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想国》是柏拉图思想成熟期的代表作。古希腊城邦既是政治共同体、伦理共同体,又是教育共同体。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城邦的公民教育,而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正义德性的公民。以正义与灵魂为线索,就柏拉图公民教育理论及其相关内容进行一些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图》是探讨国家问题的开山之作。柏拉图时代,希腊城邦危机四伏,政局动荡不安。面对这一险象,柏拉图深思熟虑,推出自己的哲人治国方略。在《理想国》中,他认为,要使国家实现正义并长治久安,必须让政治与哲学联姻,权  相似文献   

3.
古典的公民教育是德性教育,公民德性的养成是古典公民教育的终极目的。对于这一特质,可以从两个命题——人是理性的动物与人是政治的动物——去理解。首先,当古典政治哲人从本体论的角度说"人是理性的存在"时,亦是从功能论的角度说"人是德性的存在";德性又不是"天生的",它是"潜在的",所以"德性的教育"就成为可能和必须。其次,当古典政治哲人说"人是政治的动物"时,其意是说好人之德性并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存在,好人之德性的实现离不开公民城邦的教化。在这个意义上,公民教育就是为了德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古罗马史家第欧根尼·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卷三"柏拉图传"中,关于柏拉图"所认可的学说"的概述,以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伦理学-自然神(话)学"为核心依据,为"公正地与热爱柏拉图的人站在一起""远超随便哪个男人""雄心勃勃""探究这位哲人学说"的多姆娜皇后,表明了哲人柏拉图的心志:德性是哲人幸福的自足根据,一旦自由民主平等城邦中民众的分歧超出了限度,哲人就有充分的理由走上苏格拉底所谓"向上的路",在书写的"对话"中建构关于理想城邦的神(话)学。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自由教育指与奴隶相对的自由人的教育.自由教育思想首创自苏格拉底,经由柏拉图推进,至亚里士多德发展成熟.本文以政治哲学为视角,通过深入阅读经典文本,从自然自由、德性自由与政治自由三个维度对自由教育思想进行解析.自然自由认为自然性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给予适度的满足;德性自由是明确个体对德性的自我要求,做一个高贵的人;政治自由是明确个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责,以建构正义的理想城邦为己任.  相似文献   

6.
柏拉图认为,城邦不仅是由公民组成的政治共同体,还是一个大型的公民教育组织。公民教育使城邦追求至善成为可能。作为实现这一高远目的的唯一途径,公民教育应当是城邦统治者最重要的职责。在讨论正义的过程中,柏拉图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公民教育体系。建立正义城邦所需的哲学王,正是这一体系的最终产物。  相似文献   

7.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流传至今,对现代教育理论具有重大贡献,实际上他们的教育思想大都由讨论政治问题延伸而来,这一点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有明显表现,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与之也有类似之处,三者的政治理想都离不开对公民的德性教育,而公民的善与城邦的善是一致的,由此追溯西方教育思想的政治源头。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坚持最好生活的非政治特性,卢梭虽然要把人引入道德与政治,但仍然是以最接近于自然状态的最好生活寻找社会存在的惟一合理性,并展示出教育的最高可能性。因此,柏拉图和卢梭虽然就何为最好生活持有不同意见,但两者都展示了人性的最高可能性。特别是此种展示,一方面有赖于教育,一方面有赖于政治方案的设计,并以最好生活为最高探讨规划教育与政治。以赫钦斯和杜成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哲学把哲人或社会的自然人转换为好公民教育,寄托于政治及政治教育或者说在政治框架内实现人的普遍的幸福生活。现代教育哲学对最好生活的探索的放弃,表明了它的下降,并意味着它把人的幸福附加在政治以及教育的政治与社会功能之中。  相似文献   

