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扬碑》,篆额《密云太守霍扬之碑》二行8字,北魏景明五年即北魏正始元年(504年)刻。原石在霍村霍氏家族墓地,碑高192厘米,宽96厘米,厚20厘米,碑文正书,17行,行27字。碑文记载了霍扬家族的由来与事迹。书法方整典雅,古色照人,有《爨龙颜》、《高灵庙》风采。  相似文献   

2.
<正>《元遥墓志》,北魏墓志,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刻。志呈四方形,高43厘米,宽46厘米。正书,29行,满行28字。1919年出土河南洛阳城北后海资村南凹距村。1940年由于右任先生捐赠给西安碑林。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墓志廊。北魏墓志书风多变,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书法世界,正如康有为先生所论:"凡魏碑,随取  相似文献   

3.
《元倪墓志》,前题“魏故宁远将军敦煌镇将元君墓志铭”。高72.5厘米,宽62.5厘米,19行,行22字,正书。刻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民国初于洛阳城北出土,今藏上海博物馆。此志写刻皆精,结构中心紧收,四体开张;点画变化无端,爽利飘逸。为北魏中后期墓志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元保洛墓志》,又称《恒州别驾元保洛墓志》,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刻,民国十五年(1926年)于河南省洛阳市出土。志石曾归于右任收藏,现藏北京图书馆。拓高42厘米,宽40厘米。魏楷书,12行,行12字。志文书法用笔率意,结字开张,在魏碑中别具一格。《杨范墓志》,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刻,清代于陕西华阴出土,为尺寸最小的北魏墓志之一。原石不存,有翻刻。上海书画出版社《北魏墓志选粹》  相似文献   

5.
正《鞠彦云墓志》,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刻,清光绪初出土于山东省黄县(今烟台龙口市),被移置县署嵌于壁中,民国后移下。志石高26厘米,宽28.5厘米。志文14行,行13字。盖题"黄县都乡石羊里鞠彦云墓志",文3行,行4字。志、盖皆正书。志文书法浑厚端严,古雅遒逸。盖文书法则方削峻整,如持长枪大戟,傲岸挺立。  相似文献   

6.
正《李璧墓志》,北魏正光元年(520年)刻,清光绪年间于河北景县出土,一说宣统元年(1909年)于山东德州出土。今藏于山东博物馆。志石高85厘米,宽84厘米。魏楷书,33行,行31字。志阴字稍大,14行,行4至10字不等。志文书法欹侧峭劲,前人认为其字与《张猛龙碑》极为相似,且兼有《司马景和妻孟敬训墓志》之纵逸。  相似文献   

7.
《郑文公碑》全称《魏兖州刺史郑羲碑》,又称《郑羲碑》。北魏摩崖刻石,因是碑的形制,后世多以“碑”称。北魏永平四年(511年),兖州刺史郑道昭为了纪念其父郑羲所刻。碑刻两处:初刻在平度天柱山巅(习称上碑),重刻于掖县南方云峰山(习称下碑)。两处内容基本相同,都是记述郑羲的生平事迹。上碑在今山东平度县天柱山最高处,碑身高约300厘米,宽约100厘米,字体略小于下碑。《校碑随笔》载,碑文为20行,行50字,总计约1000字。因石质较差,今文字磨灭较甚。下碑在今山东莱州市云峰山,碑身高约300厘米,宽约300厘米。碑文50行,行23~29字不等,共1300多字。字体较上碑略大,文字完好。两碑碑额均为正书2行7字“阳郑文公之碑”,碑首题“魏故兖州刺史南阳文公郑君之碑”。无撰书人姓名,由字体与郑道昭在云峰、天柱等山题诗、题名的风格,推为郑道昭所书。  相似文献   

8.
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正书,波斯传教士景净撰,吕秀岩书并题额。唐建中二年(781年)二月四日立于大秦寺院中,明天启三年(1623年)出土,现藏西安碑林第二室。此碑身高197厘米,上宽92厘米,下宽102厘米,32行,行书62字,共1780个汉字和数十个叙利亚文。所撰内容,文字优美,书法温润,堪称唐碑上乘。碑文记述了当时景教在中国的传播情况,表现了唐政府当时包容、自由、宽  相似文献   

9.
正《谒金天王祠题记》,正书,颜真卿书。唐乾元元年(758年)十月十二日刻,碑在陕西华阴县华岳庙内《华岳颂碑》右侧,时年颜真卿50岁。拓片高176厘米,宽29厘米,正书4行,行22字。用笔横轻竖重,方圆兼备,结构平整雄壮,字迹奇伟,近于《东方画赞碑》。由此碑可以窥探到颜真卿书风的形成当始于此。《城隍庙碑》,又称《缙云县城隍庙  相似文献   

10.
<正>《元桢墓志》,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十一月刻。正方形,高宽均为67厘米。楷书,17行,行18字。1926年由河南洛阳东唐寺门出土,为目前所发现的魏墓志中最早的一块。墓志是北魏书法的重要形式之一,以洛阳出土的北魏墓志为最多、最好。这些墓志精品埋在地下千余年而湮没无闻,直到21世纪初  相似文献   

