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建成 《江苏教育》2010,(10):21-23
近年来,我校基于"人"发展的根本需求——成长;也基于现代教育的追求——尊重"人"的差异,依靠和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更基于大教育观的要求——家长、学生和教师一起成长,共同享受教育,提出"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的办学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探究直接抵及教育的本质——关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为了完成这个使命,我们将积极探究"为每个师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推进教育校本化。  相似文献   

2.
在对大学生实施"马列主义"、"两种精神"、"八荣八耻"、"共同理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中,围绕方向,要高扬主旋律教育;围绕学业,要突出创新性教育;围绕人本,要坚持综合性教育;围绕成长,要填补免疫力教育。其教育目标分别定位在"接班人"、"栋梁人"、"完美人"和"社会人"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旨,就是要将社会主义主导意识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国家和个人在教育互动上的双赢。  相似文献   

3.
在对大学生实施"马列主义"、"两种精神"、"八荣八耻"、"共同理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中,围绕方向,要高扬主旋律教育;围绕学业,要突出创新性教育;围绕人本,要坚持综合性教育;围绕成长,要填补免疫力教育。其教育目标分别定位在"接班人"、"栋梁人"、"完美人"和"社会人"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旨,就是要将社会主义主导意识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国家和个人在教育互动上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而存在的——既要促进人的当前发展,也要为人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在新形势下,我们认为,创设"让学生在成长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得到成长"的育人环境,这是达到"教育促进人的发展"这一目标的有效 途径,  相似文献   

5.
陈军 《上海教育》2013,(1):58-60
目的是构建"我→我"教育的心理图式 理想的"我"是"我"之人生高境界;现实的"我"是有着多种错误过失的成长着的生命体。"三省",就是理想的"我"对现实的"我"的吁请、提示、警诫、促进。 孔子极为尊重人性、个体以及个性。孔子始终对人不悲观,因此始终把人的进步放在理想的框架中去构思,坚信人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成长的。这,就是一个教育家对"人"的一个大判断。因材施教,看起来是教育策略,实质上是着眼于每个人的个性实际,是教育主体性原则的确定,是对"人"能够发展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6.
几则教育报导启思:不会把握和珍惜现在的教育是我们目前教育的最大悲哀,是杀死学生们的灵性、想象力和感受力的罪魁祸首。"幸福教育"的提出给了教育一个重新定位:教育就是要真正躬身于关于"人"的成长、关于"幸福"的追求中去。  相似文献   

7.
园本教研关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和实践性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所以要收集来自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的"草根性"问题作为研究的选题。要灵活开展多种教研活动解决不同的园本问题,并加强常态活动组织中的教研管理,构建以"问题"为中心、多形式、多层面的立体交叉型教研模式的教研模式,推进园本教研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每个教师都应有教学主张,我的语文教学主张是"让语文教育适合生命成长"。这个主张是根据生命发展需要、教育本质的追寻、教育研究的启迪、语文价值的寻觅而建构的。我们把适合生命成长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主要内容、基本途径和重要方法。这基于人的生命追求成长,生命成长需要语文教育;不同的教育对人的生命成长影响不同,每个人都期盼得到适合的语文教育。为此,建构自己的操作模式:确定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价值,重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内容,建构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途径,探究适合生命成长的语文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9.
班本教育,主张以"班"为"本",充分发挥班级中特定的人、事、物的教育功能,从"班级"的视角理解教育、创新教育,努力寻找适合每一个孩子快乐成长的教育方式。本文主要讨论了班本教育、班本课程以及班本管理的理念和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近十年的国家级、市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一直在探索"研训一体"的职后教师成长模式。这种模式立足校本、扎根职场,做中学、做中研究、做中成长,集教育、教学、研究、发展于一体。它通过问题研究、理论学习、现场参与的组织方式与专家引领、个体反思的合作行动研究方式,引领教师研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和操作办法,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这种职后培养模式与职前师范教育相结合,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并改造为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简称为"1+2.5+0.5"模式,该模式可以实现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在目标设定、课程设置、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系列改革。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上看,"三生教育"是人生的根本性教育,是让人从自发走向自觉、从非理性走向理性的人生教育,是通过关爱人的生命成长、激发生命价值从而惠及社会良性发展的教育,也是人才和人格形成的生命动力之基础教育。"三生教育"的深层底蕴,应当深入到人的生命理性、生存理性、生活理性中去,这样就会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共人本主义哲学精神结合进来,即通过"每个人"的合理生存与自由发展而实现"一切人"的合理生存与自由发展的、既是个体的又是公共的人本价值精神。"三生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哲学教育。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这是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给"生命化教育"下的一个定义。体育训练中的生命化教育就是把真挚的生命关怀融入到体育训练中,不仅要满足学生认知的需求,还要使学生的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长远发展,让师生在彼此的思维碰撞中体验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相似文献   

13.
2011年12月2日,由江西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小学教学研究杂志社主办的一年一度的"滕王阁之秋"全国小学数学"教师在反思中成长"专题研讨暨名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江西南昌隆重举行。为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秀模式,借鉴名师的课堂教学策略,感受名师的成长历程,活动以"在反思中成长"为主题,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近600人到...  相似文献   

14.
程明 《广西教育》2012,(14):39-39
全方位构建"和谐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强音。但"另类学生"的种种不和谐现象跳动在眼前,让人深感心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诸如冥顽不灵的"睡神",醉心享乐的"玩神",心灵空洞的"木神",痴情迷乱的"爱神"……教师应该勇敢面对教育现实,合力解决问题,努力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5.
肖雪平 《生活教育》2012,(18):54-55
在教育设计中要重视人的价值,本着学生成长需要进行"三位"设计,即教学设计的服务性不可"越位",教学设计的服务性可以"上位",教学设计的服务性如何"到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成为心理健康的人。因此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教师要用真诚的师爱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的氛围,让每位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相似文献   

17.
教育作为人在成长过程中与社会的重要连接体,它应该是一个人一生中都要进行的活动,而且它也是将封闭的人领入社会之门的向导。"9+3"藏区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是对其在校期间进行全方位的社会教育和生活教育即是此次免费教育的突破口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用心、用情的事业,它的最高境界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只有将教育的内涵浸润到每个人的心灵,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师生德之形成、智之开启、美之熏陶的美妙成长空间。多年来,我校将"明事理,明自我;强体魄,强精神"的校训内涵融入学生的各项活动之中,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自主创造,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德育作为"五育"之首,是人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在学校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陈光辉 《考试周刊》2011,(43):68-69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在主题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语文的学习应该是在这样活生生的动态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新课标呼唤人文精神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温暖的课堂,呼唤充满与崇高人性的对话。审视我们的行为,我们始终习惯于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认知体",把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信息解构能力作为基本目标。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因此,我认为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当注重培植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精神家园,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