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课改的深化,地方和学校的课程建设日显重要。温州市以培养"面向世界的温州人"为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从课程内容的关联和学习方式的对接两个维度,对地方和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进行统整设计,探索区域基础教育的课程创新。  相似文献   

2.
我校的课程统整主要有学科内统整、学科间主题式统整、基础课程与校本课程统整三种类型;学科间主题式统整又分为学科取向统整和活动取向统整两种。基础课程统整的基本内容包括:学科课程标准统整、教材内容统整、教学设计统整、训练系统统整等。  相似文献   

3.
庞丽 《广西教育》2010,(27):36-37
根据社会需求与学生的职业需求,大学应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定向为应用型人才。而课程体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应在课程责任、课程价值取向、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选择等方面作出改革,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4.
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突出问题是理论与实践割裂。流于形式的‘实践取向’教师教育课程不能将实践与理论联系起来。整合的教师教育课程强调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性知识要在互动过程中,通过主题、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创建"探究式"教学模式、"行动研究"教师培养模式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小学课程整合是基于国家课程进行再造,向着儿童生长的方向,探索实施"主题统整、跨界融合、选课走班"等整合策略,建立起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新课程体系,构建配套的支持系统,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课程建设是大学改革与发展的中心工作,是转变办学方式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课程文化是课程各要素在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体现,是分析课程建设现实状况的理论视角。目前,我国大学的课程文化主要表现为:专家取向的课程目标、学科取向的课程内容、忠实-传递取向的课程实施和分数-结果取向的课程评价,这样的课程文化特征既是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映,更是将来重建大学课程体系的动力与基础。  相似文献   

7.
要完成从基于教科书的教学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转型,需要教师以统整思维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解析,并将化学课程内容标准做教学化处理.统整可以有三个方面,一是把某个内容条目统整到它的一、二级主题下,把握知识内容的价值取向;二是将标准、活动建议、情景素材三个栏目进行统整,形成知识与能力的关联;三是不同主题间同一内容相关条目的统整,寻求条目间的联系.针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我们周围的空气”主题,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深入解析.  相似文献   

8.
情境课程注重探究实践,打破学科壁垒,超越时空的界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体实施中,须围绕核心目标,统整多方面的资源,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架构,构建相对丰富、完整、系统的课程体系;须充分依托现代化网络平台,优化主题资源传播、信息互动、成果展示的方式,实现线上线下“双线并举”,使主题课程走进学生生活。构筑一个立体多维的课程网络,使之走向常态化、生态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是现代大学制度下学生事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以一定的价值取向为前提。其基础价值是建立学生事务工作新格局,体现为"秩序";核心价值取向是实现现代大学治理优化,体现为"正义"与"效益";目标价值取向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现为"自由"。同时,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模式构建还要遵循价值性、适应性、协调性三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我国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调查与研究,当前幼儿园课程建设主要存在课程目标取向褊狭、课程内容脱离少数民族儿童生活世界、课程实施过程简单化、课程评价缺乏文化检视等问题。构建幼儿园多元文化课程:应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从三个维度架构课程目标体系;重视民族幼儿生活世界,开发生活化的课程资源;以主题为单元统整课程内容.进行课程实施:避免单一的评价观.实现课程评价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1.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现行课程体系设计缺乏针对性,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在推行“双证制”过程中存在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为培养高技能人才,高职课程体系设计必须凸显办学特色,强调能力培养,强调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一体化。为达此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可依照国家职业标准,课程排序可参照职场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是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是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师教育课程整合的要素来讲,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包括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一体化、课程内容一体化和课程实施一体化等方面。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结构比例失调、课程类别不合理,课程之间内容融合度低、教育实践课程欠整合,课程实施方式变革步伐缓慢、学生评价单一等。建立模块化课程网络体系、合理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实施过程等是教师教育课程一体化构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BAG分析法,以典型职业工作任务为导向,探讨高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金课”课程体系的建设策略,以期达到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要加强校企沟通,深度落实“双元制”;注重理论与模拟相结合,增强课程实用性;引入“微课”补充教学内容,提供学习指导;建立严格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教育理念对数学教育目的观、课程观、教学观的反思和批判产生一定的影响。关于数学教学观的反思主要体现于数学教学行为的改变:构建数学认知结构,强调学生个体的"意识的建构";呈现静态知识方式,创设学生个体的"认知的情境";重构思维发展模式,塑造学生个体的"茎块式思维";培养问题质疑能力,强化学生个体对"问题的反思";突破师生交往方式,注重师生之间的"对话的互动"。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智能制造成为我国制造业变革的新方向。智能制造产业变革具有“新”“变”“融”三个方面特点,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提出新诉求。为了破解智能制造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困境,专业建设主体要由“政府主导”转向“学校主导”;专业建设目标要把握人才类型的“应用性”与“区域性”;专业建设内容要实现课程“模块化”,突出教学“实践性”;专业建设保障要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6.
浅析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职课程体系评估对于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及构建与完善我国高职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评估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既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又要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课程体系评估的主要内容包括课程体系与教育目标、办学方针及地区特点的符合程度;课程体系的职业性、科学性及灵活性;课程内容的综合化;课程结构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我国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地方高校转型”的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地方高校转型实践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文章基于六所地方转型高校的深度调查,发现和总结了一系列凝聚中国特色的地方高校转型经验:以“学校章程、发展规划、决议”等形式将学校转型发展战略及“应用型办学定位”予以明确;以建设产业学院、调整专业(群)建设、加强应用性研究等方式实现高校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依据;以增加实践类课程比重、设置模块化课程、强化创新创业课程等方式改革学校课程体系;以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方式来加强高校实习实训基地及产学研用平台建设;以“教师管理制度的创新与突破”“引进来”“送出去”“双聘双挂”等多路径,来提升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质量。这些如“火”的现场背后也存在如“冰”的困境:关于“地方高校转型”的理念与认识仍缺乏“共识”,仍存在“标签化”疑虑;地方高校各“关键要素”的转型仍存在能力、路径及机制等多方面障碍;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仍是短板,亟待完善制度、理顺机制。基于此,未来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并达成共识,将应用型高校作为一种“类型”的高校来看待;要进一步发挥省级政府在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实施高等教育分类设置与分类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地方转型高校“关键要素”的突破仍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高质量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中国教育发展的理性选择,课程的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义。新时代高质量课程建设需要充分彰显对差异的观照,以增强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适应性课程是对教育中差异存在的积极回应,也是高质量课程体系发展的必然逻辑。适应性课程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课程发展的一种价值导向。构建新时代高质量适应性课程需要树立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充分考虑理性与非理性的平衡,通过自组织的课程内容开发以及建立课程资源区域共享机制,实现课程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价值旨趣。  相似文献   

19.
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国庆  石伟平 《教育研究》2012,(5):69-73,78
中高职衔接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该问题的本质既不是如何推进局部办学实体之间的衔接,也不仅仅是如何使高职教育体现出相对于中职教育的高等性,而是如何通过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实现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这一重要战略目标。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应在思维模式上突破当前的"定位说"之争,采用课程论的思维模式,从对具体课程内容的分析出发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明确定位及衔接。在方法上,则应采取从职业岗位到工作任务再到职业能力的逐层推进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20.
“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课程思政”代表一种课程理念,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进行讲授,两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新时代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同向同行,共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有效挖掘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注意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并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