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客观报道     
在过去一个长时间内,客观报道在新闻界一直有着争议。客观报道是不是资产阶级客观主义,无产阶级报刊能否确认自己的客观报道原则,在新闻改革实践中客观报道的地位与作用,都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从煽情主义到客观报道、一般以为,客观报道原则是资产阶级“发明”的,因而必然打上资产阶级烙印。不错,这是历史事实。但同时是否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一番,这难道仅仅是骗人的“资产阶级幌子”?这当中有没有新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一个长时间内,客观报道在新闻界一直有着争议。客观报道是不是资产阶级客观主义,无产阶级报刊能否确认自己的客观报道原则,在新闻改革实践中客观报道的地位与作用,都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从煽情主义到客观报道一般认为,客观报道原则是资产阶级“发明”的,因而必然打上资产阶级烙印。不错,这是历史事实。但我们在看到资产阶级从维护自己本阶级利益而不得不改变新闻报道原则的同时,是否还可以进一步探讨一下,这难道仅仅是骗人的“资产阶级幌子”?这当中  相似文献   

3.
新闻是客观事物与新闻采写者主观意识相结合的产物。新闻虽然在采写上力求客观,但由于采写者受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文化的影响,除极少数反映科学技术、自然界变化的新闻外,大多数的新闻总会带有采写者主观意识的烙印。换言之,在新闻客观表象的背后,总有采写者的主观意向,不管是倾向性也好,或称目的性也罢,总是采写者主观意识的间接反映。主观意识客观存在于新闻采写的过程中,并在新闻采写中起着不可漠视的作用。但如果对其认识和把握不当,就会导致新闻采写走入“误区”。比如,采访之前确立主题思想,为不少记者的不少采访活动所运用。但若主题不植根于长期生活积累,只凭主  相似文献   

4.
上回说到,普利策能够抓住人民关心的生活问题和社会政治问题,大造舆论,掀起全国性的社会运动,扩大《世界报》的影响。这回要说的是普利策的另一个本事。普利策很了解社会,他知道社会生活兼蓄有“情欲”与“理性”的两方面内容。对于商业性的报纸来说,刊登人情味的、刺激性的新闻,是扩大销售所必需的手段。在第一期《世界报》头版的新闻栏中,普利策用客观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手法,报道了《对一名判了罪的杀人凶手的访问记》、《一个被冤屈的女仆的惨状》、《华尔街的一名跳楼自杀者》、《匹兹堡的一次绞刑》等刺激性新闻。第二天,《世界报》就成了纽约居民谈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孟海鹰 《新闻传播》2004,(11):43-45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中客观性的定义和内涵是:“新闻报道必须以客观实际为本源,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这是新闻报道的基本特性之一,但是,客观性不是客观主义,客观主义是以客观性为标榜,不分本质和现象,不分主次,罗列互不相关的现象为特征,这样的报道不能按照客观事物本来面目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其结果往往是走到了客观性的反面。”  相似文献   

6.
在过去一个长时间内,客观报道在新闻界一直有着争议。客观报道是不是资产阶级客观主义,无产阶级报刊能否确认自己的客观报道原则,在新闻改革实践中客观报道的地位与作用,都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考古发掘和发现素材的报道属于文教新闻的范围,套用文教新闻里“亚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教育新闻的用法,作为文化新闻分支的考古报道,我姑且定义为“考古新闻”。目前新闻界对考古的一些过分炒作既损害了新闻客观真实原则,又违背了考古学的科学规律。应提醒“考古新闻”报道者,你的作品怎样在客观真实原则基础上实现与考古学的嫁接呢?在这里有必要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8.
自从新闻商品化、新闻事业受商品经济制约之后,新闻学教科书所说的“公正与客观是新闻的首要条件”早就成为纯理论橱窗里的陈列品了。这已是各国社会公认的事实,所以报纸和刊物所登载的新闻可信程度在读者心目中越来越低,民意测验已多次反映了这个尚看不到有好转希望的现象。当然,并不是报刊上所有的新闻都是“不公正”和“不客观”的,这也就是西方“民主”国家许多报刊仍能标榜“独立、客观、民主”的原因。在这个幌子下,只要手法巧妙灵  相似文献   

