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廊坊市公众低碳消费模式建构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日常消费的低碳化是发展低碳经济和建设低碳社会的重要支点。地处京津之间的廊坊市具有了发展低碳消费的良好外部条件,公众认可低碳观念,也对低碳消费持积极态度,但低碳消费行为却明显不足。因此,可通过比较其他国家公众低碳消费的实践进而提出建构廊坊市公众低碳消费模式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生活,高校也应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本文借鉴低碳经济的基本理念,深入阐述了低碳校园的内涵,并对昆明呈贡大学城校园的师生日常行为、管理体制、规划与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的不低碳现象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剖析,进而从制度、技术、日常生活行为的层面对高校低碳校园建设途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渐渐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低碳旅游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的方式对衡阳市公众关于低碳旅游的认知、意愿及行为特征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公众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水平较低,大部分人仅停留在了解层面;公众参与低碳旅游的热情较高;公众在践行低碳旅游方面表现与积极的参与意愿不相协调。  相似文献   

4.
浅析低碳经济背景下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人类的共同选择。低碳经济不仅仅是政府、企业的事,也是每一个人的事。不断提高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使之在日常行为中注意减少CO2的排放,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提高公民的节能环保意识,一是要加大节能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二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三是要充分发挥社团在公民节能环保意识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眼下,低碳经济已成了全球公众关注的热点,而今年上海世博会世博园的完美亮相,更使低碳经济和低碳人才备受关注,但由于我国低碳人才的教育起步较晚,这类人才数量不多,而目前这部分岗位市场需求较大,基本属于"僧少粥多"。  相似文献   

6.
《嘉应学院学报》2018,(3):45-48
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型共享经济形式,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出现在公众面前。共享单车在为公众的绿色低碳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共享单车摆放与公共活动区域的冲突,以及共享单车无序停放影响市容等问题。解决共享单车运营过程中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共享单车运营企业与政府的协同配合,培育共享经济市场的规模,提高公众的共享经济道德,构建绿色和低碳的出行体系,增进公众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7.
苏州低碳生态型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功能的发挥面临着管理体制不清与政府运作低效两大困境,管理体制不清体现在政府职能失误、公众消极参与、角色定位缺陷;政府运作低效体现在政府部门合作机制欠缺与外部激励制度缺失。改进低碳生态城市管理体制需要政府转变职能,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准确进行政府功能定位;提升低碳生态政府运作效率则需要打破政府内部条块限制和改善政绩考核指标。  相似文献   

8.
"长株潭"城市群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型,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示范区,低碳文化的建设是重要环节。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加强低碳知识教育,树立低碳文化观念;加强低碳相关的法制建设,规范社会组织以及公众的低碳行为;加强低碳文化创新,全面实践低碳生产与低碳生活,构建低碳的城市群。  相似文献   

9.
校园文化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有助于优秀校园文化的形成,而优良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励学生、感召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本文第一部分从三个不同方面说明了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介绍了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缺失,第三部分分析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0.
环境规制可以通过激励重污染企业技术创新实现低碳转型。本文基于2010—2019年重污染企业面板数据,探究异质性环境规制对企业低碳创新效果的影响,以及创新投入在影响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企业是否存在绿色文化对环境规制激励效果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三种环境规制工具(命令控制型、市场激励型和公众参与型)对企业低碳创新都存在激励作用,且创新投入在环境规制与企业低碳创新效果之间承担部分中介作用。对于存在绿色文化的重污染企业,三种环境规制对企业低碳创新效果更好。因此,建议通过设计更为科学的环境规制政策加强企业创新投入,培养企业绿色文化,提升重污染企业低碳创新效果。  相似文献   

