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佛教理论的发展来看,佛教各派都重视对本体问题的论证,建立了一个“真如”本体。这在三论宗、华严宗那里主要表现为“理”;在天台宗、法相宗和禅宗那里主要表现为“心”。佛教在哲理上优于儒家。程朱理学以儒学为宗,采他之长补己之短,批判地继承了佛学思想,主要是华严宗思想的成就,本着力于探讨佛教与程朱理学在本体论上的联系,以透视程朱理学如何与佛教“联姻”。  相似文献   

2.
作为宋明理学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环节的陆九渊教育思想,与佛学尤其是禅宗思想有着极大的关系,受佛学的影响很深,但从其性质来说,则属于儒家,从其对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对佛教教育思想的批判中可以得出这一结论。朱熹之以陆学为禅学主要是从其外在方法论的特征而言,并非深入到其内在的思想属性。  相似文献   

3.
寒山子佛学思想独辟蹊径,它以禅宗“净性自悟”说为主导,以天台宗“观心”实践说为途径,以创新为旨归,从而使其佛学思想成为台州文化宝库中的一粒明珠。  相似文献   

4.
“儒释之辨”是中国历史上时最久、影响最大的不同化派别之间的论争,而理学对佛学的批判达到了其高潮。理学“儒释之辨”的核心是理学教育思想对佛学教育思想的批判,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研究理学“儒释之辨”无疑更能把握其本质,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宋明理学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5.
杨仁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复兴中国近代佛教的杰出人物,对近现代代佛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主要探讨杨仁山走上佛教之路的主客观原因,提出杨氏毕生虔诚信佛是个人际遇、家乡文化和社会历史等综合原因所致,并且还认为他的佛学思想的是受到其家乡九华山佛教文化和徽文化中的理学的深刻影响,以及直接渊源于佛教典籍《大乘起信论》。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历史上的无数文人士大夫之中,苏轼无疑是一座高峰。无论是在思想、才华、学养方面,还是在成就、影响方面,后世都很难有人能超过他。究其原因,与东坡居士与佛结缘、习禅相伴密切相关。他把佛学禅宗与儒家的入世思想相互为用,利用佛学禅宗对人生进行理智的思索、深刻的反省,从而于宦海沉浮之间不惧不馁、不悲不忧,锻造出一种超然洒脱、平静安宁的襟怀,闪耀着璀璨夺目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7.
张孝祥不但生活在一个佛学兴盛的朝代,而且生活在一个佛学气氛浓厚的家庭里。孝祥的伯父张邵、父亲张祁都热衷于研究佛理,妻子时氏是个虔诚的佛教徒。孝祥本人喜欢与僧人交往,在任地方官期间,经常与名僧一起悠游山水,以诗词相唱和。从《文集》中的疏文、偈子来看,孝祥主要崇尚禅宗思想。张孝祥的禅宗思想在其爱国主义壮词中很少流露,而在其雅词中则有较多表现。张应行《于湖先生雅词序》说:“所作长短句凡数百篇,读之泠然  相似文献   

8.
湖湘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张拭对佛学持彻底的否定态度,抨击甚多。在他看来,佛学是虚诞之学,流于自私自利的境地,未能分清天理、人欲之间的差别。张拭的佛学观建立在儒释思想比较分析的基础之上,并以自身理学中的“仁说”“格物致知”“居敬主一”等思想消解释氏,目的就是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抵制释氏对儒学的侵入。  相似文献   

9.
参禅之风流行于宋代士人中,黄庭坚亦不例外。由于北宋的净土思想黄庭坚的佛学背景,毕竟是以禅宗为主导,故其作品中表现出的净土思想,就带有了禅化色彩。  相似文献   

