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隶体(上)     
<正>与先秦篆体书艺相比,隶体书艺可谓出身"草根"。"隶书"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与篆体正书(尤其是钟鼎铭文)出自当时的高级书手不同,最早的"隶书"书写者都是各诸侯国社会下层的差役皂隶。自春秋时期私学形成发展以来,当时社会较为重要的六种才能"礼、乐、射、御、书、数"不再仅仅为贵族子弟所垄断,越来越多的庶民也掌握了这些技能并以此为谋生手段。其中,掌握了"书"的技能,即能够做文字记录、擅长文字书写者,至少可以谋到文书之类的工  相似文献   

2.
隶变(一)     
秦朝统一六国,进行了"书同文"的文字改革,形成了标准的秦小篆,但日用书写同时也在催生新的文字变革,从减小篆引楷书笔画的弧度,发展到直接以直线笔画代替弧线笔画,变左勾右勒为左推右拉、左刮右刷,甚至出现合并笔画、连贯书写,这样就产生了一场文字发展史上的"隶变"。中国的文字体系也就从古体变为近体。  相似文献   

3.
隶变(二)     
伴随着古隶楷化的过程,同时还有一个古隶进一步草化的过程,由偏旁部首及诸笔画之间的连贯引带书写,造成笔画的进一步整合、减省或隐含;由左右、上下结构诸部件之间的连贯引带书写,造成主要保存单字的外围笔画而整合、减省内部笔画,或突出各部件的主要笔画而隐含其细节笔画,或强化具有较高辨识度的部件、笔画而模糊甚至省略其他部分。而毛笔的改良进一步促进了这一变化,使人们能够迅速掌握这种变化,并进一步促进了书体的演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文字体系演变到今文字体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称为隶变。隶变形成了草书、行书、八分书和楷书诸字体,对于中国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确区分隶变和八分书的概念,有利于我们全面准确认识隶书,对于隶书书法的研究和探索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6.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进行交际、记录语言和信息的特殊符号,从古至今都在不断地发展、嬗变。"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古文字演变为今文字的起点。有了"隶变",才有了今天的汉字,它实现了汉字构字法的新突破。"隶变"的踪迹,亦可在经典碑帖中洞见。  相似文献   

7.
在汉字的发展中,隶书对汉字字体的影响最大,被称为古今汉字的分水岭。它破坏了汉字原先的结构,去除了原先的象形性,把象形文字变为"不象形的象形文字。"与小篆相比在字形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变了古文、篆文的象形面貌。隶书在战国时期已经存在,隶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它不同的发展,但终有规律可寻。笔画由圆转线条变为平直笔画,表现出彻底的符号化;结构上形体分化、合并、简省、突变,是汉字在形体方面的一个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8.
隶变是汉字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变化。它在使汉字更加简便、更有利于书写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大枇俗字的产生,我们把这些在隶变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俗字称为隶化俗字。这些俗字的产生不但是东汉后期俗字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中古甚至中古以后许多仍被人们使用的俗字也只有追溯到隶变才能找到其俗化的理据。表文拟从隶变的角度对俗字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隶变"在我国文字演变过程中有分水岭意义,它在文字由形象转变为抽象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产生的原因有多种,本文拟用哲学中的内因和外因原理分析其产生的具体原因。笔者认为,"隶变"的内因是汉字的发展规律,外因是社会背景、书写材料的变化、生活习惯与独特的书写方式以及政府政策。  相似文献   

10.
"隶定字"是汉字中客观存在的一种文字现象,但相关研究历来比较欠缺。近代以来出土文字资料大量出现,相关考释中隶定字的使用非常混乱,给一般读者和古文字数字化处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这也对隶定研究提出了要求。梳理汉代至清代各历史时期的隶定情况,总结前人隶定的经验,对今天的古文字隶定可以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隶书是古文字长期变化发展的产物,它进一步突破“象形”拘束而抽象化,拓展了书法的用笔变化和字结构的空间安排。隶书在汉代达到成熟,成为全社会的通行文字。现代遗存的汉隶主要有碑刻和简牍帛书两大类,碑刻尤其是东汉中后期的名碑是历代传承有绪的隶书艺术典范,而近现代出土的简牍帛书则呈现出一个更加广阔的隶书艺术世界。隶书在东汉末年逐渐走向衰微,清代隶书随学术风尚转变而复兴,总体成就直接两汉。  相似文献   

