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霞 《考试周刊》2013,(32):81-82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接续词的学习是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分析了"だから"这样一个接续词作为因果关系接续词的错误用例,主要从漏用、多用,以及与其接续词的混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对错误用例的分析,对日语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接续词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口译教学的目标和核心任务是"培养口译能力"。英语专业本科口译课的教学对象大多数都是口译初学者,在口译过程中会遇到诸如听辨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较弱、理解错误、口译表达不当等问题,根据教学实践,对如何培养初学者的口译能力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与笔译相比.日语口译在表达形式上、时间限制上及译法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在分析日语口笔译的区别、剖析日语口译的过程后得出:日语口译其实是一个“接受信号→理解→转换→发出信号”的过程,并且得出能力、知识和技术是日语口译的三大必备条件.进而提出了日语口译时的一些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4.
施晓慧 《考试周刊》2011,(6):119-120
日语中.人物的人称包括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但是使用频率却不高,通常句子的主语时隐时现,常常出现无人称词的情况,对句子意义的理解带来困难,初学者往往为此所困扰。日语人称词的使用与文法与人物称呼的方法有着密切联系。本文以日语初学者为对象,简析日语人称词的低频率使用现象。  相似文献   

5.
自1987年以来,中日贸易往来迅速扩大,两国商贸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因此对商务日语口译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商务日语口译人员既要精通商务日语专业知识,又要了解不同商务场景下的日语口译特点及对策。然而,商务日语口译与一般日语口译不同,必须要做到规范严谨,具有商务特色,注重商务礼仪礼节,遵循其特点进行翻译。同时,商务日语口译主要在商务活动的跨文化交流中使用,不同文化背景的中日贸易从业人员在接触的时候,由于对待工作的态度、商务礼仪以及国民性的不同,中方人员在翻译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调查发现,国内对于商务日语口译研究的步伐较之日语语言相关研究比较缓慢和落后,教材或学术论文较少,因此通过对2001—2015年间商务日语口译相关教材和学术论文汇总统计和分析,总结商务日语口译的现状。并对商务交谈时的称呼、开场的致辞、业务谈判等口译实例进行分析。在继承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商务日语口译特点及策略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总结商务日语口译的特点及策略,为口译工作者和口译教学提供一些实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指导,进而促进中日间的商贸活动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廖敏 《考试周刊》2011,(62):118-119
助词在日语语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想正确掌握运用日语就必须正确掌握运用助词。在日语中助词“に二”和“て”的使用十分频繁,初学者在实际运用中也容易出错.是日语学习的难点之一。为此,本文将对二者的用法与区别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日语初学者能够快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7.
陈丽 《文教资料》2013,(5):29-31,57
视译作为同传口译的一种形式,快速准确流畅是其一大特点。要达到快速视译,译者除了要对原文理解速度快之外,更在于译者的输出时间。而在汉英口译过程中,原文理解速度一般不会给母语为汉语的我们造成太大的障碍,速度取决于对译语的整理过程。口译中,一般都以句子为单位,甚或是以更小的意群为单位进行翻译,因此掌握英语句子的形成机制对缩短汉英口译输出的时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根据传统日语语法,"ている"定义为表示动作正在或持续进行。但笔者发现实际运用中该词常发生变化,对日语初学者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碍。为此,笔者通过分析该词的用法及其在英语中的时态对应,阐述了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语意变化,希望对日语初学者尤其以日语为二外的人士更好掌握该词能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日语口译人才市场需求对本科阶段日语口译教学深入思考,指出了日语口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本科阶段日语口译教学应该立足于教学对象的实际和多层次的市场需求进行明确定位,在口译训练中,要将日译汉、汉译日区别进行,选择适当的教材设置教学内容,并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0.
綦婧 《林区教学》2009,(3):62-63
根据传统的日语语法说明,对“动词连用形+ている”句式的基本定义为表示动作现在正在或持续进行的意思。但是笔者发现在实际文章中该句型的语意经常发生时态上的变化,从而对日语初学者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碍。为此,笔者通过该句型的日英对照阐述了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语意变化及其变化规律,相信对日语初学者尤其是以日语为第二外语的英语专业人士更好地掌握该句型能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