10.
袁宏道的思想在万历二十八年发生了急遽的变化,表现为其佛学思想由禅宗转为净土,其哲学思想也从李贽、焦竑一系转向反省、修持,这一转变是受生活变故的影响和对生命反思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钱穆和张君劢都对宋明理学有研究,将张君劢作为参照,可以得出钱穆研究宋明理学的一些特点。从对比中,可以看出钱穆的看法:禅宗对理学有开启之功,理学兴起,实自禅宗启之;韩愈对北宋初期的学术有较大影响,但他不是理学的直接开启者;而宋初诸子则是将各种思想加以糅合,承上启下的关键;把朱熹置于中国学术思想史中去考察,从多视角揭示朱熹思想的精神,突出朱熹的历史地位;认为王阳明是理学的顶点,他解决了宋学里面所留下的重要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袁宏道参禅习佛,受佛学思想影响极深。禅宗“物格”公案是袁宏道由“外参”到“内悟”的重要契机,这对其“性灵说”有着深刻启示。在文学发生方面,有得于禅宗心性论,袁宏道强调主体心性的地位和作用,主张创作主体自由抒发真情真性;在心物关系方面,受永明延寿“一心统万法”思想影响,袁宏道提出“以心摄境”。佛学思想对袁宏道“性灵”思想的形成多有沾溉。  相似文献   

13.
理学家杨时先后师从程颢、程颐兄弟,其最为后人所熟知与称道的是“程门立雪”的修行美谈,近代学者认为其间蕴含着禅宗面壁工夫的内涵。二程去世后其学说面临失传的境地,杨时不遗余力地收集和校订二程的遗稿,通过聚众讲学的方式传播二程理学思想。杨时生逢南北宋之交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由于他的审时度势和积极努力促使二程思想成为理学正宗。杨时在理学道统传续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为程朱理学的完善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4.
倪鸿的佛学思想给其诗歌创作带来明显的影响,他在对华严法界圆融无碍思想的体认中树立了超脱旷逸的人生观,并将华严的圆融无碍境界化为诗的意境;而禅宗的“不离世间觉”使倪鸿以入世为出世,他的一些禅诗既表现了“维摩诘”式的人生态度,也通过静穆的观照和跃动的生机展示其“禅”的心灵状态。  相似文献   

15.
戴震以"气化即道"的宇宙本体论为基础,自然而然地推演出"理存于欲"的自然人性论,反对程朱理学的伪善。他猛烈地抨击了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揭露了其"以理杀人"的实质,论述了以理欲统一为中心的伦理学思想,含有近代科学思想的萌芽,体现了一种近代自由精神,具有近代反封建、反礼教的进步意义,深具启蒙价值,是中国近代反对封建旧道德的先声。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以封建理学来作为其思想核心,但在其理学经世中却出现了若干现代性契机:单辟经济科有着政教分离趋向、以礼经世中表现出工具理性的扩张、首倡洋务运动则直接导致了西方现代性的登陆,但这些现代性契机都只是附着于其理学思想,而不具备独立性。  相似文献   

17.
禅宗佛性论     
禅宗的佛性论依据是汉唐的佛学理论,汉唐佛学是融会中国文化与印度佛学而成,它将佛学的精神在中国得到了深远的发展。禅宗的由来可以追溯至佛祖释迦牟尼灵山法会的拈花一笑,并由此而确立了禅门要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为禅宗开辟了修行法门的理论前提。六祖慧能吸取了汉唐佛法的精神,进一步将佛学进行中国本土化的革新,促进了禅宗的发展和普及。  相似文献   

18.
废名的佛学著作《阿赖耶识论》,长期以来或被认为“已亡佚”或被视作“有字天书”鲜有学者问津,这便使得废名这位以佛学思想为背景的作家始终未能获得全面深入的解读与评价。从《阿赖耶识论》所提示的思想理路来看,废名所信并非其家乡所传之禅宗,得大乘佛教空宗有宗之精要,得唯识学之精义,悟得阿赖耶识之真谛,才是废名佛学思想的基本理路,而这一思想脉络又是在与唯科学主义和新唯识论的论辩中渐次清晰的。  相似文献   

19.
苏轼提出的空静境界理论是佛教禅宗思想在其文论思想中投影;他所提倡的"随物赋形"说以及其人生观和审美观,妙悟说都深受禅宗思想影响。总之,苏轼文论思想与佛教禅宗思想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20.
“鸢飞鱼跃”的其理学意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朱熹在彻底完成了逃禅归儒的转变,实现了一种质的飞跃后的表露;二是随着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的架构的完成,他以此来解说他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本体论。其中蕴含着朱熹丰富的理学思想,是其理学本体论的高度概括和浓缩;为了使他的深奥的理学思想更易于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朱熹在此采用了借“诗”(《诗经》)说“理”的方法,体现了朱熹以“理”解“诗”、以“诗”释“理”,即以哲学解说文学、以文学象征哲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