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里兰卡内战是影响南亚次大陆安全局势的一个重大事件。作为地区主导国家的印度密切关注内战进程,并针对内战不同阶段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因应策略。通观印度对斯里兰卡内战所采取的政策,地缘战略考量贯穿始终。作为次大陆的权势核心,如何在地区安全问题上贯彻印度的战略意志,实现"印度门罗主义"的要旨,体现地区主导国的影响力是贯穿印度对斯里兰卡内战政策的主线。同时,印度南部泰米尔人和公众舆论齐声谴责斯里兰卡政府的"军事清洗",并呼吁印度政府采取"实际行动",这些都成为印度直接军事干预斯里兰卡内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坦赞铁路是知名度颇高的冷战时期中国对非大型援助项目,援建期间美国曾提出修筑路线与之平行的大北公路企图取而代之,但最终归于失败。坦赞铁路与大北公路之争折射出中美对非援助政策的显著差异。美国受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影响,援助是为了阻止红色中国"渗入"非洲,维护美国利益。而中国在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指导下,坚持不为援助附加任何条件,通过对非援建寻求政治认同,构建"同志加兄弟"的互助性国家关系,最终突破外交困境。  相似文献   

3.
印度洋海啸发生后,全球发起了规模空前的国际救援行动,东盟还在印尼首都雅加达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和众多国际组织召开了特别会议。从死亡人数和财产损失严重程度看,印尼、斯里兰卡和印度三国最重。印尼和斯里兰卡都在呼吁国际社会解囊相助,而令人费解的是,印度却  相似文献   

4.
使用亚洲民主动态调查(ABS)数据,从跨国比较的视角分析泰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民众对中国、美国和日本的国家形象的认同。比较基于如下两个维度:一是中国形象在泰国与在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比较;三是中、美、日三大国在泰国的国家形象比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泰国民众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可度普遍高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民众;在泰国民众心目中,中国的国家形象与日本旗鼓相当,中、日两国的形象略好于美国的形象,甚至在认可度的最高点上对中国形象的认可度比日本还高,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泰一家亲"的双边关系。  相似文献   

5.
应斯里兰卡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部、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的邀请,教育部副部长韦钰率中国教育代表团于近日先后访问了斯里兰卡和印度。访问期间,韦钰副部长一行分别会见了斯里兰卡总理、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部部长、教育部长、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部长、教育秘书、大学拨款委员会主席等;与斯里兰卡总理、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部部长、教育部长,印度人力资源开发部的高等教育和印度IT教育情况。 1拜会斯里兰卡总理维克拉马纳亚克, 2与斯里兰卡高等教育与信息技术部部长古纳瓦德纳举行会谈, 3访问斯里兰十维萨卡中学 4会见印度人力资源开…  相似文献   

6.
中美非三方在援建坦赞铁路决策问题上有过复杂的外交博弈。坦赞两国希望美国等西方国家援建坦赞铁路,曾试图借重中国以获取美国的支持。美国非但不应允帮助两国修建坦赞铁路,还极力阻挠中国施以援手。中国则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做好了独自援建坦赞铁路的有关准备,最终冲破美国的阻力,赢得了坦赞两国的信任。  相似文献   

7.
一九八四年七月五日至七月十八日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举行了国家远距离教育负责人培训讲习会.这次讲习会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办事处亚洲教育改革发展中心委托斯里兰卡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的。出席会议的有中国、新西兰、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孟  相似文献   

8.
《数理天地(高中版)》2011,(1):2-2,F0002,F0004
2010年11月25日至28日,由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数学教育委员会,《数理天地》杂志社,“希望杯”数学邀请赛组委会和美国联合主办的首届世界数学团体锦标赛(world Mathematlcs Team Championship)在北京顺利举行。来自美国、保加利亚、印度尼两亚、越南、菲律宾、斯里兰卡、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24个城市的73支代表队的400多位选手参与了此次竞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冷战背景下国际权力斗争博弈的视角,着力剖析上世纪中叶中印关系由蜜月走向冲突的原因。刚刚获得民族独立的印度基于其安全利益及国家发展的考量,需发展对华友好关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出于美苏对抗的战略考量,着手改善印美关系。特别在1959年西藏叛乱之后,美国加大了对印度的援助,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偏袒印度,并进而挑动印度与中国对抗,印度在寻求和接受美国援助的过程中,逐步接受了美国人灌输的"中国是印度最大的潜在安全威胁"这一观念。与此同时,伴随中苏关系逐步恶化,苏联稳步发展同印度的关系,加大对印援助,并在中印边界冲突中以"中立"为幌子向印度提供军援。在美、苏的怂恿和偏坦下,印度有恃无恐地发动了对中印边界地区的武装挑衅,并进而升级为边界武装冲突。  相似文献   