9.
“客观”就是不加评价的写作,它被新闻记者看作是很有价值的作法,曾受到新闻院校、新闻工作者和新闻提供者的提倡。这种排斥偏见和评价的打算本身就是一种偏见。“客观”曾被许多新闻院系学生误认为是主观的、抽象的和评述性的写作的对立物。“客观”应该被认为是记者和其他人员在工作场所根据惯例和禁忌所采用的另一种写作方式。记者不应该忘记采用客观方式的决定其本身就是一种主观的决定。  相似文献   

10.
所谓“他者意识”,就是视“他人”为一种异己的、陌生的、危险的存在者。浏览报纸,发现有些媒体存在着强烈的“他者意识”。与社会学和哲学上的“他者意识”稍有不同的是,“他者意识”在本文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媒体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以“他者”的眼光,在社会新闻方面主要是以猎奇、窥视的眼光,来观察社会,忽视自己是社会组成的一分子这样一种心态;二是指媒体在报道某些弱势群体时,把他们视作为“他者”、外来物,不纳入所在社群的这样一种潜意识。媒体作为社会理性、客观、公正的一面镜子,作为整  相似文献   

11.
当“新闻导演”,去导演“新闻”,此乃新闻工作之大忌。无论记者,还是通讯员。都不该动“导演”的念头,这是必须信守的一条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是由新闻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根本属性。它要求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和客观实际相符合,不能有任何弄虚作假。新闻一旦不真实,就失去了应有的特点和优势,也就随之失去存在的价值。导演,在新闻领域是没有市场的。在戏剧、电影艺术门类中,导演可以对剧本进行艺术构思,拟定  相似文献   

12.
王琦 《新闻传播》2006,(4):54-54,56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准确及时,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既然新闻是客观的真实,那么新闻播音是否也应是客观地播报而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呢?新闻播音到底是不是纯客观的,又能不能是纯客观的?带着这一问题,在实践中加以分析研究,笔者明确了这方面的一些认识:新闻播音应该有“情”,而且必须有“情”。没有“情”就无法表现出爱憎、表现是非,新闻播音也就失去了宣传的意义。(注:本文所说的“新闻”特指消息体裁,“新闻播音”特指新闻播报。)  相似文献   

13.
本文第七章就国际新闻如何体现它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进行了一些探讨。文章通过若干事例说明,国际新闻报道片面性的恶果,用简单的政治观点或政治口号来代替新闻报道,必然违背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的原则;新闻报道也要受历史的检验,对历史负责;只有用事实讲话才是最有力量和经得起检验的。文章还指出,要体现新闻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必须防止报道简单化和片面性,同时不要搞对国内中心工作的勉强的“配合”。同我国政策有关的事物在国外的反映,报道要实事求是,不要以“我”为主,取其所需,使新闻报道失真或流于片面。文章还分析了客观报道决不是客观主义,国际新闻报道的选题、角度、详略等均反映我们的立场和倾向。  相似文献   

14.
如果取一种望文生义的拆读法,“新闻评论”这四个字本身便包含了“客观”与“主观”的结合.在新闻学中,新闻所赖以存在的事实(fact)意味着对事实的陈述必须遵循“客观报道”的原则;同时,评论所赖以生存的思维活动则意味着理性的、抽象的、因而也是主观的活动.虽两者缺一就无法构成新闻评论节目,但两者的形态比例及其构成方式却并无定数,所以节目的效果也因之各各不同。本文意欲从“客观”与“主观”这两个视角去观照现有的新闻评论节目,探讨因其存在的主、客观两重性而呈现出的不同特性,通过比较和辨析找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  相似文献   

