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藏鉴有约     
《收藏界》2012,(1):127-127
白釉水盂 圆口,瓜棱形腹,圆底,三足。通体施白釉,圜底与三足不挂釉。釉面莹润,器彤饱满而有张力。年份为唐代。  相似文献   

3.
陈斐华 《收藏》2013,(9):103-103
笔者是一名入行多年的收藏爱好者,藏品中有一枚清代珐琅彩五蝠宫钱(见图)。直径68毫米。  相似文献   

4.
戴玉山 《收藏》2006,(1):124-124
建国前,沿海地区通常把捕鱼,海运,盐业,赶小海等统称为海事,本人近年来把海事遗物作为收藏目标,四处奔波,集腋成裘,已集得藏品500余件,分为16个专题。现将其中清末海关票据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5.
蔡焕钦 《收藏》2001,(2):83-83
《收藏》2000年第6期发表了廉文煜先生《关于清代印花税征收史的探讨》一文(下称廉文),刊出了2帧贴有美国版印花税票的收税票和佥归税票彩照。笔者认为这2张税票单均系伪品,廉文误将伪品当真品,从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罗雁君  汪勤 《收藏》2006,(3):77-77
笔者藏有清代寿山石山子一件,现介绍给诸位藏友。  相似文献   

7.
康年 《收藏界》2011,(5):79-79
瓷枕,指的是古人以瓷制作而用于睡眠的枕头,为生活中的寝具。从"枕"字的边旁为"木"字看,可能我们祖先最先是以木作枕的。《诗经·陈风·泽陂》中有"辗转伏枕"之句;《论语》中有"曲肱而枕";《晋书·刘琨传》中亦有"枕戈待旦"之说,均充分说明我国很早就已出现了枕。至于谈及瓷枕,出现于我国唐代,流行于宋元时期,考古发掘中出土有青瓷枕、白瓷枕、青白瓷枕、釉下彩绘瓷枕、点彩瓷枕等,枕的造型有腰圆形、云头形、花瓣形、椭圆形、八角形、银锭形以及孩儿形、  相似文献   

8.
季寿山 《收藏》2006,(3):95-95
从苏北宝应县城沿大运河南下约20公里,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范水镇。范水镇肇源于汉末,始建于唐,后又重建于明初。明清运河繁忙的漕运必经范水,其交通十分便利,商贾云集,经济发达,集镇规模不断增大,深厚的历史底蕴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9.
宫宝 《收藏》2006,(3):34-38
清朝从1644年建立,至1911年灭亡的200多年中,宫廷画师们创作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艺术精湛的作品。这些佳作是我们民族艺术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某些人为谋取私利而伪造假画,损害了民族艺术的尊严,故而有澄清的必要。为此,本文就宫廷画辨伪问题,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刘勇先 《收藏》2006,(1):55-55
据清光绪二十二年平利县志记载:“陈贞姑,县丞陈可箴女,幼喜读书,明大义,性纯孝……工绘画,绣佛像……族人陈王晃有贞姑传载家乘焉。”  相似文献   

11.
李训刚 《收藏界》2013,(8):63-63
这款宋代的青白釉执壶现藏于江西九江博物馆内。壶高22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7厘米。喇叭形口,束颈,细长流,扁条形柄,鼓腹,底内凹。肩部刻划花纹,腹部刻划三道弦纹。通体施青白釉,底无釉。执壶为古代盛酒用具,注为温酒用具,两者通常配套使用。经专家鉴定,这款青白釉执壶为宋代景德镇窑烧制。据该馆的工作人员介绍:最初的执壶造型是由青铜器而来,南北朝早期的青瓷已形成了这种执壶  相似文献   

12.
董凡 《收藏界》2012,(4):21-21
总编视线写了几十篇了.说来也十分惭愧.大多数都是些清风细雨不痛不痒的杂文随感.检视下来自觉没有留下多少我自己心目中认可的好文章。 好文章什么样?读了半辈子书.我对此还是明白的。其实我也常想写一些既高屋建瓴又经世致用,  相似文献   

13.
小才 《收藏界》2012,(4):66-66
周未同藏友玩赏几个渣斗小瓷,一时兴起,考校起渣斗的用途及起源。古玩行里的老人一般认为渣斗即为今日之痰盂,初看似乎合理,细想并非如此,特别是明清以来的渣斗大多口大、宽沿、细颈、小腹。吐痰其中清洗并不方便,  相似文献   

14.
武贞 《收藏界》2013,(8):40-45
磁州窑是我国古代北方最大的一个民窑体系,位于今河北磁县观台镇和彭城镇等地,始烧于北朝,宋、金时期达到高峰,延烧至今。磁州窑以生产白釉黑彩瓷器著称,图案鲜明,黑白对比强烈,刻、划、剔、填彩兼用,其釉下彩绘的装饰手法,开创了我国瓷器绘画装饰的新途径。磁州窑瓷器造型丰富,品种繁多,尤以多种多样的瓷枕最具代表性。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器型,最早创烧于隋代,唐代以后开始大量生产,并逐渐  相似文献   

15.
吴保华 《收藏界》2011,(12):46-46
印盒,文房用具之一,其质地、造型、题材诸多,通常尺寸不大,从古至今深受文人青睐,其中以白玉为材雕琢的各式印盘传世相对稀少。  相似文献   

16.
王蔚华  曹建安  徐秦生 《收藏》2007,(7):130-131
友人喜好收藏织绣,向我们展示出他偶得的一套绣品,绣品甚是精美,特介绍与同好共赏。  相似文献   

17.
钱士义 《收藏》2011,(4):70-71
近日,与藏友们聚会,在相互学习、交流、鉴赏藏品的过程中,一些大汶口文化玉器引起大家的兴趣,现撷取几件精品介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怎样落款     
寇克让 《收藏》2016,(10):66-67
大多数时候,书家似乎只是个抄书家,只有落款才必然会考验书家的文字功夫。  相似文献   

19.
谈锈色入骨     
董大勇 《收藏界》2012,(2):69-69
我在阅读稿件时,常看到有作者说××古钱"锈色入骨",其实观其实物或照片,虽有不同程度锈迹,但并未入骨,说明其言语夸张或者根本就不知"入骨"之含意。其实,说是"入骨",就是锈色侵入铜钱体内,锈与铜结为一体,要想清理品相,  相似文献   

20.
读玉品人生     
董凡 《收藏界》2012,(3):17-17
阳春三月,正是外出的好时节,爱好美玉的我,每逢周末,必去古玩市场看玉——“淘”一“淘”,“赏”一“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