12.
篆书演变为隶书简称隶变,隶书的出现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隶书在用笔上打破了篆书全封闭的用笔体势,附着在线条边缘的大量装饰性成分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隶书造型的表现能力,在构成形式上的扁方、厚重、端庄,为楷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隶书的形成与两汉时期修辞学的大发展、审美观念的变革、竖碑风气的盛行等密切相关。从隶书开始,点、线之间出现了较为直接的笔势交接关系,极大地增强了汉字书写的抒情写意能力和空间造型能力。  相似文献   

13.
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隶变过程中的讹变对汉字发展的影响尤为突出。其中的一些讹变直接导致了汉字的合并与分化,这其中的某些合并增加了汉字字形表义的负担,给人们对字义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某些分化却满足了文字适应语言发展的需要,具有进步意义。其消极与积极作用并行,对汉字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对正体文字草化的现象,我们或可谓之草篆,草篆与狭义上的草书还有很大的区别。从目前出土的实物来看,真正意义上的草书大抵能够追溯到西汉中期,这一时期的不少简牍就是以草书写成的,尽管还不是彻头彻尾的草书,然已经出现了很多约定俗成的草法,到西汉晚期已经出现大量成熟的草法。至东  相似文献   

15.
秦简中有不少徒隶、徒、隶的记载。战国秦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此时的徒隶带有转型时期的特征,具有多重含义:既表示刑徒,也表示奴婢,还可以指代自由民。与春秋时期相比,战国秦时期的徒隶主要指在官府劳作的某些刑徒和官奴婢,而不是自由民。这一方面反映了战国秦时期繁重的劳役负担以及政府对刑徒、奴婢劳役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自由民的徭役政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里耶秦简中出现了“隶妾居赀”一词,它是刑徒“隶妾”的一种刑罚类型,让“隶妾”去服“居赀”的劳役.“居赀”虽然是有偿的短期劳作,但“居赀”者是服“城旦舂”劳役的,其劳动强度要大于“隶臣妾”.“隶妾居赀”就是刑徒“隶妾”在服刑期间又犯了破坏或丢失公物等经济犯罪,自身又没有资产偿还,就以“居赀”服劳役的形式偿还.“隶妾居赀”也是跟“居赀”者一样被居于城旦舂服刑,这种刑罚是重于“隶妾”但轻于“城旦舂”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作者在对隶臣妾身份、生活状况、社会地位、历史作用等问题作了比较细致的研究后,又从隶臣妾这一名称的时代性出发,对秦代保留大批隶臣妾及其特殊身份的根本原因作了一些探讨,为更加深入地研究秦国社会状况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8.
传播符号需要物质载体,其载体是语言和文字;传播活动本身也需要物质载体,在所有载体中纸是最主要的载体之一。笔,是文字的书写工具;它滥觞于商代,成熟于秦,传说是由大将军蒙恬所首创。文字的载体,  相似文献   

19.
从书写本身的角度论述楚简墨迹的书法学意义在于:草化是楚简在上古书体变革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起点;隶变是楚简在草化进程中的审美发现;用锋是楚简对中国书法美学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20.
南北朝虽处于对峙状态,但双方也经常互派使节,这些使节一般都能言善辩和博闻多识,这跟他们日常参与隶事活动有关,这种活动可以展示他们的博学,同时又能扩充知识,南朝使节大多是当时文坛精英,或与当时文坛领袖交往密切,他们作为外交使节的言辞辩论和作为文坛精英的文学创作都大量用典,引领了文坛用隶的风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