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5 毫秒
1.
文章以西安地区三所综合性大学337名大学生(其中贫困大学生169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测试。研究结果显示:贫困生主观幸福感较低;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不同主观幸福感水平的贫困大学生在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公认的社会焦点,而主观幸福感是反映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心理指标。通过对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与影响因素社会支持、成就动机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显示高职贫困生支持源越广泛,支持利用度越高,幸福感程度越高;追求成功的动机越强,内驱力越大,幸福感越高;避免失败的动机越高,行动力不足,幸福感水平就越低。高职贫困生社会支持、成就动机对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的综合影响研究,显示支持总分、避免失败的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依次进入回归方程,对高职贫困生主观幸福感将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可较好地调节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促进贫困生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肖艳 《华章》2013,(13)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高校并轨制度的施行,相对提高的学费和双向选择的分配趋向,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贫富差距的加大,贫困大学生作为校园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发展成长的特殊性日益受到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这种关注更多地是直接在经济方面的帮助,没有看到经济贫困对贫困生的成长,特别是心理成长的影响,自然也就缺乏对他们心理状况的深入了解和关注.本研究采用社会支持评定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试,探讨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的基本情况,进而为从精神上给贫困大学生提供帮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调查高职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现状特点,旨在为高校管理工作者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三所不同类型院校(涵盖农、医、文、理)的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生源地、不同专业的贫困高职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测评,结果显示:贫困与非贫困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存在明显差异;在性别、年级、生源地这三个变量中的贫困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没有显著的差异性;而在专业这个变量中贫困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当前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缺失表现及其主要影响因子,并从国家政策、高校课程和学生个体等角度考察其与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相互关系,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以提高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6.
当前,高校贫困生中普遍存在的由家庭经济贫困而引发的"精神贫困"问题成为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突出难题.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系统提供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构建高校贫困生社会支持系统,大力培育贫困生的自我价值感、改善贫困生的认知模式、增进贫困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等有利于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与高校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7.
西南地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学生总体幸福感问卷对西南地区19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西南地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略高于中等水平;主观幸福感性别和经济水平差异显著,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男大学生,非贫困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要显著高于贫困大学生。  相似文献   

8.
以心理资本理论为基础,从心理资本视角分析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体系构成,对比高校大学生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资本理论指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从改善贫困生贫困认知水平、提高自我效能感,丰富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培育积极的心理愿景,加强贫因生乐观主义教育、大力培育贫困生改变贫困的能力,提高贫困生抗挫心理阈限、培育贫困生“坚韧”品质四个方面建构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西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学院、宁夏大学的538位本科生(男生235人,女生303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工具包括GHQ-20问卷、自尊量表、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并在调查的基础上,随访了13名西部高校的教师和贫困生。调查结果显示,西部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水平明显较低,表现为自卑、消极情绪体验多、负性情感较多等。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主观幸福感在性别和民族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反映了其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受人格、自尊、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完善多元资助体系、注重社会支持力量、加强幸福观教育、提升幸福力等几个方面进行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