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万章上》云:“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孟子提出的著名的分析文艺作品的理论命题,后人概括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2.
“以意逆志”是一种鉴赏诗文的方法,语出《孟子·万章上》。文中有这样一句:“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思是说,理解诗、欣赏诗的人,不能用表面的意思理解字词,要看说话的情景;不能用个别字义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而要用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揣测诗人的本意,  相似文献   

3.
孟子在纠正咸丘蒙解诗只抓住个别词句而曲解原意时,提出了一个解说诗的原则:“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这个原则被后代推崇并常常加之引用,但对“以意逆志”究竟作何解释,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分歧的焦点是在“意”字上。一说“意”指学者,即说诗者的心意,“志”是诗人志所欲之事,即作诗者的本意,“以意逆志”就是“以已之意逆诗人之志”。自  相似文献   

4.
孔家店的二老板——孟轲(公元前389——前305年)为了利用文艺的宣传作用制造反革命舆论,使劳动人民成为循规蹈矩、俯首听命的奴隶,从而达到复辟奴隶制度的罪恶目的,不但全盘继承了孔老二的反动文艺观,而且还独出心裁地“发明”了一种唯心主义的评诗方法,即“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万章》)所谓“以意逆志”,就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朱自清《诗言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研究中,人们对作家与作品关系的认识以及解读作品的方法,往往因立论者的立足点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如“以意逆志”和“意图选误”的差异便反映出这种现象。“以意逆志”语出《孟子·万章上》,原意为:“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强调解读作品不能局限于对字词的文彩词义及句子的结构句意的理解,如果这样就妨碍了对作品基本意义的把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作者当初写作的意图去推导作品的寓意。象对“普天之下,莫非王上摔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理解,应知道这是写诗人的“劳于王事,而不…  相似文献   

6.
古诗词赏析,从高考的要求来看,主要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赏析以及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可指导学生探索以下几种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一、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赏析古典诗词,要在对诗句文辞准确解读的基础上,领悟作品的主旨,体会作者蕴涵的情感.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为我们在解读、赏析诗歌的时候,不能拘于表面意思去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而应整体把握作品的基调和主旨,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心志.  相似文献   

7.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是中国阐释学的开山纲领,前人所以对它产生误读,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没有认识到“辞”在上古乃指一种假托曲饰、言近旨远的特殊语体。从理论上看,“以意逆志”主要是说文本阐释应当做到“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要善于为修辞性的话语遮蔽进行解蔽,而在实际应用中它却常常被借用来通过修辞性话语的自由指认,为古代经典的创新阐释提供合法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对于语言产生的误解,孟子说"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他认为不要拘泥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泥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本文正是抱着这种态度,用切实体会,为孟子"何必日利"正名.  相似文献   

9.
孟子的“以意逆志”说认为阅读文学作品应在“文、辞、意、志”的往 复循环中进行,不能“以文言辞”,“以辞害志”,而应“以意逆志”。这是孟子对文学研究的特殊贡献,但此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如果以西方诠释学作为参照,那么,共有两类诠释方法隐含于孟子思想之中。简言之,他的“以意逆志”说与阿斯特的诠释学接近,“知人论世”说及“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之说则与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学雷同。不过,若把孟子的诠释思想与加达默尔诠释学予以比较,我们将看到,双方各说各话、互不相干,缺乏有效沟通的前提。阿斯特等个案说明,虽然同为西方语境下的产物,却非所有西方诠释学都不具备与中国诠释思想的可比性,中西诠释思想间存在着对话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古典文学作品离现代久远,其创作多追求言少意多,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孟子提倡“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历代多数学者把它视为文化典籍的历史解释方法,为广泛接受古典文学作品提供了科学的鉴赏方法。《蜀道难》是李白浪漫主义山水诗中获得巨大声誉的一首,教学该诗,以“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理论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有利于学生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方法。一、“知人论世”说和“以意逆志”说的内涵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内涵。“知人论世”的“世”是时代、历史、社会、环境。文化典籍的…  相似文献   

