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课程在关于教材的处理与运用中,特别强调“用教材”,而所谓的“用教材”又指的是走出教材,打破教材格局和内容限制到五彩的生活中、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奠定良好的语文基本功,特别是为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建构发展平台。近年来,学校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创设“采果集”“教材补充”以及“情感放飞”3个课外学习板块,为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培养与情感释放提供阶梯式尝试舞台,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作文能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2.
“语用”是语文的特性,“语用”就是语文实践,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在特定的语境内领悟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即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挖掘文本内涵,设置语言情境,通过词、句、片段的有意训练,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氛围中,学习用语言,使其运用语言的能力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的“翻转课堂”中,通常要求学生课前搜集运用相关资料,资料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但学生通常只会按图索骥,照本宣科。学习资料是教材拓展阅读的最佳材料,运用资料也是促进学生自主阅读的辅助手段。资料与教学、资料与阅读可谓“互惠互利”,语文教学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利用资料的能力,提高运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教材是教师对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的凭借,《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初中语文教材编写总的要求可用八个字来概括:联系生活,文质兼美.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在各册卷首的“说明”中也都这样强调:“编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训练过程中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进行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5.
马云 《教师》2012,(27):73-73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熔于一炉。语文学科与学生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依据教材、拓宽教材,积极将生活内容引进课堂,将课堂融人生活,用生活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一、依据教材,创设生活化课堂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总是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总是依据教材,密切联系生活,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1.借助故事创设生活情境  相似文献   

6.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 ,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自《语文课程标准》这些要求语文教师不仅要成为语文课的教授者 ,更要成为学生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引导者 ,给学生提供多方位接触教材的机会 ,“开阔视野”,“沟通课堂内外”,使他们在与语文材料的反复接触和大量的语文实践中…  相似文献   

7.
1985年,我们开始运用颜振遥老师设计和编著的“语文自学辅导”教材和教法。通过10年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语文自学辅导”教材和教法是培养学生提高“会学”能力的途径,是把班集体授课和个别辅导的原则、知识迁移的原则、强动机浓兴趣的原则和自检他检相结合的原则等溶于教材和教法之中,是授之予学生“渔”的典范,是语文教改百花园中的“出墙红杏”。 那么,这套“语文自学辅导”的教材和教法是如何把“会学”的方法或言“点金术”教给学生的呢?  相似文献   

8.
有效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中职擎校教育是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摇篮,运用有效教学的理论开展语文有效教学改革要做到改教材、改教法、改评价.笔者认为教材必须打破统一编制,要切合实际,适合学生发展需要;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用开放的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评价可以从语文基本能力考核和语文综合能力测评两方便进行.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九年制义务教材中,我越来越感觉到新教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强调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特别是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新教材的这一特点符合《大纲》关于“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要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新观念,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语言训练也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教材设计了很好的训练序列,提供了很好的训练材料。我们应紧紧抓住新  相似文献   

10.
一、细化目标,做好课前准备 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目标细化。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准确和明确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应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安排在一定的学段教材的特定单元中的.教师要通过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来逐步落实课程目标。而语文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要服从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又要求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总之,新课标是在告诫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不忘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实现这一要求的方法之一,就是运用“猜读法”进行学习。  相似文献   

12.
教育目的的确定受制于特定时代的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学生心里发展水平,并随着时代的更替而变化,特定时代的教育目的决定着特定时代的小学语文教材,同时,特定时代的小学语文教材也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教育目的。从小学语文教材的历史演变中略见一斑:当前小学语文教材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21世纪的“四大支柱”。  相似文献   

13.
李凤智 《天津教育》2023,(26):180-182
<正>阅读“感悟”能力是学生学好语文及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既有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又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小学中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新课标为导向,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运用案例分析深入探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感悟”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以强化学生“感悟”能力培养效果、提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一、“语文”课不是“言语”课 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改变“语文教学效果很差”(吕叔湘语)的局面,必须明确语文教学姓“语”,加强语言教学,这是多数人的主张。张传宗《加强语言教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力》(《课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五期)就是典型代表。其实,关键问题不是要不要加强语言教学,而是如何认识“语言”,即在语文教学这个特定的视角中,“语言”的含义跟语言学中的含义是否一回事?或者说,语文教学中的“语文”是否等同于“语言”? 大纲认为,设置语文科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的能力”。这里,先不说读、写、听、说的能力是否等于“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单就“理解运用”来说,它指的应是‘言语”而  相似文献   

15.
曾扬明 《云南教育》2008,(11):13-1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1-6年级的“语文同地”以范例的形式编排了“展示台”这一栏目,意在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学语文,用语文,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展示台”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形式活泼新颖,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教师要认真领悟这一栏目编排意图,切实体现“用教材教”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正>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随着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单元编写方式的优化,教师有必要加强对新教材的深入研读,不断探索和革新语文教学方式,以提升课程的整体性、结构性和创新性。统编本语文教材使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相结合的“双线组元”结构方式,既是语文学科学习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语言建构与运用”在核心素养框架中居于重要地位,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基础。从三年级起,教材中的“语文园地”增设了“词句段运用”板块,训练重点从第一学段的字词句运用过渡到第二学段的词句段运用,和习作的篇章模式自然衔接,旨在通过言语实践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需要把词句段板块放在大单元、整册书甚至跨学段教材的视野下,勾连人文主题、语文要素、新旧知识,勾连阅读和写作,勾连生活情境,营造稳定的语言学习和运用的情境,  相似文献   

18.
潘建兰 《考试周刊》2011,(90):24-25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有效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实现对学生包括知识传授在内的能力的发展,方法的迁移和个性的张扬,在情趣盎然的语言活动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9.
读写结合效果最好的载体就是教材课后的“小练笔”,是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手段和途径。最能体现出语文智慧的部分就是教材对于“小练笔”的设计,语文教师要将“小练笔”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提升学生写作基础训练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应该凭借教材。以形成学生的相关能力为目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语言载体,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个范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地运用好教材,让学生在领会编者意图时,凭借教材,超越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