9.
《政治学》是西方第一部系统探讨政治原理及其实践问题的著作,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即公民教育被亚里士多德认为是培养公民善德、实现和保障善治的途径。亚里士多德重视公民的德性教育以及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美好品德,对后世注重实践等教育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从公民德性与城邦关系入手分析公民教育对当时城邦至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哲学追求永恒与美好,政治实践则总有欠缺.哲学与政治处于冲突之中,哲人苏格拉底就死于这种冲突.但不能忽视的是,教育在这种冲突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没有他对公民的教育,就没有他的死亡.而且,这种教育即使在他被控告、被判死刑时,仍旧没有放弃.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之死同时就是公民教育的绝唱.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9,(2):9-10
柏拉图通过建立理想城邦来诉说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其《理想国》是他思想的产物,他以理念论为核心,提出"善的理念"。柏拉图的教育最终是为奴隶主贵族阶级培养"哲学王"。他将城邦分为三个等级,而所谓的正义城邦就是三个等级的公民各司其职,从而达到和谐。理想国中的教育实则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属于精英教育。孟子作为儒家学派代表,与柏拉图属于同一时代人物,其思想中体现着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其理论核心为"性善论",提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本文通过比较柏拉图和孟子,从他们的生活背景、理论哲学基础为出发点,比较二者对于"善"的不同见解,从"仁、义、礼、智"对比"灵魂四德说",概述了教育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刘玮 《政治思想史》2013,(1):33-53,198
在有关柏拉图政治哲学的研究中,灵魂与城邦的类比乃是重要的论题,但这类讨论却几乎没有吸引亚里士多德学者的目光,人们似乎很自然地认为亚里士多德从经验的起点开始讨论政治哲学,因此无须将灵魂的问题引入讨论。事实上,在亚里士多德所讨论的六种灵魂状态(神圣的德性、德性、自制、不自制、恶性、兽性)和六种类型的政体(君主制、贤人制、政制、民主制、寡头制、僭主制)之间可以建立某些类比关系,通过这一系列类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灵魂和城邦的这两个方面,也可以对亚里士多德如何看待个人、家庭、城邦三者的关系有一些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孟子与柏拉图的政治观都属于伦理政治观,却有着不同的具体价值取向和特质.孟子的理想政治形式为伦理国家,柏拉图的理想政治形式为道德城邦.前者的主题是政治生活的人伦关系建构,后者的主题是城邦道德价值的实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对政治与道德关系的不同把握.孟子与柏拉图关于理想政治模式的设计思路影响了各自民族的政治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14.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正义内在逻辑演绎包括两个环节:德性正义是城邦政治正义的根本价值追求,是对城邦个体生活的内在本质观照;友爱正义是德性正义在城邦公共生活中的外化,是维系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公共法则。从德性正义演化为友爱正义,二者共同构成了城邦公共生活的价值规则和行为规范,以城邦公共利益为依归,是对城邦秩序内在本质的表达。亚里士多德这一政治正义的内在逻辑生成轨迹达到了古希腊政治正义思想逻辑演绎的制高点,对后世正义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孟子与柏拉图的政治观都属于伦理政治观,却有着不同的具体价值取向和特质。孟子的理想政治形式为伦理国家,柏拉图的理想政治形式为道德城邦。前者的主题是政治生活的人伦关系建构,后者的主题是城邦道德价值的实现。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对政治与道德关系的不同把握。阵子与柏拉图关于理想政治模式的设计思路影响了各自民族的政治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16.
简评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一本巨著,它对西方政治思想具有难以估量的影响,在柏拉图的思想国里,哲学王占有核心的地位,哲学王正是正义城邦借以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因此,对于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通过分析哲学王的思想,阐述哲学王产生的思想渊源,并分析了其意义与价值,最后分析哲学王思想中的整体价值观与极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7.
哲学王是柏拉图政治哲学思想中的核心观念,是其在天下失序的背景之下构建的关于理想城邦的政治蓝图,该学说强调王者要用哲学智慧和哲学家具备的品质去治理城邦,从而引导城邦健康、有序发展。内圣外王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古代中国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哲学王与内圣外王思想两者都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和政治宏图,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18.
启蒙时代,标识着古典政治哲学与古典公民教育思想的断裂与近现代政治哲学与近现代公民教育思想的开启,因为古希腊哲人所崇尚的善与永恒,以及由之而来的对人之德性的重视,被启蒙哲人彻底抛弃,权利与自由转而成为他们关注的重心,随之而来的则是难以摆脱的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9.
在教育哲学史上,柏拉图关于诗歌教育的看法向来很有争议。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虽对诗歌及其模仿术进行了攻击与批评,但由于人自身的局限性,无论学习还是教育城邦民众都需要借助于诗歌。诗天然地理解人的情感,借助于诗歌才能达到教育城邦的目的。被拒绝的是传统诗歌中坏的模仿而不是模仿本身。这意味着一种新诗,它对以荷马为代表的城邦传统诗歌教育发出了强劲的挑战,并试图取而代之。《理想国》既是柏拉图诗歌教育的典范,也是柏拉图教育哲学的完美展现。  相似文献   

20.
苏格拉底一直致力于对"如何引导城邦和民众向善"问题的探索,但是在《斐德若》篇中,他却远离了城邦,与斐德若在郊外发生了一场对话。哲学想要在城邦中确立地位需要对原有的诗歌进行挑战,然而新兴的哲学并不具备直面诗歌的实力,采用隐微的方式(到城邦之外)是哲学试图进入城邦的一种举措。民众是哲人引领的对象,诗人是哲人批判的对手,虽然这场对话远离城邦之外,但是哲人的真正关注点仍是民众和诗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