冷峻的智慧之光”等,分析了《围城》在艺术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0.
言语行为理论下的翻译等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同时实施三种行为:叙事行为(Locutionary act)、施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成事行为(perlocutionary act)。依据这一理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努力使译文和原文在施事行为(作者的真实意图)、叙事行为(语言形式)、成事行为(表达效果或产生的交际后果)三个方面的绝对等值。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在三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译者应该舍弃原文的叙事行为,而追求译文与原文在实施行为和成事行为方面的等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