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影响,当前的学校课程共享形成了线下课程共享与线上课程共享、校内课程共享与校际课程共享、外发型课程共享与内发型课程共享等几种实践样态。本文全面分析了影响课程共享的主体、客体、组织、技术和文化因素。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深入推进学校课程共享,建议进一步关注并研究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课程共享平台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下的课程共享实践、实证方法下的课程共享研究、多维视角下的课程共享透视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校际共享有助于推动中小学在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信息时代的互利与共赢。阐释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基本内涵,然后从必要性、重要性、可行性角度论述了中小学信息化课程资源校际共享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从组织创新与队伍建设、决策规划机制、合作建设机制、运行保障机制、评估激励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校际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3.
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享课程须紧紧结合MOOC兴起这一时代背景,充分借鉴MOOC的关联主义理念,在前期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之上实现转型升级,推动高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共享。作为全国首个依托中国式MOOC平台建设的思政类共享课程,上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采用了全新的教学设计,率先开展了线下教学与网络课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构建基于网络的以城带乡小学校际课程共同体,能弥补校本研训的不足,是对校本研训的丰富与拓展.建构校际课程要达成共同体理念共识,形成校际联盟,统筹教师培训,坚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这样的校际共同体能有效拉近城乡学校、教师、学生距离,推动城乡学校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推动学校课程共享,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实现教育现代化、落实“双减”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凸显学校影响力、发挥区域示范校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体现。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以优质的初级、中级、高级“DNA条码”项目式课程为抓手,面向学区、县级区域和省级区域的学生和教师群体进行梯度分级共享,形成了独特的“单一课程校际课程共享”的自由模式。这不仅为同类学校开展类似共享实践提供了参考借鉴,同时也为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方案。  相似文献   

6.
高校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祥龙  孟克 《教育与职业》2007,(26):165-167
文章从什么是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如何开展高校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开展高校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会遇到哪些问题等方面出发,对高校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以期能为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一、基于学校与其外部力量合作开发这是从学校与外部力量而言联合致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可称为“外部开发者”和“用户开发者”联合起来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这里的用户开发者是指学校,外部开发者是指除了与该校联合的其他部门与人员,包括其他学校、有关专家、科研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家长等一些社会单位等。1.校际合作开发模式所谓校际开发模式是指在学校的教育哲学与教育宗旨上相近,区域跨距小、资源可一定范围内共享并互动的几个学校,可采用学校与学校联合的形式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校际合作开发可以采用以下策略:一是互补…  相似文献   

8.
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是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建设一流大学城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国内颇具代表性。网络教育作为开展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理想途径,在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总结归纳华南师范大学校际网络公选课的教学模式、支持服务模式和评价模式.以及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以学生满意度为主的评价.梳理了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理念、平台、课程、教师、学生、费用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进而结合当前国际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发展对国内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相关工作,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平台设计开发、研制学分及学分转换标准、加强教师网络教学技能培训、加快优质共享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学习模式变革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是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建设一流大学城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国内颇具代表性。网络教育作为开展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理想途径,在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总结归纳华南师范大学校际网络公选课的教学模式、支持服务模式和评价模式,以及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以学生满意度为主的评价,梳理了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理念、平台、课程、教师、学生、费用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进而结合当前国际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发展对国内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相关工作,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平台设计开发、研制学分及学分转换标准、加强教师网络教学技能培训、加快优质共享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学习模式变革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校精品视频课程资源校际共享机制建设,一要建立精品视频课程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开发机制,二要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三要建立投入机制,四要建立精品课的评比机制,五要建立推广机制.  相似文献   

11.
校际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的开设既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学校优秀课程的建设。湖南大学与湖南师范大学充分发掘校际资源共享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整章建制,突出特色,监督管理,建立校际选修课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强化选课和学习指导,完善校际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优质资源共享,建立校际共享文化。  相似文献   

12.
张瑞民  陈恒 《考试周刊》2009,(25):50-51
新建本科院校网络环境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与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创建英语网站,开发课程资源平台,以及加强教师个人教学博客建设将大大促进教学模式的革新和教学资源的交流和共享。网络环境下的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开发能为在校际间开展交流与合作,为教育资源建设向区域化、国际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校际实验室共享有利于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学科建设的发展,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需要良好的运作模式、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来协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提高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推动校际实验室资源共享工作的开展。运作模式上可以采取共享实验场地、设备与指导老师;单方共享实验课程及学分;联盟内多方共享实验课程;虚拟网络共享联盟等模式。经过协同化、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对外开放和经济运作等,采取统筹规划、制度建设、管理机构建设、人才共享和激励机制等探索,进一步推动"共享型"实验室建设。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网络课程的过程中,我市摸索出“区域共享,学校自管”的课程建设与管理新模式.。“区域共享”即各学校在统一平台(“中山教师魔灯”)上开发网络课程资源,以学校为单位,由进修学院学科教师进行指导,从学校实际出发,建设跨学科、学段的网络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综合管理平台账号进入网络课程资源库,参与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从而实现校际之间网络课程的共享。“学校自管”即每所学校安排一个管理员,由其负责学校课程申请和委派课程教师的工作。课程教师主要负责课程内部的教学管理。  相似文献   

15.
校际联合的校本课程开发是全面推进校本课程开发、促进课程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但由于校本课程开发认识上的局限,致使这一开发途径在实践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与运用.校本不应局限于本校,个性离不开共性,基于这样的认识以及国内外实践经验,本文指出校际联合的校本课程开发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6.
构建基于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网络化学习的适应性,进而提高学习的绩效。本文在定义网络课程的校际协作学习和网络课程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创建网络课程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的基础和条件,着重论述创建网络课程校际协作学习共同体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为提高网络教育质量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17.
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本文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的特点,设计了在该课程开展混合教学的具体方式,并为开展线下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也迎来了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时代。美国"三驾马车"的问世和中国"爱课网"的搭建,开启了两国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纪元。文章在对比二者在教育理念和运行机制异同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策略:践行"开放、共享"理念,推进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全球开放、共享;以"学生为中心"优化课程质量,充分发挥名师名教示范作用;加强校际、社会合作,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就目前的校本课程建设情况来看,各校都有很高的热情,但也存在一些误区,如把课程建设简单地看做是编写教材,校际之间开发缺乏协作,课程内容不能凸现学生需求,多种课程界限不明等。为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梳理,在资源整合、资源共享、教师自主、学生转型等方面多做努力,从而使校本课程成为学校、教师、学生交流共享的,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实现学校持续推进的课程。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等学校仪器设备和优质资源共享系统"(简称CERS)项目建设的开展以及《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的启动,资源创新管理体系建设成为了高校管理的重点。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开展的大型仪器设备资源校际共享建设,以建立长效的校际资源共享管理协同体系为目标,探讨了大型仪器资源校际共享中的共享平台、共享管理体制、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