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学校、乡村教育与乡村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嵌入关系.乡村学校对乡村而言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嵌入,而实质却逃离于乡村精神之外;乡村教育的内容与乡村生活更是格格不入,其传递是完全脱离乡村经验的外来价值;乡村学校与乡村教育对农民而言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价值,缺少促进人才流动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隔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中国社会结构转型改变了乡村社会的社会结构以及乡村人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乡村学校教育在组织管理、课程与教学方面与乡村社会形成隔离;乡村人口流动以及社会环境变化导致乡村家庭文化传递功能削弱;现代电视媒体在乡村社会普及阻碍儿童对乡村生活的体验,这些因素导致乡村儿童与乡村社会逐渐呈现出一种隔离状态。这将不利于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与乡村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需要人们对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的关系进行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乡村文化是涵养乡村社会的文化母体,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但在我国社会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逐渐“边缘化”和“虚化”,面临断裂的危险。学校教育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和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乡村学校在传承乡村文化过程中面临着学校与乡村文化相背离、教师与乡村社会相疏离、学生与乡村文化相脱离的现实困境。乡村学校是乡村生活的文化高地,是更新并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着眼于乡村振兴的伟大历史进程,应大力推动乡村学校的变革,借助乡土课程的开发、乡村教师的培养和乡村学生的文化认同来建构乡村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对乡村资源的增值增效和实现大学生自身的价值具有积极意义。现阶段,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面临主要问题反映在,大学生服务于乡村振兴意识薄弱,学校关于乡村振兴的教育缺失,地方政府关于乡村振兴的帮扶政策不足,乡村资源开发缺乏优化整合;为此,推动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服务乡村意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更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帮扶政策;整合乡村资源,形成特色化与品牌化的产业。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教育的振兴。城镇化浪潮下的乡村教育面临诸多困境:教学内容缺乏乡土元素,乡村学生与乡村生活渐行渐远;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淡漠,乡土资源与学校教育日益疏远;学校管理模式城市化,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明显隔膜。传统耕读教育在新时期具有多重意蕴:劳动教育功能,创新劳动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全面育人功能,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方联动力量,连通古今联动家庭学校社会。新时代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耕读教育作用的路径:深入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的耕读教学元素;搭建多层次、多形式的耕读教育实践基地;因地制宜创建生动、活泼的耕读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6.
乡土教材契合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其对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应该被重视。在此背景下,乡土教材应定位于乡土认同的建构者和维系者,乡土文化的保存、传播与适应性转化者,乡村学校与乡村社会的联结者,以及国家教材的补充与衔接者。应完善乡土教材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设计,开发与审定适合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的乡土教材,在教学中彰显乡土教材之于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孵化器",乡村文化是乡村学校文化的"根基".乡村学校文化建设应植根于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学校是着力点.乡村学校文化建设面临乡村学校文化能人困境、家庭期望和文化环境困境、效益困境和财政困境.乡村学校文化建设要抓住时代脉搏与契机,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密切结合,与乡村文化振兴相呼应,两者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澳大利亚乡村教师支持系统经历了从"不足模式"到"拟合模式"的路径转变."不足模式"注重以物质条件吸引教师赴乡村工作,然而大量教师在乡村社会空间历经种种挫折之后选择离职."拟合模式"则立足于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空间的契合,通过专项支持消解社会文化与地理环境的落差,发展教师共同体,营造支持性的学校组织环境,发展基于场域的实践,优化乡村教室教学空间,使教师扎根成为立足于乡村教育的在地工作者.  相似文献   

9.
青年教师作为振兴乡村教育的主要实施者与骨干力量,提升乡村学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为加快乡村学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本文尝试建立名师片区指导制.本文介绍了名师片区指导制提出的必要性、内涵、内容与形式、价值、实施原则与程序以及具体展开策略,希望有利于乡村学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输血"向"造血"转换.  相似文献   

10.
推进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是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再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乡村学校劳动教育是乡村教育事业的重要构成,是传承和创新优秀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对于乡村学生的成长成才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国乡村学校劳动教育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乡村片面劳动观念产生的消极影响、乡村教育改革产生的负面后果、现代乡村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乡村教育振兴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意蕴体现为:其根本在于助力乡村振兴和城乡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基础在于协调乡村两个文明建设,动力在于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互促共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困境表现为:乡村教育发展现实样态难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学校日渐萎缩难以支撑乡村教育现代化,乡土文化日渐式微难以协调乡村两个文明建设,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尚未形成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面对乡村教育振兴的多重现实困境,应从提升乡村教育服务能力、建设乡村新优质学校、重塑乡村教育文化自信和赋新生态教育价值入手,全面振兴乡村教育,从而以乡村教育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支撑乡村教育现代化,推动乡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乡村教育与乡村社会互促共进。  相似文献   

