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巨匠,在诗、词、散文诸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教战守》这篇策论,是他的政论文的优秀代表。嘉祐五年,苏轼在准备“制科”考试期间,写下了《进策》二十五篇。苏轼在他《感旧》诗引中也说:“嘉祐中,予与子由同举制策,寓居怀远驿,时年二十六。”由于这组《进策》写于苏轼意气风发的青年时期,因此  相似文献   

2.
<正>不管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教战守策》都可以代表苏轼散文,尤其是政论文的最高水平,因而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3.
北宋王朝自太祖至仁宗的一百年间,社会基本安定,经济较为繁荣,可谓太平盛世。但是,由于豪强并吞,边备松弛,官僚机构庞大而无能,北宋王朝的内外危机正在滋长。敢说敢为的青年政治家苏轼看到了北宋王朝的这种潜在忧患,于仁宗末年向朝廷上制策,提出厉法禁、决壅蔽、教战守等政治上的改良主张。在《教战守策》这篇策论中,苏轼针对当时海内习于安逸,不知危劳的情况,向朝廷申说教民讲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根据当时战争必不可避免的严峻形势,建议朝廷早作准备,以免发生不测之患,表现了宏图大略和卓识远见。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教战守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1031——1101年)的一篇政治论文.作者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应制科考试时,作《进策》二十五篇,包括《策略》、《策别》、《策断》三个部分,向朝庭提出厉法禁、抑侥幸、决壅蔽、教战守等主张,要求“励精庶政、督察百官、果断而力行”以改变政局,加强封建王朝的统治.本课是《策别》中的一篇。当时边备松弛,辽和西夏对宋朝有很大的威胁,随时都有武装侵犯的  相似文献   

5.
【讲读目的】 1、认识本文提出的“教战守”主张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学习苏轼大胆直言、关心国事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习本文采用多种论证方法,环环紧扣、步步深入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说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结合已经学过的文言文,掌握“致”“走”“幸”  相似文献   

6.
一、“都试”课本注:“讲武”。不妥。容易跟上文“致民田猎以讲武”的“讲武”相混。此处“讲武”是“教练武事”,是周朝训练军队的一种制度。而“都试”却是汉朝考试武士的制度。《中国历代散文选》(刘盼遂、郭预衡主编)释为:“集军士于都城,考试武艺。”汉朝这一制度,史书  相似文献   

7.
一、暴露(盛夏力作而穷冬暴露) 有人认为这个“暴露”是“指冬天在风雪中生活”。(《古代文选讲》商务印书馆一九八○年版一四二页)其实“暴露”并不专指“在风雪中生活”。成语有“日晒夜露”,《劝学》有“虽有搞暴不复挺”,“暴”即日晒。“露”这里用为动词,即沾露,指夜晚被露沾湿。合起来就是日夜在露天之下的意思。这和上文“处于重屋之下,出则乘舆”的“不暴露”形成对照。  相似文献   

8.
古文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终其生写了大量传世的散文。他的散文特点,具有孟子的浩然之气,庄子的诙谐之风,战国策纵横捭合之格。人们惯与韩(愈)、柳(宗元)、欧(修)、苏(轼)同列并论。有“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之誉。从苏轼的《教战守策》中来看,无怪乎人们韩柳欧苏并称。《教战守策》是北宋论说文中的杰作,主旨论证的是国防问题。劈头就提出“尊尚武勇”常备不懈的主张。这是审时度势之后,忧国忧民的高识卓见。众所周知,宋仁宗嘉祐年间,是北  相似文献   

9.
苏轼的《教战守策》,是他一组策论中的《安万民》这个大题之下的一个小题。教战守,乃是教民战守;教民战守,乃是安万民之策。所以,欲安万民,必须教民战守,当是苏轼写《教战守策》这篇论文所要阐发的政治见解和主张,亦当是全篇之  相似文献   

10.
《教战守策》的中心论点何在?人教社出版的高级中学语文第六册《教学参考书》说: 《教战守策》一开篇就避开一切冗词套语,单刀直入,斩钉截铁下断语:“当今生民之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这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这个中心论点的核心是一个“患”字,中心论点的全部由三层意思组成,第一层,为患之因(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第二层,为患之形(不见于今日,是隐患);第三层,防患之策(“为之计”就是献策,“策”就是“教战守”)。三层中第一层是关键,第二层、第三层意思  相似文献   

