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阿克塞尔·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在社会批判理论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霍耐特划分出爱、权利保证和个性尊重三种承认形式来对应家庭、社会和共同体三种不同的生活领域以发展出个体自尊、自信、自重的人格品质。将承认理论引入教育场域后,挖掘教育承认的三种形式——教育爱、权利承认和个性尊重的内在意蕴并分析教育承认的具体实施路径,既拓展了承认理论的外延,也为我们剖析当今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陈晓旭 《政治思想史》2015,(2):145-156,200
当代关于社会正义问题的主导争论是以分配问题为中心的,问的问题是分配什么以及如何分配。而伊莉丝·杨和南希·弗雷泽则论证分配不是(至少不仅仅是)社会正义问题的中心,相反错误承认也会导致不正义,这种不正义无法用分配正义理论解决。然而,二者对分配正义理论的批评存在不足之处,她们的承认理论在解决社会正义问题上并不比分配正义理论更为优越。与之相比,一种底线承认的概念更能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3.
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将主体间交往过程中的承认关系划分为情感关怀、权利承认与社会重视等三个层面,在某种意义上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是高度地契合。为此,我们应当充分借鉴和应用霍耐特承认理论中的相关理念,认真反思现阶段思政课教学在教学关系、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等环节上所出现的承认缺位问题,并相应地以注重情感沟通、创新教育方法和加强实践教学等多种方式来尝试解决现阶段的教学困境,在此基础上,努力推进思政课教学实践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后法兰克福学派代表霍耐特提出的"承认理论",认为蔑视经验是社会反抗的道德动机,社会冲突能够追溯到对相互承认的否定与拒绝。霍耐特理论是对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的继承与发展,当后者思想早已成为传播理论研究参考的时候,前者的思想也为传播理论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一条新的视角与路径。  相似文献   

5.
6.
7.
黑格尔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主体间相互承认的思想,并对现代社会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霍耐特认为,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承认思想,但又将其"还原为劳动而自我实现的维度",从而产生了一个矛盾——以道德动机还是以利益关系来解释社会冲突。霍耐特的这一"困惑"涉及到很多问题,要清晰地阐述这些问题,必须重新分析马克思的问题意识和发问方式,从而厘清其思想的内在逻辑,才能认识马克思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了高校德育主体间伦理精神的缺失以及主体间伦理精神的确立问题,其意在于:在高校德育教学过程中,构建高校德育主体间即师生间真正的平等交往的伦理关系,使高校德育主体走出交往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在晚期转向了审美主义,其理论观点是存在主义美学的代表,是一种主体间性的美学,主体间性作为自由的特性使得审美成为自由的存在方式,审美在自由中追求真理,超越了时空、历史社会,从而塑造出真实的主体。审美是主体间性的充分实现,通过主体间理解、同情的诗意的语言,在永恒的自由之中得到真理。海德格尔美学所主张的个体精神具有合理之处,在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对于本土化的应用,仍需要辩证地看待。  相似文献   

10.
徐玉玉 《文教资料》2011,(23):112-113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学思想是先秦时期重要的美学派别.道家美学的全部思想是建立在关于“道”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其基本观点是以“自然”作为宇宙之本原.以“道法自然”作为人生之要义。老子的“道”论隐藏着中国古典美学的本体论。“道”成为“美”的本体论依据:庄子认为“美”根源于“道”的自然性.庄子之“美”集中地表现为其对自由逍遥之境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教师自我公平感知影响其教育教学行为,很多时候甚至产生决定性作用.从承认正义理论视角来看,自尊、自重和自信是教师自我公平感知的三个重要维度.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乡镇初中,优秀生源流失,学生学业失败和高辍学率似乎是不可逆的.调查发现,乡镇教育生态恶化与教师自我公平感不佳导致乡镇教师热情枯竭和成就感丧失,而基于尊重环境与制度自信下的教师具有高公平获得感.据此,采取相关举措重建教师的自尊、自重和自信,进而提升教师自我公平感知,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职业动力和专业水平,是破解义务教育“城镇挤、乡镇弱”和控辍保学难题等教育生态恶化现象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教师自我公平感知影响其教育教学行为,很多时候甚至产生决定性作用.从承认正义理论视角来看,自尊、自重和自信是教师自我公平感知的三个重要维度.以留守儿童为主体的乡镇初中,优秀生源流失,学生学业失败和高辍学率似乎是不可逆的.调查发现,乡镇教育生态恶化与教师自我公平感不佳导致乡镇教师热情枯竭和成就感丧失,而基于尊重环境与制度自信下的教师具有高公平获得感.据此,采取相关举措重建教师的自尊、自重和自信,进而提升教师自我公平感知,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职业动力和专业水平,是破解义务教育“城镇挤、乡镇弱”和控辍保学难题等教育生态恶化现象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对德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问题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六种,但弘扬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已为多数研究者所认同.主体间性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德育中的人生观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必须置于主体间性的视域中进行考察.主体间性要求的人生观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客体-主体"关系的交往实践,人生观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实施主体间性教育.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是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从社会生产方式出发,通过对近代资本主义非人道和剥削的批判,致力于阐明资本对劳动的统治的不合理性、非正义性。马克思通过对正义存在方式的批判,把正义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历史范畴;对正义实现方式的批判,认为正义的实现必须经过革命建立共产主义制度;对正义内涵的批判,指出正义本质上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密尔是19世纪自由主义的代表性人物,他不像前辈思想家那样将自由看成是一种政治性原则,而是从自身的时代出发将自由理解为一种社会性原则,认为社会的专制远胜过政治的压迫.由此,密尔对自由作了新的理解,将之定义为社会权力的合法使用.其目的是要保护个人的权利免遭社会的侵害,捍卫个性和社会的多样性.通过呼吁个人的自由,密尔将政治的自由转变成为了社会的自由.  相似文献   

16.
《宜宾学院学报》2015,(10):40-46
以赛亚·伯林明确提出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这两种自由概念,其贡献在于厘清了两者对于自由本身的作用。消极自由要求保障最低限度的自由领域,积极自由的自我实现则外拓自由领域;前者一味退守将扼杀自身,后者一味外拓将丧失自由本身。两种自由虽然都存在正反两面的意义,但自由的最终获取恰恰是基于两者的相互依存,而其中消极自由作为屏障,从中导出的自由选择更需要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是天人合一、主客同一的古典主体间性的思想.而现代美学的基础是主体间性的思想,强调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的沟通融合,通过对人类异化劳动的扬弃,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审美是主体间性活动,是从审美超越的角度去看待生存本真的意义,去感悟生存的自由,去体验超越的境界.通过建立"立美宜人"为旨归的生存活动方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从而进一步探析当代人的审美理想,超越生存异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公民伦理在日用人伦之外间接而生,它不仅仅隶属于道德情操的范畴,还是行为的规范性法则.对公民伦理核心概念的论述,需要从“个人的善“与“社会的善“谈起.现代社会公民伦理作为一种道德概念与行动哲学,体现出六种基本特质.在这个民主参与的现代社会中,公民伦理承担的是整合理性的人与理性的规范的道德使命.  相似文献   

20.
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自由”与“逍遥”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他的文本中,关于“自由”的表达俯拾皆是。庄子对自由的理解与孔子的儒家自由观相比,有着更为独特的思想内涵与深远的人生意境,它囊括宇宙、社会、人生与自我的各个方面,对后世乃至今日的思想修养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