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道德中心主义”是一个涵义不确切的概念。在道德的社会调控意义上,历史中国是“以礼治国”——“政治”、“德治”、“刑治”并举的国家,并不存在“道德中心主义”或“以德治国”的问题。封建统治者将道德“抬到吓人的地位,搞道德中心主义”,虽然只是一种历史假象,却养成了中国人注重道德生活的传统;这种传统与“道德中心主义”不可相提并论。儒家的“仁政”主张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今人对此应当持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和深厚传统道德底蕴的千年“礼仪之邦”。然而,历经“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冲击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某些不完善因素的影响,有一部分国人在道德观念、操守行为方面的表现令人堪忧。如果说作为建筑的万里长城依旧岿然不动的话,那么作为道德的人格长城。  相似文献   

3.
分三个层面对“道德”范畴的形成及其内涵进行了历史考察 ,认为是道家老子最先将“道”升华为哲学范畴 ,认为“德”作为政治伦理范畴 ,形成于西周 ,较“道”为早。“道德”连用虽散见于先秦典籍 ,但作为哲学范畴 ,当确定于《庄子》。而《老子》之“尊道贵德”、《论语》之“志于道 ,据于德”、《中庸》之“苟不至德 ,至道不凝焉”等论题 ,都是“道德”范畴的先声。  相似文献   

4.
胡忠 《教师》2014,(12):10-10
美周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历史叙述法应当始终用丰富的、鲜明牛动的事实来提示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诚然,历史教科书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教育闪素,或显或隐,但它终究不像政治踝、伦理道德教育课那样,直接系统地展永哲学观点、政治理论、伦理道德观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道德危机的隐显和形成之中,道德危机的实质是“道德权威性的危机”与“道德信念的危机”。道德危机的根源包括历史的原因、体制的原因、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完善与公共权力的滥用等。消除道德危机则需要整个社会和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6.
徐玲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6):121-121,123
“慈”不仅是家庭伦理规范,也是古代行政伦理的一个重要德目,虽然中国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慈政”的提法,但客观上却存在着“慈政”的事实;“慈”作为行政伦理不仅具有“安国”的伦理价值,而且深远的影响了中国政治道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政治自由是近代政治哲学的重要范畴.在政治自由问题上,卢梭以平等前提下的自由主义为价值取向,将合理假设的“自然状态”作为逻辑起点,将“自然的自由”、“社会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作为实现政治自由的必经阶段,将公意指导下的“人民主权”作为最终目标,从而构建出政治自由观的独特逻辑,同时也包含着政治自由被滥用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面对今天政治、历史教学陷入“误区”,学生不重视的情况,教师的教学一定要打动学生,提高学生兴趣,让政治、历史教学在学生心目中有一席之地,从而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9.
用道德标准来评判历史人物的政治行为,非但不能做到公正、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反而会阻碍研究对历史现象的探索和认知。武则天篡唐建周的首要任务是清除反对势力,铲平称帝道路上的阻碍。政治的现实性、残酷性与黄约瑟先生所期望的“道德”、“仁慈”显然格格不入。学术创新的前提是尊重客观历史,没有确凿证据支持的观点创新只能是标新立异,不可能推动学术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种条件和因素的变化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产生影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两课”教学更加深刻地受到历史、传统、道德、信仰等非课堂因素变化的冲击和影响,从理论和实践上关注这些因素的变化轨迹,对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马克思主义德育学”置换“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二级学科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仍然未能从根本上厘清"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边界关系.以"马克思主义德育学"来替换"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既可增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其他四个二级学科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又可与我国古代德育或西方德育接轨并突显与它们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2.
王菲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1):101-103,126
在全球化浪潮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从分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着手,探讨了如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一问题。在理解、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和把握"三个代表"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的基础上,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紧紧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真正要求,来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共同体,要运用网络媒体等手段教育学生,使当代大学生真正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  相似文献   

13.
“以德治国”方略的落实 ,关键是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道德运行机制 ,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 ;要建立完善的道德决策机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和法律保障机制 ,使以德治国切实落到实处 ;要建立和完善干部的道德考评机制 ,把道德考评作为干部选拔、任免的重要依据。在当前 ,最主要的是抓好“官德”建设 ,促进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相似文献   

14.
立德树人是当前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培养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高校应着力构建"三全育人"立体化培养体系,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专业实践教育有机融合起来,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实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全覆盖,有力推动高等教育"三全育人"教学体系的构建,为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立足自身实际,有效构建以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核心,以“党建引领、思想铸魂、理论固本、文化浸润、媒体融合、实践淬炼”为支撑的“一核六维”思政育人工作体系,构筑“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四梁八柱,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6.
“三助”工作的开展是研究生德育工作创新的重要措施。助教工作可以推进德育工作的导师责任制;助研工作能培养研究生严谨的学风和求实的学术品质,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助管工作则培养了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确立研究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宗旨。  相似文献   

17.
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是研究生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导师是研究生教育实施和引导的关键力量。本文分析现有研究生培养体系中传统模式的局限性,提出立德树人根本目标框架下的"一体双翼"模式;即以"知识传授、科研实践"为主体的"能力翼"和以"品行养成"为主体的"思政翼"来常态化实现"导师导思"。以中国计量大学生物学学位点为例验证了"导师导思"式"能力"+"思政"双翼培养成效,为创新新时代立德树人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大学道德教育过程中实施的“导师制”是指教育者作为平等的交往主体介入学生的生活,并与学生作真实的教育性交往,在交往中关怀学生德性生长、促进学生的德性完满的道德教育制度。在大学道德教育过程中实施“导师制”可以弥补大学道德教育过程中德育性交往的不足;可以促进大学生德性完满;可以提高大学道德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中渗入“课程思政”理念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思想政治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提高其综合素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的改革理念是提高教师的创新评价体系,树立“以生为本”观念。高职英语教师可在公共英语课上渗透“课程思政”理念,促进学生思想和德育上的发展。文章论述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理念,推进教学改革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法治,而且也需要德治。德治和法治,从来就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只有从理论上坚持二者的内在统一,在实践中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使我们的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