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存杜诗中是否确有"乡愁"两字尚是一个需待考证辨析的存疑问题,在杜甫之前,唐代诗人张子容、岑参、钱起等人就已将乡愁二字引入诗中,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不是述"乡愁"的首创之作;杜甫一生并不是单用愁字就能概括,他蜀中时期的诗歌并非"愁字满眼","诗必言愁",也不是着重为乡愁。我国古代的"乡愁"诗源远流长,代不乏人,名篇很多。杜甫不是中国乡愁诗人的鼻祖,也不是以乡愁诗名世。  相似文献   

2.
流寓至夔州时,杜甫已是遭历了人生的大苦难,对人生、社会及历史都有了更为广阔而深刻的体验,一生理想与现实的激荡也已尘埃落定。此间的农事诗尽管是其晚年夔州诗的一部分,但为农夔州,充分地蕴含着近乎一个普通农民的诗人面对一切现实的悲欢忧乐,因而也较为集中地反映出诗人晚年的主要思想,即儒道高度统一思想。  相似文献   

3.
《登高》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的九九重阳节带病"登高"时所写的,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对此诗的教学,笔者有几点设想:一.诗意起航由《登高》想到杜甫在23岁时所写的《望岳》一诗及诗中所吟出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感受他年轻时建功立业、立志攀登事业顶峰的雄心壮志;想到了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人生情怀;体会到李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杜甫《病马》一诗的分析,指出《病马》一诗是名言马之病而实喻诗人之辛酸艰辛,并认为由《病马》一诗可以看出诗人对唐王朝的怨愤之情,体现了杜甫的现实主义诗风。  相似文献   

5.
陆游的纪梦诗在中国古代诗人中,记梦之频、述梦之精,而又对梦浓烈痴心、独树一帜者当数爱国诗人陆游。清人赵翼对陆游的纪梦一类诗,在《瓯北诗话》中曾作了这样的统计和评价:“即如纪梦诗,核计全集,共九十九首。人生安得有如许梦!此必有诗无题,遂托之于梦耳。”他...  相似文献   

6.
傅二石 《科技文萃》2005,(3):185-187
在我父亲傅抱石一生的作品中,以诗入画者占有不小的比例.他曾将自己作品的题材来源分为四类,其中有一类就是"构写前人的诗,将诗的意境移入画面".如以屈原、李白、杜甫、辛弃疾等古代诗人的诗词为题材创作的许多作品就属于这一类.  相似文献   

7.
杜甫《登高》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在于诗人在夔州时期苍凉激楚的情感,以及夔州独特的地貌气候所提供的境物与之深层契合,更与诗人至高的人生境界对境物的艺术提升有关。  相似文献   

8.
安史之乱后,盛唐诗风不复存在,大诗人杜甫开"诗世界",即开创"宋调"先声;中唐韩愈进行诗歌解构,颠覆盛唐诗已有的艺术规范;晚唐杜牧继承杜甫、韩愈开创的新诗风,并在诗歌创作中加以实践,成为了开"宋调"的另一位大诗人.宋人严羽概括的"以文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等宋型诗要素在他诗歌创作中已有明显的表现.其"以才学为诗"主要表现为:在诗中大量用典;在自己诗中加注;好在诗中用奇字僻词,化用经学语句.杜牧"以才学为诗"的形成.与其个性、家学、时代有着密切关系,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连大学学报》2020,(4):66-79
在屈赋中涉及橘的作品只有一篇《橘颂》,然而《橘颂》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橘颂》创作于屈原的青年时期,而橘树的意象却贯穿在屈原的一生之中。杜甫是受屈原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杜甫的人生经历与橘树有关。在杜诗中有大量作品涉及到橘树和橘子,杜甫热爱屈原的《橘颂》,并从中吸取力量,建构了自己的人格理想。屈原《橘颂》和杜甫《病橘》都具有文类学的研究价值。在杜甫的文学批评观中有一个重要的命题,那就是"风骚共推激"。杜甫学习屈原而得诗歌之正,法国批评家狄德罗创造了正剧,杜甫创造了正诗。屈原和杜甫为我们树立了崇高的人格典范。研究屈赋与杜诗有助于中华民族确立文化自信,有助于我们昂首阔步迈入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标志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0.
在北宋"尊杜""崇杜"特定文化背景下,诗坛盟主苏轼于"学杜"中,自觉结合自身坎坷的人生际遇,进一步发展了王安石尊崇杜甫人格价值的观点,注重对杜甫道德伦理价值重新进行改写、型塑和阐释,致使生前寂寞不彰的杜甫诗名在北宋日趋提升,并最终由诗人而史家、由史家而忠臣、由忠臣而圣哲,这一"圣化"的过程终于在南宋得以完成。随着杜甫"诗圣"地位的确立,他的诗便为宋诗创作、发展和演变提供了参照和标准,成为宋代诗人追慕、仿效之典范。他们学"杜"而变"杜",最终形成足以与"唐音"比肩、独具一代特色之"宋调"。这也就是苏轼刻意"圣化"杜甫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