12.
邹从平 《现代语文》2014,(12):118-119
要正确理解文本,提高学生对文本分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知人论世”应成为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知人论世”最先由孟子提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清代章学诚也说过:“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可见,理解文章需要“知人论世”。简单地说,“知人”是指在阅读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性格、志趣、思想状况及创作动机等;“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生活的时代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孟子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就是说,解说文学作品,不能抓取个别字词以致曲解词句,也不能孤立地解释词句以致歪曲作品的原意;而要以自己的体验去迎受作品的主旨。陶渊明读书,也看重"会意","每有会意",他会愉快地沉浸其中,甚至"欣然忘食"。他们都是说"读"作品要注重整体感悟。关于"写",鲁迅说过一段话:"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马氏文通》《文章作法》之流,一天到晚,只是读,做,读,做;做得不好,又读,又做";时间长了,"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到这时候,即可以算作‘通’"。鲁迅未必完全赞成他的先生这种教作文的办法,但他显然认同,要写好作文,主要靠反复的、综合性的练和悟。  相似文献   

14.
吴永福 《阅读与鉴赏》2010,(3):38-38,36
孟子有言: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就是知人论世,知人还得论世,论世更能知人。鲁迅在《题未定草》(七)中说到:还有一样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它往往是衣裳上撕下来的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原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三十年代以后,在语文教学之余,集主要精力于文学评论,在部分论著中夹有众多有关修辞的论述,现归纳其主要论点如下。 一、重视“古经中的辞令论” 朱自清在《诗文评的发展》中,十分推崇罗根泽《周秦两汉文学批评史》一书里对“古经中的辞令论”的评述,认为这个问题是一句不受重视的“失掉的一环”。朱氏指出:“春秋是‘诗’和‘辞’的时代,那时‘诗’也当作‘辞’用,那么,也可说春秋是‘辞’的时代。战国还是‘辞’的时代”。什么是“辞”,许慎《说文解字》第十四篇下《辛》部云:“说也,从辛,辛犹理辜。”“辜”是罪的意思,“理辜”即整理、分辨争讼之意。可见“辞”在春秋战国虽然兼  相似文献   

16.
《论语》作为儒家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历来注解阐发者众多,又因时代和文体的特殊性,歧解也颇多。《论语.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之,主要有四种观点,但对“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为什么还要“得之”且是“不以其道得之”这一显然不合逻辑的问题,大都没有过多关注或给予合理的解决。本文认为“得”的语义指向为“处”和“去”,即以“不以其道”、“得之”各为一读,句意便通晓达畅。  相似文献   

17.
李觏一生作诗三百多首,虽然不以诗名世,但其诗艺亦颇耐人寻味。透过李觏感时论世、论史品文、赠友送别、借景抒情、旅居交游、即事咏怀、托物言理等不同题材的诗,可见李觏诗中内蕴着由用意出人、用字立异、用辞尚诚构成的诗艺。李觏的诗艺对诗歌创造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金圣叹批解唐诗的主体方法论即"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两说。在原典中,"知人论世"是就"尚友"而论的,这说的是要了解一个人,就必须首先要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及其同时代的关系;"以意逆志"这是因先秦说诗"断章取义"的缺失而发,指出读者只有调动主观因素去追寻作者的思想,才能比较准确地解读作品。  相似文献   

19.
杜诗管窥     
一、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集注》引师曰:“贺知章吴人,善乘船。荆楚吴越之人,习玩于水。皆能精于操舟,亦若西北之人,迫近羌胡,皆善骑射,势使然也。知章乘船,安若骑马,故曰‘骑马似乘船’,此倒用文。……井者,目井也。醉人目中皆生花,故曰‘眼花落井‘。‘水底眠’者,谓醉卧船中,任其泛泛所之,岂非‘水底眠’乎?说诗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盖谓此也。”按:两句均写知章之醉态。正由醉态,其与常态不同。师解首句为常态,则其与醉  相似文献   

20.
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说理论内涵丰富、实践意义重大 ,是解读、阐释作品的重要原则。在“解诗”活动中 ,虽有读者主观因素参与 ,但探求结果越契合作者作品原意越好。在“用诗”活动中 ,往往能突出表现用诗者的创造性 ,但是正确深入理解作者作品原意是重要前提 ,不能很好地“解诗”就不能很好地“用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