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当前社会校园霸凌事件频繁发生,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校园霸凌事件不仅给被害人 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摧残和伤害,还会极大地影响被害人的学习表现,如不及时处理,其结果会 助长校园不正之风,影响校园文明氛围。本文对校园霸凌给予语义和实际定义,概括了校园霸凌的 5 种表现,并对中国台北TIMSS2011(八年级数学测验)调查的学生问卷部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 结合学生数学学业表现(操作性定义为学习兴趣和学习自我效能感)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校 园霸凌对学习兴趣、学习自我效能感、学校认同感都有负向影响;并且每一种霸凌行为的频率越高, 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负向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2.
校园霸凌事件愈演愈烈,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校园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面对校园霸凌的频繁发生,我们应该从更加宏观的社会及学校层面寻找原因。从教育社会学视角分析,校园霸凌频发的原因包括不良社会文化影响、家庭缺失、错误标签引导、反学校文化、破窗效应怂恿以及同辈群体带动。  相似文献   

3.
校园霸凌一直是威胁校园安全的重点问题,即便在校园环境相对单纯的农村高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校园霸凌事件。校园霸凌不仅对被霸凌者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也同时影响霸凌者、协助者及旁观者的身心健康;究其原因校园霸凌体现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也体现了社会教育和立法层面的不完善;解决校园霸凌需要家庭、学校、社会、青少年自身的四方联动、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4.
"校园霸凌"是指在学生间发生的权力不平等的欺凌与压迫,包括暴力霸凌、语言霸凌、社交霸凌、网络霸凌等。针对"校园霸凌"事件中不同主体进行朋辈心理辅导,可减少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课程.教材.教法》2017,(5):113-120
减少校园欺凌行为、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是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对新教育实验学校与非新教育实验学校进行配对抽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并比较校园欺凌、学校归属感的现状以及相关效应,研究发现,参与调查的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频次较低,其学校归属感整体较强。校园欺凌与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两者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有显著的影响。新教育实验所创设的理想校园令学生更少地遭受校园欺凌,增强了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对学生学习表现的积极影响显著且稳定。确立与新教育实验精神相通的学校宗旨,借鉴新教育实验思想和实践,对学生的校园学习与生活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前段时间成为热搜的“中关村二小”事件,把校园霸凌现象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仔细回忆一下,就可以发现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为什么校园霸凌行为屡屡被曝光,而霸凌现象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日益严重呢? 众所周知,校园霸凌危害严重.很多被霸凌的人多年以后仍生活在阴影中,人生也因之停滞.相关研究显示,受到霸凌的孩子常常会在霸凌结束三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社交恐惧和躯体障碍.心理学家的追踪研究显示,被霸凌者和同龄人相比,普遍呈现出低自尊水平和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十多年中,农村地区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发生的最为突出的变化之一,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政府建立了大量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研究寄宿制学校对学生学业成绩、心理健康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证意义和政策价值。基于两省五县137所学校17000多名学生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和probit模型对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校园霸凌问题的分析发现: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的霸凌水平高达31.5%,高于国内城市地区的中小学校,也远超过国际平均水平;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住校显著提高了学生遭遇霸凌的可能性;言语威胁、肢体冲突以及人际排斥等校园霸凌现象在住校生中都更为常见。在引入家校距离作为工具变量以纠正潜在的内生性偏误后,研究结论依然一致。据此,当前校园欺凌治理应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的寄宿制学校,努力改善寄宿学校的住宿和医疗卫生条件,确保每一所寄宿制学校都有正式、足额的生活老师和住宿管理人员,同时,建立寄宿制学校校园安全问责制度也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对学校心理教师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一项常规工作,它不同于心理课,也不同于心理咨询,它面向的是全校师生,主要解决的是发展性的、日常困扰学生的问题,重在营造气氛、树立榜样、凝聚力量。它要求心理教师既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有活动的策划、执行和宣发能力。针对校园霸凌现象,设计了一系列有创意的活动,如校园霸凌知识问答、校园霸凌现状调查、校园霸凌小剧场、校园霸凌故事改写、灭霸者联盟征集令等,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下,出现了大量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因此出现了流动儿童。居住地的不断变化,流动儿童所承受的来自心理和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歧视知觉的消极影响日益凸显,从而增加了校园霸凌事件发生的概率。而符号互动理论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还是自我表达等方面都会对霸凌现象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所以,从符号互动理论出发,探究流动儿童遭受校园霸凌的原因及其防范和干预的措施,能够为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提升流动儿童的心理建设能力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关于初中学生学校生活质量满意度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中学生学校生活质量满意度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调查分析表明,师生关系、学生之间关系、学校活动的丰富程度、学生学习兴趣和自我认知等,是影响初中学生学校生活质量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学校应着力开展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活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关心边缘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学校生活质量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初中学生学校生活质量满意度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调查分析表明,师生关系、学生之间关系、学校活动的丰富程度、学生学习兴趣和自我认知等,是影响初中学生学校生活质量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学校应着力开展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活动,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关心边缘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学校生活质量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问卷方式调查小学校园非肢体霸凌的现状及其与小学生承受的压力和身心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并由此从小学生个人、家长以及老师层面为避免小学校园的非肢体霸凌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台湾地区的校园霸凌问题日趋严重。针对这种情况,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各种措施来保障学生的权益,《校园霸凌防制准则》的制订就是其中之一。此准则的执行能一定程度上遏制台湾地区的校园霸凌行为,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净化校园环境,构建友善校园。  相似文献   

14.
校园欺凌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严峻问题。对PISA 2018数据库中79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情况与学生学业素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校园欺凌与学生学业素养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学生经常遭受欺凌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学生学业素养平均值下降0.505分;校园欺凌对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的影响大致相同;威胁性欺凌行为最影响学生学业素养。结合我国校园欺凌的实际情况,研究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建议以降低校园欺凌在我国发生的概率并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校园霸凌问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教育界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校园霸凌的存在不仅不利于教育的本质意义,而且对校园安全危害很深。小学的孩子们正值花季,杜绝校园霸凌,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具有重大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出现在各家媒体,校园暴力不仅对于学生的生活有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着无法挽回的伤害,施暴者的“反社会心理”、受害者内心的恐惧和消极的情绪都是我们应当关注的首要内容。经过调查发现,“音乐”对于遭受校园暴力学生的身心影响方面的课题少之又少。针对这一点,本文通过翻阅有限的文献资料和社会调查,用音乐治疗对学生们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深入了解与分析,将音乐教育结合到日常课程中,并在其中探索音乐对青少年心理及健康成长等方面的帮助和音乐对学生的其他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7.
关于校园欺凌、霸凌,学校教育重在预防。如若不能,则在事件之初起,就把其消灭在萌芽状态。而平时的加强教育,让孩子懂得遭受欺凌该怎么做;家校联系,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互信平台,让家长充分相信学校能妥善解决,这些则是消灭霸凌萌芽的首选之道。  相似文献   

18.
校园欺凌现象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教育和社会问题,是一种攻击性、反社会行为,会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基于保障农村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以及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对四川省、甘肃省15所中小学922名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象依旧比较普遍。超过7%的中小学生表示经常受到欺凌,受欺凌的形式主要以言语欺凌为主,几乎一半的被欺凌学生没有将被欺凌的情况告诉老师或父母。在分析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频率以及被欺凌地点、形式等基础上,以社会情感学习(SEL)为理论基础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严彪林 《学周刊C版》2023,(15):160-162
高中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学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对象,对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行,传统高压式的班级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此,高中班主任应对班级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全面贯彻和落实“双减”政策,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20.
校园文化建设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应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活动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学生心理品质的提高又会促使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