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运用科学的方法,广泛占有古文字材料,不囿于许慎的“六书”框架,对古文字现象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科学的总结,可以发现传统会意字理论在名称、构件、分类、外延以及文化衍射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疑点和漫混之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会意字构件的性质、构件之间的关系以及隐性构件--"关系位"的分析,时"会意"特点从根本上给予揭示,同时利用这些特点把会意字和合体象形字、指事字、形声字区分开来,澄清会意与其他几书之间的漫混之处.  相似文献   

3.
“会意”是“六书”之一,它是一种充分地运用和体现了人们的心理与语言的联系的、意会性的造字方法。对于“会意”的研究,前人做得还不够,往往局限于东汉许慎的说解,所以,我们有必要作一番新的探讨。许慎《说文解字·叙》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一般都认为,“会意”就是“合意”,是“合二字三字以为一字之意”(见王筠《说文释例·六书总说》,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说法基本相同),这是许慎的原意。但是,我们认真研究一下甲骨文、金文等较早的文字就会发现,“会意”本是用形象的方式表示词义,而象“止戈为武”、“人言为信”(这是春秋时人的误解)之类单纯合并字义的抽象会意,则是汉字隶变以后才出现的。  相似文献   

4.
目前学界常把“形声兼会意”与“会意兼形声”、“亦声”、“声符有义”等概念不加区别的运用。本文区别了“形声兼会意”的不同所指,指出会意字和形声字是边界相对清晰的原型范畴,这两种汉字结构类型在边界上的模糊性,使得“形声兼会意”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使用中被不合理地放大了。基于对“形声兼会意”的分析,认为狭义的“形声兼会意”字基本可归入形声字,这种归属问题的研究与判断,对于正确把握汉字字符在构字中的性质和作用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十多年前,第一次去永州见徐志高,略有失望。他寸头深目,面黑肌黄,衣衫要整不整,脸庞似笑非笑,哪里寻得到儒雅书生的影子!但我和志高一交谈即投缘入契,会意成友。永州民风淳朴,亦剽悍;世道古厚,亦浇薄。穿着洋气、打扮入时的青年男女,出口多粗言厉色.泼皮扭斗、恶妇撒野时现于街头。志高长得一副蛮相,又不料其言谈恭谨,语气和煦,大有“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古贤人风致。  相似文献   

6.
“象意”与“会意”辨韩伟传统的文字学理沦有"六书说"。"六书"名称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六书"细回,汉代记述的有三家:一为班同,一为郑众,一为许慎。许慎不仅有细目,有定义与字例.还用"六书"理论具体分析了九千三百余字,结集为《说文解宇》。《说...  相似文献   

7.
8.
教师为教学而生,似乎是铁的事实,却很少有教师去思考我们为什么教学。现如今高中数学成为了高考中最重的砝码后,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作为高中教师,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我们不能没有目标的盲目教学,而失去了教学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选》上卷,选录了“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端的《茂陵山行陪韦金部》一诗,内容是“宿雨朝来歌,空山秋气清。盘去双鹤下,隔水一蝉鸣。古道黄花落,平芜赤烧生,茂陵虽有病,犹得伴君行。”诗中的“赤烧”《唐诗选》无法解释,本文拟求其解。  相似文献   

10.
汉字造字思维实为传统思维方式之滥觞。本文结合会意造字规律,探讨并归结其思维特征,主要体现为:比类取象、得意忘象和意象性直觉思维等。  相似文献   

11.
唐琴 《海南教育》2014,(12):16-17
教学之"道"朴实,其关键词是"教研"、"课堂"和"训练"。如何体认、把握教学之"道",进而达到无为之境、实现有为价值?美国ABB公司董事长巴巴维克指出,成功=5%正确决策+95%高效执行,如果在执行中发生偏差或打折扣,再完善的方案都是沙盘上的蓝图、墙壁上的标语,不可能转化为实际效益。  相似文献   

12.
记单词是每一个学习英语的人感到头疼的事。大家都希望找到一种神奇的方法,能够一学就会,一记就忘不了。其实,这是可以做到的。神奇从何而来?不从别的地方,就从你的大脑来。开动你的大脑,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就很神奇!  相似文献   

13.
肖騤 《语文知识》2010,(3):82-83
文章主要考察《说文解字》中含“从X”的字在形体上的结构类型:既有独体结构,又有合体结构;合体结构中又有“形+形”、“形+义”、“义+音”、“义+义”等,只有“义+义”型才与六书中的“会意字”相当。文章认为,六书不等于汉字的结构类型,其中可能有部分重合,但总体上适应的范围不同。  相似文献   

14.
《英文单词中的“象形词”和“会意词”》系列本来已经结束了,可是我们的小读者感觉意犹未尽,于是我们再次选登其中的一些优秀作品。如果你还有更好的单词故事,一定要抓紧时间投稿哦!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民族性特征,与源于“象形”“会意”等造字规律而孕育的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儒家教育思想主要较倾向于象形思维;道家教育思想则偏重运用会意思维。  相似文献   

16.
"凡书官衔,俱当从实."无论从文还是从史的眼光来看,这样做都是完全有必要的.反之,一则易滋生内容上的混乱,二则易造成阅读上的障碍.因此,应力戒"求古"之风这一流弊.  相似文献   

17.
时下,许多校长身兼数职,把一张名片挤得满满当当.这不禁引起我的思考,首先想到那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同样道理,“君子惜名,求名有道”也是说得通的.作为校长,承担的是学校发展之责,因此,为学校出“名”而有所“动作”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应该“怎样动”,“做什么”,却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  相似文献   

18.
在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中,以研究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已经成为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这条思路亦已将研究性学习延伸到了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形成了课堂“问题教学”思维。“问题”成了点燃课堂活力的亮点,成了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是北宋时成就卓越的诗人。苏轼曾在给其侄婿王庠(xiang)的一封信中介绍过他的“一意求之”读书法。原话如下:“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读书皆作数过尽之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 “六书”中有一种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在一起,通过会意而产生一个具有新的意义的字,如:“尖”,根据字形可以看出它是由“小”和“大”组合而成,形成尖形,从而就产生出“一头大一头小为尖”的抽象意义;“尘”,从字形上看它由“小”和“土”组成,它的意义抽象为“细小的土形成尘埃”。其实,在文言文中,兼词的含义也是根据一定的规则“会意”出来的。下面让我们来看三个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