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英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及一些典型做法,并通过对英国国王中学信息与通讯技术在科学教育中应用具体情况的重点描述,向读者详细介绍了在英国信息与通讯技术教育及在学科教学应用中是如何体现以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同时,笔者针对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际情况及在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中对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信息化环境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思路.  相似文献   

2.
教育产业成熟的英国有着非常丰富的教师职前培养经验,其中硕士学位课程PGCE作为英国中小学师资培养的主要形式之一具有鲜明的特点。文章从英国教师职前培养PGCE课程的基本情况入手,对英国科学教师PGCE课程的培养类型、开设现况、课程设置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并从中总结出该课程的特点,整体呈现了英国科学教师职前培养PGCE课程的全貌,对中国科学教师培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倪俊超  周青 《教育探索》2007,(4):123-124
英国伦敦科学学习中心科学教师的培训方式和培训课程内容对我们有三点启示:1.英国科学教师在职培训课程内容丰富、培训形式灵活;2.把培养"公众的科学素养"融入科学课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3.应建立专业的科学教师培训机构,促进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1988年以来,英国的科学课程一直处在改革之中,但在改革中仍然暴露出一些问题,面对国际上科学教育竞争排名的下滑、国内人民对科学教育质量的不满,2013年,英国教育部实行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新课程分为科学能力训练与科学知识传授两个方面,此外还实施了新的科学评估,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科学问题能力的培养,为培养既有科学知识、又富有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究能力的高层次科学人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5.
英国课程型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学术发展和职业取向并重的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高效率、低成本培养高层次人才。分析了英国课程型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类型、学科分布、发展规模,重点探讨英国社会科学课程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选取牛津大学课程型硕士学位项目深入剖析其研究生培养实施的过程及特征。结合未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对设置较短学制的专业硕士学位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一、英国中小学ICT教育简介 英国IT(Information Tcchnology)学科起源于计算机科学学科,20世纪60年代英国中学开设了计算机科学课程。80年代后期IT学科课程体系进一步发展。90年代以后,课程不仅仅局限于计算机科学知识本身,开始强调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注重培养学生应用  相似文献   

7.
英国公学的课程特色:全面设置与重点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公学作为英国培养精英的摇篮与英国中等学校的楷模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自然与其全面而灵活的课程设置及以促进科学教学为目的的课程开发分不开。本文对英国公学的课程设置与课程开发作了比较详尽的介绍与述评,这对于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英国高等工程教育概况,主要包括高等土木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及其特色,教学特点和实践要求,以及高等工程学校的资格认证制度,着重分析了英国高等工程教育课程设置和对实践的要求,并与中式高等工程教育相比较,可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实施与改革参考。  相似文献   

9.
《课程.教材.教法》2015,(10):120-124
英国于2013年9月颁布的《国家课程:第一关键阶段和第二关键阶段框架》是其最新一轮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分析英国新一轮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与历程、目标与内容,可以得出如下启示:围绕核心概念实施课程,注重对科学基础知识的深度理解;蠡测教学目标,注重对科学"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拓展课程管理的弹性空间,提高教师课堂自主权。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从美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科学课程改革运动的大潮。英国推出了纳菲尔德普通水平物理、化学和生物课程方案,其物理课程方案具有强烈的科学主义倾向以及重视利用科学方法进行训练和探究活动的浓厚色彩;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凸显,英国发表了《科学与普通教育》,并推出了综合理科计划。意在培养具有综合科学素质并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和表达科学思想能力的未来社会公民;20世纪80年代STS教育运动中,英国提出了课程改革计划,在真实情境中把物理与技术、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物理知识,凸显物理学科的实用性。本文就英国20世纪60年代至今物理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行考察,希望能对我国正在进行的中学物理课程改革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1.
石油工程科技论文写作是培养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撰写本领域期刊及学位论文、凝练科研成果、展示科研水平的重要必修课.基于该门课程的特点,文章探讨了石油工程专业科技论文授课的教学改革方法,并以中国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本科生班的教学效果为例进行评价、比较和分析.实践证明,加强过程性考核环节、改善现有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有利于达...  相似文献   

12.
“钢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程,随着我国钢结构设计技术的发展,掌握钢结构设计原理的相关知识是学生达到毕业要求的前提,是完善土木工程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而目前土木工程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培养适应钢结构产业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在分析“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将科研活动融入课程教学实践,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融合,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时代发展趋势,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钢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核心课程,随着我国钢结构设计技术的发展,掌握钢结构设计原理的相关知识是学生达到毕业要求的前提,是完善土木工程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而目前土木工程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为了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培养适应钢结构产业需要,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在分析“钢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将科研活动融入课程教学实践,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和实践更好地融合,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当前时代发展趋势,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土木工程技术人才,探讨了通过若干个相关模块的有机搭配,将传统的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转变为按专业能力体系构建专业模块化体系,将传统的以学科为背景的课程教学改变为以培养专业能力为出发点的模块化教学。通过合理安排各模块的教学活动,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地质分析测试技术"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设的一门独创性本科生选修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实践技能,强化学生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本文首先阐述了课程具备涵盖实验方法多、专业性与实践应用性强的特点,然后探讨了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的精心设计与安排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载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并改革教学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建设是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并最终达到大力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科学研究服务教学能力建设和教学团队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基因工程课程教学团队取得的经验,明确了今后建设的方向,努力建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并重的教学团队。  相似文献   

17.
杨洋 《高教论坛》2012,(5):22-24
生物工程设备课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是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生化反应动力学等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的桥梁课程。根据学科建设及专业发展的需要,结合生物工程设备课程的教学实践,从多方面探讨和提出了基于程能力培养的生物工程设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实践教学对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理论课程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分析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以中、日、韩国际化暑期创新工程设计项目为契机,构建一套比较科学的、渐进式的、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新模式,通过三届创新工程设计国际化教学(SPIED)项目实践教学结果分析发现,所参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均得到明显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弹性力学是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和机械工程等学科的重要基础课,其研究方法和解答被大量运用于工程实践当中。针对目前弹性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强化学生的科学研究及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为落脚点,分别从弹性力学求解方法和解答在科研、工程中的应用以及弹性力学新求解方法的应用和发展等方面,探讨弹性力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思路,以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工科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涉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等许多要素。我国工科大学生却普遍存在着科学素质缺失的现象,这不仅会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成长,而且也会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工科院校必须针对工科生的专业背景和特点,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堂教学、课程建设及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建构适合工科人才培养特点的科学素质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