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探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特性及中西文化审美差异,论证了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译介审美关注的必要性,提出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译介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进程的不断深入,传承千余年的徽州文化作为我国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开始走向世界.徽州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外宣译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徽州文化独特的地域特征以及丰富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外宣译介的难度.拉斯韦尔提出的传播过程5W模式可以从外宣译介主体、译介内容、传播途径、译介受众及译介效果等方...  相似文献   

3.
文化输出是中国重树大国形象的战略要素,翻译是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和主要形式。广西民歌作为中国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和思想文化特色,其译介有助于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主要采取有利于他文化传播的异化翻译策略,选择能体现民族文化精华的部分进行译介,并应使译文符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认知语境。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外译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从译介学的视角分析了中国文化外译的现状,总结了外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译介学翻译观提出了可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我们生活的地球已经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地球村,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渴望了解中国的发展及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多元文化的交融和共同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邯郸拥有丰富的历史旅游文化资源,通过调查分析邯郸旅游对外译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探讨译介邯郸旅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张梦雪 《海外英语》2022,(24):35-37
毛泽东诗词蕴含丰富的湖湘文化元素,是湖湘文化“走出去”的经典名片。毛泽东诗词英语译介活动不仅是中英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传播。对毛泽东诗词英语译介展开探讨,构建由“优化译介主体、精选译介内容、创新译介途径、洞悉译介受众和重视译介效果”组成的译介模式,并论证该译介模式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对湖湘文化“走出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如何藉由翻译西传是学界鲜有问津的问题。本文从中国音乐典籍、儒经乐论的西传、音乐民族志以及中国音乐学术论文的国际交流中追寻翻译的踪迹,并由此梳理国乐对外译介史,指出译者的认知水平、身份与动机、所处的社会背景对中国传统音乐译介的影响,并从中得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中国音乐文化对外传播应依靠"以史为鉴,主动译介"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文化意象的传递是不同民族文化在翻译中碰撞、交流、接受的过程。在传递过程中很多文化意象会发生淡化、扭曲、变形。从译介学角度出发分析《活着》英译本,可以窥斑见豹,了解中国思维习惯、历史习俗、宗教文化在翻译传递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以及译介过程中文化的迁移及译者所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将中国的文学和文化传播出去,译介的有效性起关键作用,译介行为应注重思维转换.文章从“干爹”和“Godfather”的翻译以及再回译为例,在两者的词源中找出异同.文章梳理我们在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出现的翻译不对称问题.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目标语读者对译介作品的要求,注重译作在另一种文化中的接受和传播.  相似文献   

10.
关于十四行诗,国内学者近年研究的大多是"十四行诗在中国的发展"或者说是"中国十四行诗的产生和发展",而文章则刻意考察了西方十四行诗在中国译介的情形,并探讨了其在中国译介的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晚清民初,哈葛德小说流播到中国社会,被林纾大量译介和读者广泛接受,林译哈葛德小说实践成果丰硕。在译介实践中,林纾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对哈葛德小说的文学思想进行中国化改造,林译小说在道德伦理、宗教思想与美学内蕴方面呈现为本土化特质,成功顺应了近代中国文化语境。林译哈葛德小说文化精神的中国本土化在启蒙教育国民、满足民众审美诉求及推动其近代中国经典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地理方位特殊以及多民族的交融和聚居,造就了甘肃当地丰富而又别具一格的文化。秦陇文化、巴蜀文化、多民族文化在甘肃陇南融汇共存,陇南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亟待传承和推广。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外宣翻译人才缺乏等原因,对外译介方面不是十分突出。探讨地方文化对外译介传播策略,对于将地方文化与国际接轨,最大程度实现地方文化走出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温军超 《天中学刊》2012,27(5):101-104
老子文化具有多元性、和谐性、循环性、指涉的泛化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为老子文化的海外译介提供了可能性。老子文化的海外译介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繁盛期和成熟期4个时期,每个时期的译介特征虽然大不相同,但隐藏着一致的深层逻辑。勒菲弗尔提出的赞助人、意识形态和诗学三要素理论即可被视为译介背后的系统逻辑构架。  相似文献   

14.
陈懿 《英语广场》2023,(18):11-14
作者从此次译介活动选题出发,总体介绍了网络小说《雷霆反击》译介活动的基本情况,并从译介策略、译文受众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分析了本次译介活动的效果和影响,指出网络小说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时代特征和民族气质,网络小说译介的进一步发展将进一步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外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外国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与研究(上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世界各国自 17世纪以来对中国文化典籍和历代优秀文学作品的译介和研究 ,论述了中国文化三百年来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6.
论“亳文化”译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译介学理论基础上,突破传统语码转换式的翻译方法,对"亳文化"旅游资源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系统译介,突出地域文化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将会为亳州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有效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系统论证"亳文化"译介与传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也为"亳文化"译介与传播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文化的发展影响着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分析当前文化译介趋势的基础上,探讨了借助当前文化强省的战略背景,有效挖掘中原文化的潜力,译介中原文化,形成中原文化推动力的策略,以期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智力支持和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 的时代背景下, 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 同时, 也引发了种种焦虑、争议甚至质疑。由于期待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围绕翻译什么、 如何翻译以及如何才算“走出去” 等问题与困惑, 翻译界和文化界对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与传播或多或少表现出某种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的功利主义倾向, 因而也存在某些绝对或片面的观念。对此,本文提出应立足于翻译的历史价值观,从翻译的本质属性和根本目标出发, 充分关注文学译介的阶段性和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性,进而以历史的、 发展的、 开放的目光, 切实从平等文化交流的意义上考察翻译活动,推进中国文学对外译介。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我国对于叶芝的译介已有近百年。在不同的时期,对于叶芝的译介有着不同的重点,叶芝也先后呈现着不同的面貌——民族主义的斗士、现代主义的旗手、全面性作家。不同时期对于叶芝译介的不同选择是译介者在译介过程中主体文化过滤的结果,这对于新文学文化身份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国的语言文化也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翻译界学者有必要努力加强汉英语言与文化修养,积极地把中华文化译介到世界上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