11.
苏轼的《教战守策》,是他一组策论中的《安万民》之下的一个小题。“教战守”,乃是教民战守;教民战守,乃是“安万民”之策。欲安万民,必须教民战守,这是苏轼写《教战守策》一文“用意俱要”之所在,即文之“主脑”者也。然,众家皆说文之开篇句“当今生民之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是文之中心论点(见《中学语文教学》84.1、84.5;《语文教学通讯》84.4《语文教研》84.1;等等),我以为此见不当。还是依清代刘熙载之说:“文固要句  相似文献   

12.
一、“都试”课本注为:“讲武”。不妥。容易跟课文第二节中的“致民田猎以讲武”句中的“讲武”相混淆。第二节中的“讲武”,是“教练武事”(见课文注释),是周朝训练军队的一种制度。《礼·月令》有“天子乃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的记载。《国语·周语》也说:“三时务农,一时讲  相似文献   

13.
生活日新月异地变化,“安全”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内涵。每年暑假,老师都告诫我们说,不要到江河湖海游泳,预防中暑,保证饮食卫生……无论现在还是将来,这些都依然是金玉良言。但是,如今都说已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我们在数字织成的网里挣扎,所谓安全,也就涂上了浓重的数字色彩……  相似文献   

14.
《教战守策》作为一篇策论,具有条理清晰,长于说理的特点。本章的长于说理固然与它的条理清晰有关,但更主要的则是得力于对比手法的运用。所谓对比,即把完全相反或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分清是非优劣,决定褒贬取舍,以达到肯定与否定之目的。《教战守策》一文,对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教战守策》,大约写于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至六年(公元1061)间。是苏轼当时应试时写的时务策之一,其中详尽地陈述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希冀朝廷能接受采纳以实现自已的理想和抱负。众所周知,苏轼的散文长于说理,而“策”这种文体要求立意高远、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因此,《教战守策》在表现方法上,鲜明地体现了条理清晰、长于说理这一特色。  相似文献   

16.
《教战守策》的重要价值,不仅在于作者正视现实,提出了居安思危,以劳求逸、常备不懈的正确主张,而且在于其论述快速锐利,事理通达,观点鲜明,说理透辟,富有战斗性。刘熙载在《艺概》中评论苏轼的论文时曾经指出:“坡文多微妙语。其论文曰‘快’、曰‘达’、曰‘了’,正为非此不足以发微阐妙也”(《艺概·文概》)。这一断语十分精辟地概括了苏轼的论文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在《教战守策》一文中也有生动具体的体现。兵贵神速,文亦贵神速,思想倾向性极强的政论文尤需如此。《教战守策》开篇,就在“快”字上着力,它避开了一切冗词套语,单刀直入,一针见血地指出:“夫当今生民之患……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  相似文献   

17.
《原毁》是韩愈的一篇政论文章,同《原道》、《原性》一起并称“三原”,但以《原毁》价值为最高。《教战守策》是苏轼在二十一岁到二十六岁期间(仁宗嘉佑元年至六年),应考时所进时务策的一部分。它是苏轼策论中难得的好文章,堪称政论文的典范之作。韩愈同苏轼,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曾尊韩愈为“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①可见他是推崇韩愈、步武韩文的。从文学主张看,苏轼重视文章的内容,反对“未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同志读郭沫若的历史剧后说:“……你的史论、史剧有大益于中国人民,只嫌其少,不嫌其多,精神决不会白费的,希望继续努力。" 全文载于《人民日报》1979年1月1日周思来同志与历史剧《屈原》①"一九四二  相似文献   

19.
生活日新月异地变化,“安全“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内涵.   每年暑假,老师都告诫我们说,不要到江河湖海游泳,预防中暑,保证饮食卫生……无论现在还是将来,这些都依然是金玉良言.……  相似文献   

20.
生活日新月异地变化,“安全“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内涵.   每年暑假,老师都告诫我们说,不要到江河湖海游泳,预防中暑,保证饮食卫生……无论现在还是将来,这些都依然是金玉良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