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伍绮诗的《无声告白》是一部中美跨族裔婚姻悲剧。小说以詹姆斯·李及其子女为代表的华裔群体深陷精神困境,无法跨越中美文化藩篱,产生严重的身份认同危机与情感焦虑。对华裔边缘人文化“他者”形象进行解析,能够诠释其身份游离的特殊性,暴露出华裔在美国文化语境中真实的生存现状。华裔群体自我和解下的文化反思,不仅能够引起读者对华裔身份归属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展现出伍绮诗对中美文化关系的忧虑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82):7-8
《无声告白》是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琦诗耗时六年写成的首部长篇小说。小说围绕莉迪亚的死亡事件,从家人们不同视角抽丝剥茧地拼凑出莉迪亚的死因,揭示了生活中始终存在又被人们忽视的身份危机、戏剧人生及爱和自由等不能承受之重。  相似文献   

3.
《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混血华裔家庭的生活,表上看似是成功幸福的一家,但在背后这个家却承受着巨大的种族和社会压力。本文将从身份认同角度着重来分析以詹姆斯为代表的二代华裔移民在美国社会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和自身华裔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4.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发表以来影响巨大,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又一次高潮。在该小说中谭恩美以独特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华裔美国女性母女两代人在男权社会、中关两种文化冲突、融合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认识,最终认识到东方/西方、自我/他者的二元对立是确立华裔女性移民自我身份的最大障碍,只有消解东西方二者之间的文化对立才能建构华裔女性的独特自我身份:将自我身份建构为联接东西方文化,不排斥任何一方,促进二者的融合。这对于移居美国的第一和第二代华裔女性来说具有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前期作品《萧萧》与《边城》,后期作品《长河》与《湘西》等,描写了作者所处社会转型期的种种情事,刻画了当时人民所处的具体生活状态,反映了社会变迁与文化道德的剧烈碰撞,其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现实意义,对于展现中国近现代史上变化鲜明的当代中国,对于研究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趋势,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伍绮诗的处女作一经出版就收获了一片好评。隐忍,冲突,妥协,死亡之下每个人物都在书写属于自己的结局。本文将从个人身份的角度来分析《无声告白》里面的主要人物莉迪亚和玛丽琳来揭示身份悲剧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7.
《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出走,是个性的觉醒,是人格的转型,表达了对传统婚姻家庭,伦理道德,女性身份,男权思想等观念合理性的拷问,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集中讨论荒诞的第一人,加缪在涉及死亡与拯救主题的小说《鼠疫》中,为人们展示了荒诞境遇下的集体反抗行为,并暗示了一种超越荒诞的最佳英雄主义。这种英雄观诞生于荒诞,表现为行动,诠释在当代。它区别于遥不可及的时代偶像,以"二加二等于四"的真理呈现出最质朴的英雄面貌:"面对现实,热爱生活,积极行动"。  相似文献   

9.
农民“大瞎生”主动离开土地,想要融人城市,但又不想凭借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在城市中立足,而只是以城市人自居混迹城市.所遭遇的是被拒城市身份,又被乡村抛弃的尴尬的无身份境遇.为了摆脱这种孤立、绝望的处境,他只能选择反抗,寻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证明自己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无声告白》的莉迪亚在其短暂人生中,一直在建构身份的困境中挣扎。根据霍米·巴巴“文化的定位”,莉迪亚应当是缺少自我意识,没能正确认识美籍华裔身份的双重混合性,因而无法建立属于自己的“第三空间”,最终导致其身份建构失败,通过自杀走出现实的“噩梦”。华人融入美国社会仍面临种族障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缄默知识的角度阐释了教师缄默知识的特征,分析了教师"青蓝工程"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并从教师缄默知识的视角出发提出四方面对策:搭建教师教学反思平台,促成教师个性化发展;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实现教师和谐共生的良性互动;组建学习共同体,鼓励师徒教师互惠共赢;聚焦师徒管理新定位,凸显教师自主发展意识。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琦诗的处女作《无声告白》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第二代美国华裔詹姆斯·李及其跨族裔家庭的存在危机。本文运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尝试对詹姆斯这一角色的身份建构进行新的探讨。伍琦诗通过对华裔男性詹姆斯的男性气质重构、对"模范少数裔"这一政治话语的审视以及对詹姆斯身份建构过程的刻画,表达了其对美国华裔群体生存困境的人文关怀,以及突破二元对立、寻求新的身份建构途径与实现种族和谐的呼吁。  相似文献   

13.
归属感和身份认知危机是文学作品中经常涉及和讨论的议题,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本文将从《安提戈涅》和《窦娥冤》出发,分析在这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的归属感和身份认知危机的现象,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学记》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记》所确立的教育思想,二千多年来之所以能够薪火相传,光耀教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学记》中“教学为先”,“善喻”,“豫时孙摩”、“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藏修息游”,“为人师”的资格以及“严师”、“道尊”、“敬业”的思想,具有不朽的历史价值与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作品《无声告白》中,女主人公莉迪亚面临着身份建构的难题。后殖民学者霍米·巴巴在《文化的定位》中提出的"杂糅性"和"第三空间"为文化殖民背景下少数族裔寻求身份建构提供了重要线索。对美籍华裔女性来说,霍米·巴巴的理论也是帮助她们利用自我意识抵抗美国白人文化权威、平衡文化身份、完成身份建构的有效策略。而莉迪亚正是缺乏相应的自我意识,忽略了自我身份的"杂糅性",无法在中美文化身份中找寻出一个居间的"第三空间",从而在身份建构的过程中走向了失败,最终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她痛苦而短暂的一生。  相似文献   

16.
赛珍珠的小说的<大地>,经过半个多世纪才由畅销小说成为经典之作,并获得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除外在原因,如文人学者的推举,读者阅读、阐释、比较和判断外,最重要的还是它具有成为经典的本质特征,即经典性.在迄今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中,仅有<大地>是描写中国农民命运和中国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这对我国文学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学记》的教育管理思想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记》中蕴藏着丰富而有哲理的教育管理思想,文章从教育管理的微观视角探讨了其教育管理思想,发掘其教育管理思想的特色和精华,以继承和革新相结合的原则对其学习和研究,探讨了《学记》中教育管理思想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新移民作家严歌苓的短篇小说《红罗裙》和《约会》为我们了解新移民女性的这种尴尬无言的生存境遇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张爱玲结合女性自身独特体验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描绘了女性身份的困境体验。这种困境主要表现在女性个人情感、身份选择以及话语权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小王子》是一部富有深刻哲理的童话故事,作家运用二项对立模式,诠释爱与责任对人生的意义,彰显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充分展示了作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作家摘下成人看待世界的附色眼镜,以儿童最原始、最纯真的视觉看世界,借童话的形式,对现代文明中的荒诞现象给予了深刻的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