10.
试析美国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及对策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美国是世界上的媒体大国和新闻信息主导国,其新闻报道对塑造一个国家形象具举足轻重作用。由美国霸权主义延伸而形成的新闻霸权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歪曲,从负面影响了中美关系的发展。本文对美国新闻霸权的形成、表现形式及如何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1.
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日本国立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学校课程比较研究国际会议于1998年11月在东京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澳大利亚、中国、斐济、法国、德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马来西亚、新西兰、菲律宾、韩国、斯里兰卡、泰国、越南、美国、乌兹别克斯坦共18个国家的23名代表和UNESCO亚太地区办事处的官员。  相似文献   

12.
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中国地震网测定震级为里氏8.7级。美国地震监测网测定震级为里氏9级)。并引发海啸。影响到印度尼西亚、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索马里、塞舌尔、肯里亚及东南亚、南亚和东非国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截至1月5日。这次灾难已造成15万人死亡,其中包括一些在灾区观光的外国游客。  相似文献   

13.
“好莱坞、功夫、哈利波特、沙皇、斗牛士……”近日,美国《新闻周刊》根据网民投票,评选出了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2大文化国家,并评出能代表其国家文化的20个形象符号。网民们评出来的12个国家分别是美国、中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德国、俄罗斯、西班牙、印度、希腊以及韩国。  相似文献   

14.
俞可 《辽宁教育》2012,(16):95-96
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四次会晤之际,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3月29日在新德里与印度总理辛格共同点燃油灯,"中印友好合作年"正式启动。中国与印度的龙象之争一山之隔的印度,对于中国人来说既熟知又生疏,"龙象之争"往往成为国际舆论炒作的热点,就连印度本国人也热衷于拿中国说事。3月28日出版的印度《经济时报》,援引刚发布的《2012年财富报告》指明,中国将在2020年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又将在2050年被印度超越。3月25日  相似文献   

15.
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国际人口迁移的发展是相对平衡的,世界平均移民总数大致在每年100万左右。这段期间的移民迁入国主要是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西欧(又主要是法国、联邦德国)、波斯湾阿拉伯产油国以及南非等国家;移民迁出国则主要是亚洲的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中国,拉丁美洲的墨西哥、萨尔瓦多、哥伦比亚等国。移民主要是持有证件的投亲靠友者或劳务输出。  相似文献   

16.
美国是中国第四大入境旅游客源国和世界出境旅游大国。对比研究美国人人境前后的中国旅游形象,对于开展国家旅游形象营销、拓展入境旅游美国市场具有重要意义。采用三个形象调查经典问题,收集美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形象、情感形象和独特形象词汇,应用文本分析法进行研究。结论为:美国人的中国刻板形象、情感形象和独特形象正面积极且入境后较入境前更具体、积极和贴近事实;美国人对中国旅游形象的认识具有一致性;美国人人境前后的中国旅游形象词汇频率分布均呈指数衰减,高频词汇仅3~4个;美国人对中国的特色建筑、著名城市、独有事物、自然景观等抱有浓厚兴趣,塑造国家旅游形象时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7.
张雅伦 《海外英语》2013,(16):224-225
该文简要概括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特殊之处,分析了其与美国主流文化中"中国形象"的差异以及不同华裔作家笔下塑造出不同"中国形象"的原因。着重提出了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塑造的四个层面,即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并总结出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形象"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教育援助作为公益性事业是准公共产品,是体现国际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之一。与日本相比,中国在非洲援建学校项目的影响及其潜在效益还十分有限。为体现中国的国际责任,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中国对非基础教育援助必须制定长期整体规划,使之具有可持续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9.
移民部长科德尔表示应限制亚洲移民数量 (本刊通讯员 郑进报道)科德尔接受加拿大广播公司采访时诜“我们目前没有任何配额。目前技术移民的90%来自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菲律宾。”他认为,作为奉行多元化政策的称民国家,加拿大接受的移  相似文献   

20.
国外信息     
1985年10月19日—31日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举办了一个课程研制工作者及师资培训工作者的学习班。这个学习班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委员会通过它的下属机构亚太地区发展教育改革中心与巴基斯坦教育部课程及教材局共同组织的。参加的国家有澳大利亚、孟加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南朝鲜、斯里兰卡、泰国、土耳其、越南等15个国家,共30名代表及研究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