12.
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研究不仅能了解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与问题,引导乡村教师正确认识教师职业,更好地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还能为相关部门制定教育政策提供一定借鉴。为了系统了解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历程,以L教师为个案,通过调查,分析了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并从社会、学校和个体三个层面提出了改进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3.
教育依赖于本土文化背景,乡村学校教育也不例外。现今乡村学校教育肩负着承继、挖掘、创新乡土文化的重任。通过对广西三江县三所乡村小学的调研,发现乡土文化缺失现象较为显著,主要表现在:教师缺乏文化自信,学生衍生文化疏离,学校教学内容缺乏乡土元素。究其原因,主要是处于弱者形象的乡村教育价值取向城市化、教师和学生的意识形态在离农教育中不断上移。为了走出困境,乡村学校教育应重视乡土文化回归与复兴、提升教师的文化资本、加强学生的文化濡化、匡正校本课程的价值取向,真正成为属于乡村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乡村学校地处乡村这一劳动场域,其劳动教育具有天然优势,却因城市取向惯性而未彰显其应有价值。位育视角下,乡村学校劳动教育之意蕴在于安其所而遂其生,即基于乡村劳动场域安乡村儿童之所,涵养自然与人文气质以遂乡村儿童之生。位育视角下,乡村学校劳动教育的行动逻辑是:立足乡村这一定位,精准定位其劳动教育路向;坚守乡村劳动之所,科学设计其劳动教育课程,确保乡村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具有乡味;坚持“做中育”之举,全面革新其劳动教育方式,避免乡村学校劳动教育“有劳动无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专业资本是衡量教师教学效果与专业素养的重要研究视角,当前,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深陷专业发展受限、社会关系网络断联、职业话语权消解等专业资本的流失困境。重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专业资本,持续推动专业资本的有效增值,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与满意度,实现边远、偏僻、贫穷地区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乡村基础教育教学水平。基于乡村场域的“小而美”的价值优势,地方政府应联合乡村小规模学校共建共享数字资源,拓宽人力资本提升途径;重构教育生态场域,保障社会资本长效积聚;实施教师“在地化”培养,助力决策资本稳健成长。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研究: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社会变迁,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问题再次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根据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研究成果的集中度,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之关系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新式学校教育在乡村社会建立的起始原因;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乡村社会的矛盾关系与原因;乡村教育的城市化取向对乡村文化、乡村社会的影响;乡村教育改...  相似文献   

17.
余家菊对于乡村教育问题的关注与分析带有一种非现场感,其立足点是观察者、研究者而非当事人,他的国家主义价值取向又使其以解构乡村当事人的主体性作为解决乡村教育问题的基本方式,这就使得这种乡村教育观在当时以至今天都面临两难处境。现实中仍有不少人沿用这种定位和方式来解决乡村教育乃至乡村建设诸问题,这种去乡村性的思路有违社会生态发展的基本原理,亦不会真正有利于乡村生活主体。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乡村学校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是具有独特个性的生命体,占有一定生态位。2000-2015年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最重要的15年,这期间农村学校不仅在量上有所改变,而且更在于其生态位空间、资源、功能日渐弱化态势,直接影响了乡村学校的生态地位,也影响了整个教育生态系统。在乡村振兴发展要求下,乡村学校的生态位也亟需提升。提升策略不在于数量上的恢复,而在于乡村学校在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价值重塑。重塑乡村学校生态价值的策略在于:提升乡村教育资源利用率,规范教育行政行为,改进乡村学校运行机制,建立城乡学校共栖关系以及乡村与乡村学校之间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教育要先行。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乡村教师。乡村教师职业认同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师队伍的稳定,而且关系到乡村教育能否实现公平而有质量地发展。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了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研究表明,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职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教师职业认同在性别、婚姻、学历、教龄、职称、收入等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职业认同感,需要减轻乡村女性教师的工作压力;给予乡村未婚教师人文关怀;充分发挥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的才能;多渠道开展乡村教师培训;采取适合乡村教师职称评定的办法;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增强乡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促进乡村教育良好发展,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0.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在“双减”政策要求下推动乡村义务教育的良性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指标。“双减”政策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培训和课后服务等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突出表现在乡村学校难以应对与城市学校之间的生源、师资和教学质量竞争,一些乡村学校甚至面临“生存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乡村学校难以满足教育受众对课后辅导的需求。因此,迫切需要构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乡村学校课后服务平台,加快推动乡村义务教育发展模式改革,促进乡村义务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