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曹雪芹浓笔重描着力塑造的典型人物之一。从一九五四年以来,为了批判俞平伯同志的“钗黛合一”、“两峰双水”观点,许多评论家过左的和不实事求是的指摘了薛宝钗这个封建时代的规范淑女。为了强调“钗黛对立”,在许多评论中,把薛宝钗一般的说成是阴险、奸诈、阿谀、庸俗;有的说得更坏。宋浩庆在《红楼梦六十四、六十七回辨》一文中就是这样认为的,说她“外表美丽和善,内里丑恶奸诈”。诸如此类的评论并不符合作者曹雪芹的原意,也不符合在《红楼梦》作品里其他人物对她的品评(包括脂评),更不符合我们读《红楼梦》的观感。  相似文献   

2.
薛宝钗是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她和宝玉黛玉之间婚姻纠葛构成了《红楼梦》主要内容。匡世巨著《红楼梦》中成功的塑造了数以百计的女性形象,薛宝钗是其中塑造的最成功、最真实、最丰满的人物,她位居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其重要地位已为世人所承认。曹雪芹笔下塑造的薛宝钗形象,是一个封建卫道士形象。同时宝钗也是一个有着双重人格的人物,她既有善良大度的一面,也有着圆滑虚伪、做作、甚至冷酷无情的一面,构成了她性格的双重性。薛宝钗也是个追求功利的人,但其命运最终是不幸的,她是个悲剧人物,但又使人反感。  相似文献   

3.
曹雪芹是诗人,他的诗才还表现在《红楼梦》中所写的大量“诗论”上。这些“诗论”虽然如同小说中的诗词曲赋一样是书中人物说的,应该与曹雪芹专门写的“诗论”有所区别,但我们把小说中的“诗论”与敦氏兄弟、张宜泉等人对雪芹诗词的  相似文献   

4.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开宗明义宣称其书“大旨不过谈情,亦只是实录其事”;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也认为《红楼梦》的人物描写“其要点在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不大相同,所以其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从全书的人物描写来看,曹雪芹的“实录其事”的创作原则得到完美的实现;鲁迅先生的“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是中肯、恰当、确切之评。《红楼梦》确是一部位于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之高峰,列于世界文学现实主义之尖端的伟大杰作。  相似文献   

5.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所描写的众多女子中,只有薛宝钗以其俨然的卫道者的身份,博得了贾府里上自贾老太太下至那些专门巴结主子、迫荣逐贵的奴才等正统派人物的一片赞扬。他们称赞薛宝钗是“百里挑一”,她“孝顺守礼”,“含蓄浑厚”,“有涵养,心地宽大”,因此贾府的实权人物王夫人一眼就看中她是一个理想的继承人,说什么“将来的一番家业都是她的担子”。甚至那位从来不说别人好话的赵姨娘也破例赞美起薛宝钗来:“怨不得别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是天才的文学家,不是哲学家,也不是思想家。然而,他的《红楼梦》却包涵着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在前五回中表现得尤为显明。由于《红楼梦》本身是文学作品而非哲学著作,曹雪芹不可能正面展开系统的哲学论述,因而《红楼梦》哲学思想研究也就不同于一般的哲学研究,只能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和人物进行。本文即试图以“空、色、情”、“真与假”、  相似文献   

7.
我看薛宝钗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林黛玉只能做梦中的情人,可望不可及,找妻子还是薛宝钗,这样理智实在。正如鲁迅所说“爱是要有所附丽的”,毕竟要面对油盐酱醋茶,要与人打交道,要融入这个社会,并要在这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更好生存,而不是两人生活在真空中。看来,从现实角度看是肯定薛宝钗。能够在我们这个时代大展抱负,在家是一个好妻子,在外是一个女强人。就是这样能干的人在《红楼梦》中只落得夫离家散,郁郁寡欢的地步,令人扼腕叹息。我们循着曹雪芹《红楼梦》的笔迹来看一看性格呈现复杂、多元的,最典型的封建淑女薛宝钗吧!1、心胸开阔,能…  相似文献   

8.
我看薛宝钗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林黛玉只能做梦中的情人,可望不可及,找妻子还是薛宝钗,这样理智实在。正如鲁迅所说“爱是要有所附丽的”,毕竟要面对油盐酱醋茶,要与人打交道,要融人这个社会,并要在这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更好生存,而不是两人生活在真空中。看来,从现实角度看是肯定薛宝钗。能够在我们这个时代大展抱负,在家是一个好妻子,在外是一个女强人。就是这样能干的人在《红楼梦》中只落得夫离家散,郁郁寡欢的地步,令人扼腕叹息。我们循着曹雪芹《红楼梦》的笔迹来看一看性格呈现复杂、多元的,最典型的封建淑女薛宝钗吧!  相似文献   

