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院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教学管理上,书院的主要特点是重修身,制定学规;强调自学,以读书为主;自由开放,创"会讲"制度。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应该借鉴古代书院的做法:强调修身,让修身与为学合一;精简课程,倡导读书;重视讨论,多开具有争论性的学术讲座。  相似文献   

2.
杨川 《教育教学论坛》2011,(18):192-193
占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主体地位的儒家文化推崇"内圣外王",注重自我道德修养,修身围绕"人"这个道德主体,旨在培养人的自我修养的精神与高尚的行为。深入透析修身及其可能性、了解修身的主要途径,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导师:现代书院的“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导师承载着书院建设者的教育理念、影响着书院的生活方式、引领书院追求"读书、修身"的境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学业指导以及承担全人教育之责等作用,导师决定了"书院制"的生存与发展,是书院的"魂"。要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就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全面提升书院导师的素质、提高书院导师任职条件、明确书院导师岗位职责、支持并依靠导师,同时把对导师的考核作为考核书院工作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书院教育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书院选址、书院建筑和书院景观等方面。书院教育环境内含丰富的教育意蕴:书院选址体现着体验感悟的治学精神;书院建筑布局体现传道授业的理想追求;书院景观体现修身济世的远大志向。传统书院的环境建设对当今高校校园文化构建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是在社会人才需求、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新一代大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背景下,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进行的突破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书院制改革的"道"是回归教育的本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人格完善的人为目的;书院改革的"法"是处理好传统与现实、学院与书院、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书院改革的"术"是构建一个充满着正能量的"场域",人、制度和物质基础是构成书院"场域"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6.
创办于晚清的尊经书院是近代四川最有影响力的书院之一,在近代社会文化转型的背景下,尊经书院成为四川地区教育发展与学术传承的重要场所.尊经书院以传统经学教育为主,对晚清时期四川的经学发展有重要影响.在张之洞、王闿运、宋育仁等人的影响和作用下,尊经书院促进了晚清四川地区学术文化的发展,给这一时期经学的发展带来了"汉宋兼采"、"古今会通"和"通经致用"的新气象.尊经书院给晚清时期四川学术带来的不是传统"蜀学"的复兴,而是近代"新擘"的兴起.  相似文献   

7.
陈岩 《江苏高教》2017,(12):35-38
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是在社会人才需求、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新一代大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背景下,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进行的突破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书院制改革的"道"是回归教育的本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人格完善的人为目的;书院改革的"法"是处理好传统与现实、学院与书院、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书院改革的"术"是构建一个充满着正能量的"场域",人、制度和物质基础是构成书院"场域"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9,(99):35-36
书院文化在中国上千年的文化发展、传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来临,体现"立德树人"理念,标记"成人教育"标签的新书院文化也符合当下教育教学的需求。在改革背景下,语文学科的教授与学习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强调环境的育人作用,突出场域中人与人的相互影响。构建更适宜语文学习的场域,将有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安庆敬敷书院,是清代安徽著名的"省学"。敬敷书院有很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哺育了数十代学人,颇具文化影响力。两次担任敬敷书院山长的姚鼐对敬敷书院文化传统的贡献值得肯定。姚鼐对敬敷书院的贡献侧重在其教育精神和理念以及对书院教育的倾心。姚鼐主掌敬敷书院的实践,传承了桐城派思想,推动了桐城派文学的发展。姚鼐倾心教育的精神理念有其启示意义,代代学人需要传承这种精神理念,努力形成深具底蕴的校园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0.
育英学校积极开发国学教育课程,以促进学生人格品性的养成,从而实现修身课程目标。2013年,气势恢宏、富蕴汉风的仿古建筑——育英学校"西翠国学书院"建成,标志着学校的国学课程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书院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己任,面向全体师生,普及人文知识,提高国学素养,努力将"关心社稷、勇于担当"的培养目标落实到点滴细微之处,并力图使其成为全校师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脉源泉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华传统修身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为人修身的文化,是一种适应社会、适应历史发展的道理。中华传统修身文化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修身文化源于哲学,同时,哲学的发展又对修身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延绵千年,为教育发展和学术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有书院办学历史底蕴的现代化学校,应当充分挖掘书院文化精髓,传承书院办学精神,追求"德业并重,以德为先"的教育目标,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鼓励特色与创新融合,推动专业与科研引领,积极寻求传统与现代办学的有机结合,守正出新,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13.
康乐园教育书院是书院模式的网络学习社区,体现了网络学习社区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网络书院。文章通过对康乐园教育书院"精华博文"栏目的博文回复的社会网络分析和内容分析,研究网络书院中的交互关系与质量,进而提出了一些网络书院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民国伊始,社会背景的混沌以及文化危机的出现,一大批学者开始着眼于教育,以期实现教育救国的伟业,张君劢亦是其中一员.传统书院作为我国文教事业的"地标",除了对社会民心向背有着"启明星"式的寓意外,自身还包含着增强民族自信心、振兴民族文化等内在价值.伴随与时俱进的教育发展需要,我国传统书院在当代大学建制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但仍存在着大学与书院如何一体化相融合的种种困境.民国时期张君劢复兴书院制度的立意及实践行止,对我国当前大学书院建制中的文化传承、双层管理、师生关系、环境育人等书院文化建设工作,具有一定的以古鉴今的启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张莉 《辽宁教育》2013,(1):12-14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书院集修书、藏书、印书、学术研究和讲学授徒为一身,从传统文化中脱颖而出,又怀抱着传统文化走向新的发展。作为东北地区至今唯一幸存的书院——银冈书院,更是具有其独特的代表性和重要性。银冈书院的兴起与发展:不仅让我们知道东北地区当时的人丈面貌,更让我们窥探到那段历史的图像。银冈书院是其他书院无法替代的中国历史的见证者。  相似文献   

