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废名的散文化小说散发着一股"水性",这与他的家乡黄梅多水及其人格追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他是一个爱水之人,爱水的澄澈柔美和随性散漫。废名的情感里有着浓厚的水情结,当某种情感植根于作家的思想时必然会影射到他的创作中。废名以"水"为底蕴架构起来了水蕴诗情般的"桥"的艺术宫殿,其散文化小说以水式的行文结构书写了漫游在空灵的水境中水一样的超脱纯爱之人。  相似文献   

2.
情感的错位是小说得以发展的动力,师陀的小说《说书人》正是借助这种错位让散文化的笔法最终以小说呈现。作者通过四次错位让读者在一次一次的情感失落中感受"我"对说书人悲苦命运的同情和对说书职业的热爱,引导读者体验人生的卑贱与杰出、短暂与永恒。  相似文献   

3.
海男的《梦书——西南联大》是一部散文化特征非常明显的小说,其散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较为松散的小说结构和小说语言的散文化两个方面。小说的散文化使小说的梦的意境和现实完美结合,也以散文化的部分填充了小说故事本身较为单薄的缺陷,同时打破了小说叙述时间和空间的单一性,给予小说叙述更多可能。  相似文献   

4.
自"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就普遍存在着一种"散文化"现象,"散文化小说"便是其中之一.它意味着小说创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它呈现出与中国传统小说几乎完全不同的审美形态和思维模式,显示出"散文化"的思维特征.而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对当代小说的写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的小说充分展现了散文化特征。他将书画的"空白"艺术化用到小说中,突出表现虚实相生的叙事手法。其小说淡化故事情节,少有前后因果逻辑联系和矛盾冲突,表面杂乱无章,但却内藏叙述秩序。汪曾祺受沈从文的影响和其世俗化的生活经历也是散文化小说的成因。他的散文化小说使小说的审美功能得以重现且呈现出平淡的小说风格。  相似文献   

6.
魏微是一位有着清醒文体意识的小说家。她以一种清新自然、温婉雅致的散文手法写小说,在沉静舒缓的叙述中表达情感和意趣。其小说已形成明显的散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散文化、诗化小说正是在"像"与"不像"之间,以一种相当独特的文体形式,试图突破中国传统小说创作体式中所存在的"套"或"型",加以尝试和创新.这一相当独特的小说谱系在一定程度上承继了中国古典小说与生俱来的开放性与杂糅性,较为自觉地承传了中国传统美学之精华:意境的感受、营造和表现.在对人生的审美追求上,中国现代散文化、诗化小说的构成及内蕴与中国哲学和民间文化密不可分.最大限度的个性化小说建构、在视野选取方面将传统中西方小说中重要的因素:"时间"与"空间"凝固化、静观化是中国现代散文化、诗化小说较为突出的文体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8.
笔者就以近几年江苏省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为例,谈一谈"散文化小说"的特点与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关联。一、淡化情节,散化结构在"散文化"小说的展开中,少有冲突,缺少悬念。作家使小说呈现如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让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贯、浸润在色调平淡的描述中。  相似文献   

9.
<正>一、散文化小说的初步探讨1.散文化小说的概念界定散文化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带有创新性的小说样式,是小说与散文、诗歌等文体融合的产物,也是一种独特的跨文体现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它有多种称谓和提法,比如周作人所说的"抒情诗的小说""随笔风的小说",瞿世英、郁达夫所说的"散文小说",郑伯奇所说的"随笔式的小说",施蛰存所说的"随笔体的小说",  相似文献   

10.
《呼兰河传》作为萧红的代表作,其前两章采用成人俯视叙事,具有"散文小说化写作"的特点;后五章及尾声则采用儿童仰视、平视叙事,体现了"小说散文化"的特色。文本前后两部分在视角转换及内容叙述上,一方面彰显出较强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因其紧扣情感基调叙事而凸显了内在的互补性,较好展示了作者不拘既定小说模式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1.
小说散文化倾向的出现是"五四"时期现代小说文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陈衡哲的散文化小说淡化故事情节的戏剧性,着力抒写人性中自然、健康和美好的一面,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陈衡哲的作品叙事清新自然,情感抒发从容而理性,在叙事中着力追求"平淡"之美,为读者营造出了一种自然与意趣相融合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的小说是独具一格的,创造了属于自己独有的风格"萧红体"小说。不管是她的抒情方式还是语言的表达都有她的特别之处,本文就以她小说的抒情化、散文化等方面来剖析她小说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史上,孙犁是独树一帜的存在,数十年间,对孙犁小说的分析评价从不间断。既有诗意创作的定位,也有散文化风格的新论;有的称其创作为"诗意小说"或曰"诗体小说",有的则认为孙犁小说具有散文化倾向。各种见解都有道理,但也存在着概念含混、分析片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孙犁小说散文化倾向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进而对孙犁的小说进行全面研究。基于此,本文将对孙犁小说的散文化特点进行简单介绍,并对孙犁小说的散文化倾向进行初步的探究,其中包括情节因果的散文化倾向、事物描写的散文化倾向、语言的散文化倾向以及环境描写的散文化倾向四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5.
散文化小说是中国现当代小说发展的新样式,是一种独特的跨文体现象。品读散文化小说,是对思想感悟的一种启迪,因而针对散文化小说便要讲究阅读的方法。本文将解读散文化小说的特点及其与命题上的关联,以便解读者更好地应对。  相似文献   

16.
"小说化"散文和"散文化"小说的界定标准,一直是理论界语焉不详的问题。韩少华"大实小虚"和"小实大虚"的提法有一定道理,但作为区别标准有失偏颇,应该以作品内容的叙事性特征作为标准。  相似文献   

17.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到现代,意境则和典型一起构成了现代小说"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在现代散文化小说中,意境主要是借助情节的淡化、人物的虚化和自然的强化交织出来.散文化小说意境的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传统小说观念的叛离.它对当代小说创作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是一位连结了现代与当代文学的作家。汪曾祺小说这种"回忆"的视角,催生了其散文化小说的审美效果。其回忆视角体现在三个方面:距离的美感、童年的视角、暮年的回望,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汪曾祺散文化小说的内在机制和风格特征:着重表现美好的事物,回避丑恶的因素,从而构成其完美、圆融、和谐的乡土世界。  相似文献   

19.
"文革"时期片面强调阶级斗争,人的阶级性、革命性、斗争性被扩大化、普及化,而家庭、伦理和个体的情感教育则处于缺失和异化状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被严重扭曲,从而导致社会伦理和情感方式的畸形与变态。"文革"时期以阶级感情代替人伦亲情,以阶级教育代替情感教育,造成了严重的道德混乱和感情危机,使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陷入崩溃的边缘。这一灾难性后果在"文革"结束以后的第一个文学浪潮——伤痕小说中得到了深刻的显现。  相似文献   

20.
散文化小说重视回味,重视情趣,重视氛围,重视对象世界的诗意观照,表现出诗意化的文本特征,有着独特的审美意味。本文以废名、沈从文、汪曾祺小说为个案,分析散文化小说的诗意化创造的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