11.
正《皇甫()墓志》,全称《魏故泾雍二州别驾安西平西二府长史新平安定清水武始四郡太守皇甫君墓志铭》,北魏延昌四年(515年)刻,清咸丰年间于陕西县(今户县)出土。石高116厘米,宽70厘米。魏楷书,23行,行40字。曾归长白端方、天津金浚宣收藏。文字点画瘦劲刚健,以单刀偏锋刻成,一面光润,一面斑驳,在北魏墓志中风格卓异。《元彦墓志》,北魏熙平元年(516年)刻。民国六年(1917年)于河南洛阳城北南陈庄西北出  相似文献   

12.
正《李渠兰墓志》,北魏神龟元年(518年)刻,民国九年(1920年)于河南洛阳马坡村马文秀家发现,最初出土地点不详。拓高59厘米,宽58厘米。魏楷书,25行,行25字。曾归于右任收藏,志文书风淳朴,别具一格。今藏西安碑林博物馆。《寇演墓志》,全称《魏故汝南太守寇府君墓志》,北魏神龟二年(519年)刻,民国七年(1918年)于河南洛阳城东北拦驾沟北  相似文献   

13.
正《李元靖碑》,又称《广陵李君碑》《李含光碑》,全称《有唐茅山元靖先生广陵碑铭并序》,正书,颜真卿书。唐大历十二年(777年)刻。碑石原在江苏茅山句容县玉晨观,高333厘米,宽108厘米,厚34厘米,四面刻,前后各19行,两侧各4行,行29字。宋绍兴七年(1137年)五月十四日,碑被大风折断,后由沈作舟重立。明嘉靖三年(1524年)又遭雷火,碑毁为碎砾,至晚清,残石仅存数片。李元靖为颜真  相似文献   

14.
<正>褚遂良所书《雁塔圣教序》(见图1、图2),又称《雁塔圣教序记》《三藏圣教序记》《大唐三藏圣教序并记》《慈恩寺塔圣教序并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碑文内容由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及唐高宗李治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组成,永徽四年(653)十月至十二月间立碑石于京兆慈恩寺,两碑共计1463字,万文韶刻字。《金石萃编》卷四九记"碑高六尺三寸,广三尺五寸。"序"共二十一行,行四十二字,正书。隶额";记"共二十行,行四十字,正书。左行,篆额。"  相似文献   

15.
<正>《仇臣生造像记》,北魏造像题记,又名《三宝造像记》,北魏孝明帝(元诩)正光五年(524年)刻石,上像下记,呈纵长之势。石上部残,残高100厘米,宽42厘米,厚18厘米。上部为残龛像,下部为发愿文及年代、地名等,正面有楷书文字10行,满行18字,碑的背面与正面基本相同,碑的左右两侧亦刻有造像主人家族的题名。此碑现存陕西耀州区药王山碑林。造像记是佛教兴盛的产物。北魏时代,鲜  相似文献   

16.
正《契明碑》,全称《大周故镇军大将军行左鹰杨卫大将军兼贺兰州都督上柱国凉国公契府君之碑铭并序》,正书,娄师德撰,殷玄祚书。唐先天元年(712年)十二月十六日立,石在陕西咸阳北双泉洞。碑高370厘米,宽135厘米,36行,行77字。碑额篆书15字。现存陕西省咸阳博物馆。明赵《石墨镌华》评其曰:"笔法亦瘦劲可观。"此碑对后世黄庭坚、宋徽宗的书体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作品概况】《刁遵墓志》全称《雒州刺史刁惠公墓志铭》,也称《刁惠公墓志》。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十月刻。高约80厘米,宽70厘米,厚15厘米。字共28行,满行33字。志阴2列,33行。楷书。清雍正年间在河北省南皮县出土,其一角已残缺。  相似文献   

18.
《元晖墓志》,魏书。志石正方形,每边长75厘米,厚15厘米,刊于北魏神龟二年(519年),原石藏于西安碑林。1924年于右任从洛阳购得,1935年冬杨虎成运至西安。此碑志为北魏墓志中的精品,书写娴熟自如,清雅超脱,已见唐楷端倪,充满了平和之气。  相似文献   

19.
<正>《李思训碑》,唐碑刻,又称《云麾将军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全称为《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唐开元八年(720年)六月刻立。碑为竖方形,高约400厘米,为唐碑中之巨制。李邕撰文并书,行书,30行,行70字。碑现存陕西蒲城县西7公里的麦田中。碑下截已漫漶不清,上截亦布满石花。碑文内容为李邕为  相似文献   

20.
《晖福寺碑》,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刻.碑石原在陕西澄城县,当地人禁拓,故传本很少.楷书,24行,行44字,额篆书“大代宕昌公晖福寺碑”.藏西安碑林.此碑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北魏早期(迁都以前)作品,笔画拙重,章法、结字都不甚严格.直斜俯仰皆似随意,故呈现一种自然、质朴的美.和同期而早一年的南齐《刘岱墓志》的秀美、精巧相比,表现出一种豪放、朴拙的北方民族的气质.康有为曾誉其为“丰厚茂密之宗”,认为“宽博若贤达之德”,又说“丰厚之《定国寺》岂若《晖福寺》”,并认为它是《谷朗碑》和钟元常一派的“法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