15.
论新闻事实的确立与意见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媒介无疑应当“以新闻为本位”,但是,新闻事实又与传者意见具有多样复杂的联系。西方“客观报道”的理论,最先明确、系统地阐明了西方新闻界对于新闻事实与意见关系的理解。“客观报道论”就其强调新闻的主要任务是传布事实而不是表示意见,应当不带任何偏见地、真实地“记录事实”而言。  相似文献   

16.
反映社会普遍关注 的主题,并引起一定的社 会反响是许多新闻工作 者孜孜以求的。观察近几 年我国和省内一些新闻 精品发现,一个“借”字经 常能出奇制胜。 一、重大主题“借”事 件 新闻是“事”学,善于 把反映重大主题的非事 件性新闻“化”成事件性 新闻往往能产生新闻精 品。依艾丰的话,“吃老百 姓的饭,想总理的事”、 “生活中找点子,理论上 找答案”。 为什么这么说呢? 新闻重在发现,但是 必须看到:新闻发现不同 于科学发现,它对客观事 物的规律性的揭示应当而且必须是通过对新鲜事物的客观报道来体现的。新闻界最忌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新闻摄影美学,是一门介于美学与新闻摄影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新闻摄影与美学结亲联姻的产物。新闻摄影美学的学科研究,应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有用”原则。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它有自己特殊的研究对象:一是研究新闻摄影作品在表现社会生活时所形成的各种形态的美,这是客观上的;二是研究作者如何运用美学规律和原则去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新闻失实只能防止或避免而不能“杜绝”。还是改为“防止新闻失实,杜绝造假现象”的提法为好。从最近几年来,所举行这方面的学术讨论会或在新闻刊物进行讨论,多数的提法是:如何防止新闻报道失实或如何避免新闻报道失实,这是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这样做的效果是好的。但是,也有的单位提出“杜绝”是不客观的,是不符合实际的。如贾培信、童兵、孙旭培、卢惠民整理的在合吧举行《新闻真实性学术讨论会观点综述》中讲到:“杜绝新闻失实、造假现象,新闻单位负有最大的责仟。失实必须更正。”这种提法把新闻失实和新闻造假不加区别混同起来是不客观的。笔者则认为:“防止新闻失实”,“杜绝造假现象”是比较科学的,再加抄袭行为也应杜绝。为什么能够出现杜绝新闻失实的说法呢?笔者则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永远不能纯客观地反映事实。因为客观报道也总是含有采编者的主观性。然而,资产阶级新闻界为了欺骗受众,提出“客观报道,坚持对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作纯事实报道”的理论,并煞有介事说什么“应该在新闻报道和意见表达之间划一条清楚的界限,新闻报道应该完全摆脱意见或偏见”,仿佛他们的报道完全没有主观性,是纯客观的。他们这种虚伪的理论在我国却有一定的影响,我国有些新闻学者对此盲目推崇,甚至企图用它来“完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这是十分有害的,因此,有必要予以分析和澄清。下面我们从新闻的选材、构思和写作3个环节,来看看客观报道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20.
“贴”新闻是一种人为的“风向”性新闻。它与一般形势报道的最大区别是:客观实际被变形、扭曲、膨胀、着色甚而颠倒后,贴上“时新”的标签——最新报道话题,挤进宣传报道行列。时下,商界的“贴签”风,扰乱了市场,混淆了真假,倒了名家牌子,助长了假冒伪劣商品的泛滥。“贴”上去的新闻,类似商品换标签,也是一种追逐时髦的仿造“商品”。这种新闻所报道的事实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出入,所报道的经验“笔造”的成份很大。“贴”新闻不似贴商标那样简单,依据它的表现形式和技法,有人把它分为软硬两种。软贴,是说紧跟形势的报道,在所报道的当地还能找到一些影子,找到部分事实。例如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