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依托科学教育项目展评案例集,从课标对接、展品利用度、使用的技术、学习方式、活动的教育评估五个维度对科普教育活动实施过程进行调查和研究,并结合团队实地走访的科技博物馆访谈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和探讨,旨在为科技博物馆教育活动的设计开发实施评估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
为承担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使命,中国科技馆推出系列节目《党史里的科学家》,结合科技馆资源优势及现实需求,从节目形式、内容叙事与传播路径等全维度实现创新突破。这次探索为当代科学家题材电视节目创作、科普创作提供了新思路,更为媒介融合时代建构实体场馆与媒介的全新关系,通过科普影视作品将科普场馆、媒介、科技工作者与大众有机联系起来,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3.
科普场馆是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用科学的方法、新颖的形式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是科普场馆承担的社会责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大众对文化的需求,沉浸式戏剧成为一种体验感极强的创新艺术形式。本文从沉浸式戏剧和科普戏剧相关研究着手,分析沉浸式戏剧与科普戏剧的关系,提出以沉浸式方式开展科普剧创制与实施的可行性,并以《鲸的寻游》为例探索在科普场馆实践沉浸式科普戏剧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进行科技馆展览设计时,应首先明确主题,采取纲举目张、主题展开式的设计方法;应让展览主题得到明确而显著的可视化表达;应努力提升展览的信息密度;在展览内容未明确时,不需要过早开展环境布展设计。而在进行科技馆展品设计时,要了解和把握审美体验规律,让观众产生良好的知觉体验、认同体验、反思体验;应坚持反常态、反经验、反直觉的设计原则,引发“惊”和“喜”的情感;运用合理的设计技巧,让观众的知觉体验更加充分;优化阐释方式,让观众产生认同体验和反思体验;遵循必要的原则,减少展品研发失败次数。  相似文献   

5.
科技馆要成为观众喜爱的参观目的地,需要不断提升观众参观科技馆过程的体验。本文以中国科技馆为例,介绍科技馆开展客户体验管理的流程和方法:设定目标、梳理关键触点和驱动要素、采集数据、分析数据与改善行动、完善信息化平台。客户体验管理需要通过“采集数据—分析数据—改善行动”等步骤,精准改善各触点的观众体验,形成动态的改进机制,持续改善观众参观科技馆体验。希望本文能为致力于提升科普场馆观众参观体验的同行们提供一点启发,共同促进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6.
布展施工的安全管理已然成为科技馆安全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然而,国家和相关行业目前缺乏对科技馆布展施工安全管理的深度研究。本文以中国科技馆为例,探讨科技馆布展施工的安全管理问题,包括布展施工安全管理规范的需求、基本原则及内容,初步思考建立科技馆现场布展施工安全管理规范的路径,以确保安全生产,营造安全有序的场所环境。  相似文献   

7.
地球科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自然科学博物馆必不可少的展览内容之一。由于其涉及的范围较广,分支较多,在博物馆展览陈列的设计与布展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特别是目前我国博物馆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对地球科学的展览陈列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2019年完成提质升级的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地球奥秘厅为例,通过贴合时代发展的展览主题策划,将二元叙事结构运用于地球科学展览,在展览设计中探索性地采用了媒体化的途径与方法,为地球科学展览的策划和设计实践提供一种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2018年5月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成立,创新驱动、区域协同,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步入快车道。当下,在新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提速大背景下,作为上海城市文化新地标,“演进”中的智慧科技馆,如何以科学文化为引领、以科普联盟为纽带,将“三馆合一”的功能定位与长三角“全民科普”协同创新有机结合在一起;萃取海派精华,重塑江南文化,共同破解当下中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不够浓厚、科普有效供给不足的现实问题。本文选取文化的视角,尝试关注和思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的文化张力,科学文化对新江南文化重构的影响以及当代科普工作者的作为。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加强国家能源科普能力建设,继续深化科普效果,助力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科技馆策展团队结合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及新型展示技术,研发“同构能源格局”常设展览。本文从展览目标确定、技术路线设计、展览框架搭建、展品内容规划、展示形式设计和布展环境设计等方面探讨在科普展览中构建叙事知识链的方法,阐述能源展览在开发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以期对同类展览研发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自然博物馆传播科学家精神的必要性、内涵、路径与实践案例。自然博物馆传播科学家精神,符合当今科学教育的目标、科学传播的内容、博物馆的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过程—关系”是传播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素。本文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为例,探讨了自然博物馆传播科学家精神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自2011年诞生以来,中国流动科技馆以流动巡回展出的方式,将展览资源送到尚未建设科技馆的县域地区,有效补齐了基层科普短板,极大地促进了科普资源的公平和普惠。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以基础科学为主的资源内容已难以满足基层公众的实际需求。剖析流动馆小型主题式科普展览的主要特点,以“生态环境”主题展览为例,从背景调研、目标聚焦、主题凝练、内容策划、展览布局等方面入手,梳理该类展览的策展方法,可以为今后流动馆小型主题式科普展览的策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世界科技馆的先行者之一,美国探索馆自主研发了大量广受欢迎的展品。探索馆拥有一群多元、自由、爱玩的设计研发人员,通过项目制组建团队,并充分发挥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作用;活跃的头脑风暴工作法、开放的展品研发车间、全链条的运行管理模式则为展品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展品研发由前期研究、原型设计、工程设计、加工制作、安装调试与完善五个阶段构成,但主要精力和经费投入在前两个阶段。以上研究发现为我国科技馆展品研发的团队建设、工作流程、评估反馈等方面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自然科学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机构,承载着传播自然历史和科学知识的职责。标本藏品是自然科学博物馆的根基,随着标本藏品的不断积累,传统标本藏品管理方式面临困境。在博物馆智慧化建设背景下,智慧化理念与新技术为标本藏品管理带来了新机遇。本文以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为例,在分析标本藏品管理工作面临主要难点的基础上,回顾智慧化藏品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实践,以期为自然科学博物馆标本藏品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并思考未来藏品数据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科技馆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为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观众所需,提升科技馆的管理和服务能力,采用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更加人性化的贴身服务,已成为科技馆的迫切需求。本文以中国科技馆观众大数据分析平台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移动终端信号监测解决场馆内精准定位问题,并运用运营商大数据实现对科技馆客流统计、观众画像和行为分析,为大数据在科普场馆智慧化应用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是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科学博物馆进行数字化建设势在必行。以英国科学博物馆集团为例,从综合运用多种数字技术,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深入挖掘资源价值,拓展网络观众群体;探索创新合作方式,促进公众参与三个方面,分析了其数字化建设的主要举措。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科学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三点经验:以总体战略为核心,统领科学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以观众研究为基础,指导科学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以新兴数字技术为突破,强化科学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