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特色"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政治话语表达方式,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中国话语。实质上是基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体现出来的阶段性特点。"中国特色"具体到外交方面,是指我国外交受地缘条件、历史现实、国家性质、基本国情、文化传统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表现为中国作为"大国"的特色、中国历史的特色、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特色、基于中国国情的特色和中国文化传统的底色。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论述,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纲领。《报告》关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许多论述,很有新意,为我们进一步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开拓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一直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关系国家命脉的划时代的意义。文化"三自"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诉求。不断落实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提高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4.
广东大埔发展“青花瓷”魅力空间的再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有许多不同特色的陶瓷产区,形形色色的陶瓷光环下他们有着各自的特色。探讨获得"中国青花瓷之乡"后的梅州大埔,提出其主打产品"青花瓷"的发展空间,应以"青花瓷"的优势,借"青花瓷"元素的时尚性,依托"世界客都"的文化品味,打造"青花瓷"系列品牌,进一步促进梅州陶瓷文化品牌产业化的发展,造就名副其实的具有活力和影响力的"中国青花瓷之乡"。  相似文献   

5.
<正>引言习近平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高校学生作为国家的新生力量,肩负着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的责任,艺术高校的学生要将优秀文化传播给全球,就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英语知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桥梁,因此,在向国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时,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第四讲主要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重点问题是: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对这些问题既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也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一贯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对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思考:要将文化安全纳入国家整体安全与发展战略之中;国家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国家文化安全建设要重视法治、教育、新闻宣传文学艺术媒体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要强化党和政府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组织领导责任等。  相似文献   

8.
朱燕 《教育教学论坛》2012,(13):256+248
文化力即文化中存在的力量,它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发展相对经济飞速发展而言,出现了"三个不适应"。为此,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文化兴国"的战略部署。高校政治理论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阵地,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案例引申先进文化力,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相似文献   

9.
近代以来,中国一直都在探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李约瑟难题的提出与回答为这条道路指明了方向——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生存以及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的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的道路升华,无一不铭刻着文化的烙印。一个国家的强大、一个民族的兴盛,总是要以文化的繁荣兴盛作为支持。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才有了兴盛的文化繁荣,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提高以及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作为支撑。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到来,以英语为特殊载体的英语文化霸权借助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强大实力,席卷全球,以汉语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安全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国家语言文化主权出现危机。所以,弘扬中国文化,建设和坚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迫在眉睫。而"唱读讲传"正以一种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式抵制英语文化霸权,应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1.
<正>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类社会就进入了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中描述的"后喻时代"。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后喻时代"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分野,在不同国家应该有不同的时代特点,有文化反哺的不同内涵。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确立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国家开始着手探索以本国实体形象为基础的形象塑造,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以及国家特色意识形态的指引,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艺术形象。"像化"中国,是一种有效的建构策略,通过总结中国的特色形象,用一种更有意义的艺术形式来重新描绘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并致力于以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为基础的深层打造。通过中国特色文化塑造中国形象,基于形象塑造撞击人们心灵、引发强烈共鸣,同时凸显"像化"国家的亮点,将这一特殊形象植入人们内心。这样的情感体验,可以提升人们的情感关注度。本文从多方面探究"像化"国家的塑造策略,多角度剖析影响"像化"中国的因素。最后,通过对比中外不同事例,得出了客观、真实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于春吉 《中国德育》2014,(15):66-67
正办学特色是现代学校的重要竞争力之一。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石滩小学(以下简称"金石滩小学"),位于国家5A级景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提炼了"精诚教育"的办学理念,根据地域文化特点提出打造"旅游世界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特色学校文化,以"四个文化"(校园环境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理念文化)建设为依托,以"六个走向"(走向金石滩、走向金州新区、走向大连、走向辽宁、走向中国、走向世界)和"三个进入"(特色进入学校、进入课堂、进入教材)为途径,全力打造学校特色品牌,构建了全新的金石特色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4.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简称"特色理论")饱含着马列主义文化、西方企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军旅文化的丰富内涵.由邓小平创立的"特色理论",内含着马列主义文化、西方企业文化的底蕴;由江泽民发展的邓小平特色理论,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由胡锦涛完善的邓小平理论,内含着中国军旅文化的底蕴.饱含文化底蕴的"特色理论...  相似文献   

15.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研讨会日前在京召开.研讨会是由教育部社科中心“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课题组召开的.作为国家社科规划“九五”重点课题,其结项成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一书新近已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6.
舜文化核心价值观主要有"诚"、"孝"、"中"、"仁"、"和"等范畴,将这些理论范畴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体现在个人奋斗与国家治理的共同目标中,就是儒家所总结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路径。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与政治二位一体、个人奋斗与国家治理二位一体的治国模式,对维系中国传统社会几千年的社会稳定和文化延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从今天文化建设的角度看,舜文化核心价值观,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我们提供有效的借鉴,尤其是对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后,许多入围绕政治、意识形态、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揭示“中国特色”的内涵。而从中国国情角度谈得较少。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界定“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特色”这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实际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提法本身包含了两个修饰性定语:“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省略了一个宾语“国家”,属于动宾结构。按照严格的语法结构,这句话应完整地表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国家。“社会主义”这个词汇本身是一种政治性修饰用语,…  相似文献   

18.
文化视阈中的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既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吁求。从文化视阈来看,职业教育体系的中国特色,不仅与"文化自觉"相一致,更是"文化自觉"的具体体现。而"在多样性中实现统一性"的文化发展路径,也成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路径;中国文化发展中的"综合创造论"又成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方法原则。  相似文献   

19.
新的形势要求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领导文化.我们只有在领导活动实践中始终坚持贯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才能建构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领导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产生和保存了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优秀遗产.西方自近代启蒙运动以后,一大批思想家都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在融合中西文化上所作出了贡献.重新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调整国人近百年来的"文化观",对于反思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特别是从"打倒孔家店"到"文化大革命"的文化立场,完成"中国特色"文化观念的变革与自觉,使中国文化民族文化重新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