11.
日常生活与马克思主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重要一员,列斐伏尔既有同该思潮的其他代表人物共通的理论立场,又有其自己独到的理论视野。他一生都与“日常生活”打交道,给后人留下了三卷本的《日常生活批判》及一系列相关的著作和文章。他赋予“日常生活”以重要理论意义,通过对现代世界日常生活的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的异化本质,并提出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化革命”来结束异化,回归真正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个后现代命题,“日常生活审美化”近年来在学界掀起了更迭不断的争论热潮。如何定义“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其产生的社会条件及对它进行反思,成为讨论及研究的热点,也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寻找到导向性的价值取向,来维护和保证审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当"和"善"既存在通约性,又有不可通约性。二者的"通约性"在于它们都有价值辞的作用和功能,"正当"具有"善"的部分特性,行为自身的正当性就是一种"内在善";相应地,"善"的各种描述性陈述也能提供用以判断一个行为正当性的标准,某些"善行为"也是"正当的行为"。二者的"不可通约"表现在:正当是评价人们是否履行义务的标准,善是评价事物是否具有价值的标准;"善"通常比"正当"有更一般的意义。在有些场合,"善"能被替换成"正当",但是不能将"正当"替换成"善";即使"正当"、"善"都用在行为中,"正当的行为"、"应当的行为"以及"善的行为"之间也有细微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特点,它揭示了幼儿园教学应当回归生活世界的价值取向。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对"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的种种误解,导致幼儿园教学流于形式、流于平庸,使得幼儿园教学"日常生活化"。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的含义,明确"一日生活"不同于"日常生活"。幼儿园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应当重视教学实践中的交往,尤其是教师与幼儿个体之间的交往以及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真正关注和回归幼儿的文化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15.
李晓华  杜佳 《铜仁学院学报》2012,14(3):45-47,57
礼貌是人们现实生活中最平常的现象,存在于各个场合中,礼貌语出现的频率也是非常高的。一些礼貌语,其字面意义正逐渐淡化,且由于自身的使用范围扩大使得人们经常在各种交际场合中混用。文章选取"对不起"和"不好意思"这两个礼貌用语来进行对比分析,并预测二者在今后的使用情况。"对不起"和"不好意思"这两个礼貌用语的恰当使用不仅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是必要的,而且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和德国后现代学者韦尔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活方式的发展演变有着直接关系,即日常生活批判语境中的生活方式在向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生活方式转变,同时也在逐渐向当今学术界所讨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变。理清这一演变关系,有助于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起源于西方的理论话语,其实质是把日常生活和艺术的界限进一步消弭,此理论的出炉是和当时西方社会语境十分吻合的,它传入中国大陆之后,迅即在学术界掀起一股讨论热潮,文章试着从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不同理解而引出艺术民主化,从而厘清中国当代社会审美文化的真实状况。  相似文献   

18.
英汉“切断”事件动词的语义特征与句法行为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断"事件指使构成物体的完整材料被分离或破坏且不可还原的日常事件。作为人类社会重要而普遍的日常活动,"切断"事件对人类语言与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依据词典释义和语料库语料对比分析英汉"切断"事件动词的语义特征、词化模式、论元转换和体特征之异同。结果显示两种语言的"切断"事件动词具有共享的范畴化特征和主要义素,但在次范畴化、语义场结构和词化模式方面存在差异。同时,两种语言间这些动词在论元转换和体特征方面的相似性和差异表明此类动词的句法行为对其语义具有敏感性,丰富了跨语言的动词语义与其句法行为关系方面的研究,并为动词语义决定其句法行为的理论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相似文献   

19.
新都市小说通过对当代都市生活的聚焦,直接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嘈杂纷乱的文化经验和欲望体验,确立起欲望化的叙事法则,从而使日常生活的经验成为了新都市小说写作的一个基点。新都市小说所要探讨的是有诗意有价值的日常生活,这种价值和意义是在哲学存在意义上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日常生活。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把握和创作,新都市小说显示出深切的人文关怀的向度。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改革以来,生活化的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理念在指导教师教学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日常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提出,就在于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为中心展开相应的一系列教学,从而使学生提升哲学学习兴趣,加深对哲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哲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文章试图从"情境创设"、"生活发现"和"生活应用"三个角度来尝试"日常生活化"哲学教学理念的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