9.
贾宝玉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人本主义”新人的萌芽,林黛玉是飘逸着东方文化芬芳的“潇湘妃子,”而薛宝钗则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贵族淑女。曹雪芹通过对《红楼梦》中宝、黛、钗这三个主要人物爱情婚姻悲剧的描写,寄托了他对“人本主义”人生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贾政新论     
鲁迅说:《红楼梦》“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的,叙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曹雪芹在我国小说史上的这一重大突破,自然也表现在他对贾政的塑造。贾政作为封建末世贵族地主阶级正统派的唯一男性代表,出现在《红楼梦》里,对于构成全书艺术形象的整体,以展示作品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1.
朱天奇 《考试周刊》2013,(22):33-34
《红楼梦》是我国清代作家曹雪芹在18世纪中叶创作的鸿篇巨制,《呼啸山庄》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代表作品,两部作品在刻画人物性格和人物结局时,有不少相似之处。他们都描写了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红楼梦》是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之间;《呼啸山庄》是希斯克利夫,埃德加和凯瑟琳之间。而他们之间的这种感情冲突,恰好体现人类社会中的正统与异端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李玉栓 《学语文》2002,(5):29-29
薛宝钗以其性格的洁身自好,冷峻寡情和随分从时,在《红楼梦》中的众多人物中排行第三。曹雪芹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时,较多地运用雪意象来比况  相似文献   

13.
试谈《红楼梦》的后四十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雪芹曾经写没写《红楼梦》的后半部书?写了,为什么没有像前八十回一样传抄出来和流传开?原稿有没有可能散失出来? 程本《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究竟是不是高鹗自出心裁、重行构思完全另续作的?不是,是否是根据曹雪芹的佚稿或接近原作的传抄散稿“修辑”的?是,“修辑”得怎么样? 这些问题大家都在探讨,至今尚无定论,所以我在这里也谈谈。  相似文献   

14.
书是人写的。作者有“性别”,作品也一定有“性别”。《红楼梦》因为展示了“大观园”的女儿世界,让人怀疑曹雪芹的“男性精神”。我却坚信:《红楼梦》的艺术视角是充分男性化的。石头是人,是心,是性,是折射“男性精神”的艺术隐喻。《红楼梦》留下的,仅仅是没有男性偏见的对女性美的发现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当中的一朵耀眼仙葩,《红楼梦》中包含着作者曹雪芹丰富的文学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在《红楼梦》中以多种方式展现出来:作者代人物所做的诗作,借人物之口直接表达,作者匠心独具的构思运笔。小说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不同体裁和风格的诗作与林薛二人的性格气质有着内在一致性,贯彻了曹雪芹文如其人的观点;人物对"师古"和创新的看法直接体现了曹雪芹的文论观;此外,小说中还体现出曹雪芹对文学创作中"灵性"、天赋与学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里收有灯谜二十七则。《红楼梦》借助灯谜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命运、增添悲剧气氛。曹雪芹在《红楼梦》里摈弃了文人对于民间谜语的偏见,创作了有“江湖意”的字谜、物谜,显现出曹雪芹向民间谜语学习的诚挚态度。而《红楼梦》里的“竹夫人”、“风筝”等谜语却在民间流传。《红楼梦》中灯谜的出现既是清朝岁时习俗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同时也与清朝兴盛的谜语研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郭浩 《丹东师专学报》2008,10(1):114-119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是很会讨贾母欢心的,贾母似乎也很喜欢薛宝钗。但是当换一个角度再来审视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二人相与甚欢的材料时,却有许多证据都表明薛宝钗其实并没有真正得到贾母的喜欢,贾母也一直在对薛宝钗进行着排挤甚至打压,她们之间的关系并不如小说表面上描写的那样和谐美好。弄清楚这层关系,有助于读者更好地去揣摩《红楼梦》中微妙的人物关系,更好地去体会作者“字字看来皆是血”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8.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的众多文学名著,莫不通过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读罢《红楼梦》,薛宝钗、王熙凤、林黛玉、晴雯等等便都活生生地浮现在你的脑际,挥之不去。曹雪芹是用什么办法把人物塑造得如此栩栩如生呢?曹雪芹用他那如椽巨笔,像拍电影的导演,调动了语言、动作、环境一切手段,让人物自身演绎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他一般  相似文献   

19.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对薛宝钗这个人物就争论不休。清代笔记里曾记载一个故事:有两个好朋友,在谈到薛宝钗时“一言不合,遂相龃龋,几挥老拳”,以至后来“两人誓不说‘红楼’”(邹弢《三借庐赘谭》卷十一),可见分歧之大。另外,姚燮在《红楼梦总评》中说:“宝钗奸险性兴,不让乃母”,而涂瀛在《红楼梦问答》中却说:“或问:‘子之处宝钗也将如何?’曰‘妻之’。”时至今日,对宝钗的争论仍未罢休。但总的倾向是把宝钗骂得一无是处(尤其是五十年代的一些评论和文革中的评论)。我认为这样做是不符合作者原意、也不符合作品的客观情况的。  相似文献   

20.
论《红楼梦》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及其英语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楼梦》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们熟知的人物。曹雪芹用他的生花妙笔传达了人物的情感、性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世情百态。王熙凤作为书中的主要角色之一,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而她的语言更是独具特色。文章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分析译者是如何传达原作风貌,再现人物形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