16.
中国书院教育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演进,到了21世纪的今天,当代大学正结合西方住宿学院制进行书院制建设的尝试。书院精神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结晶,其中"尊德行"的德育教育、"精思善疑"的求是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教育等教育性特点更是书院教育的精髓和灵魂。对古代书院精神的教育性特点进行梳理和总结,有利于对书院精神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而进一步有利于当代大学书院制建设从中寻求启迪,汲取借鉴,形成重视学科交叉的通识教育、配备全方位指导的导师团队和构建师生融合的学术型社区等当代大学书院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17.
我校根据自身几十年"激励教育"的研究经验与特色,根据学校教育主体的需要,根据学校现有课程的优势和弱点,选择了"励志·修身"课程文化的建构。这种选择与建设是新时期学校课程文化的自觉。这种自觉包括:(1)学校对"励志·修身"课程的需要,以及对这一课程文化价值的意义的理解。(2)学校自觉认识到,对"励志·修身"这个中国古老的传统教育的议题,在新的时期有更新的发展。(3)课程文化不应是封闭的、孤立的、静止的,而应该是开放的、共有的、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后书院在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之下顺应产生,如何更好地发展后书院儿童研学教育,培养更具"底蕴"的现代化人才,构建更具特色的研学教育是后书院发展的重点所在.以碧溪书院为例,对后书院儿童研学教育项目进行再生设计,打破历史建筑的传统视角,为更好地实现儿童研学功能,在课程方面着重从关注学生主体性发展、创建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立足社...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最优秀的经典蒙书——《千字文》(周兴嗣敕韵)于南朝梁武帝时期在建业(今南京)刻印问世,其仅用一千个汉字便勾勒出中国文化史的纲领要点,代表了中国传统教育启蒙阶段的最高水平。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观照,通过深入分析《千字文》的教育思想,解读"修身"与"正心"的含义与目的、方法与步骤,剖析"修身"与"正心"的关系,结合当前大学生的修身状况,得出《千字文》于当代大学生修身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传统教育文化的载体之一,学规蕴含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展现了古代学校的教学和生活情形。十一世纪起,学规被视作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官学、书院和蒙学之中形成了相应的"学规传统"。官学学规详订管理规条,具有权威性和惩罚性,缺少对于教学、学习的阐释。这促发了注重劝谕、启发的书院学规传统的诞生,《白鹿洞书院揭示》就是典型的代表作。朱熹等人还开启了以"须知"、"学则"训练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蒙学学规传统。明清之际,三类学规传统形成定式。钦定"卧碑"、"圣谕"的出现意在管制士子、教化百姓;书院学规以生徒进德立品、读书治学为中心,亦会受到官方教育政策、科考举业和不同学术思想的影响;蒙学学规以训练道德行为和传授基础知识为鹄的,以达"蒙以养正"的"圣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