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公民社会逐渐形成、公民意识逐渐觉醒的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公民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建构能力,使学生能够建构自己的公民身份,进而能够建构公民社会,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成为公民的教育”是一种直面我国现实的、具有创生取向的学校公民教育新理念.“成为公民的教育”落脚于学校日常教育实践,创建班级公民武生活,让学生在班级中正如“公民”一样生活.“成为公民的教育”是在创建班级民主法治的公民式生活中完成的,即:通过班级自治与民主,实现学生的主动、健康发展;通过班级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培育学生的法治精神;通过参与班级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公共服务意识;通过班级公民式生活体验,使学生自主养成公民能力.  相似文献   

2.
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是指一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角色归属。公民意识是公民作为国家和公民社会成员的一种主体意识,包括公民身份认同意识、法治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培养中小学生的公民意识,需要学校教育营造校园公民生活氛围,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避免"教育过度"现象。家庭教育和媒体舆论也要发挥正面作用,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事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3.
公民是一个集权利、义务与责任于一体的主体性存在,其内涵的根本指向是公民权利。公民教育是公民身份认同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公民意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市场主体具备公民意识,即"理性意识""平等意识""敬业意识""权利意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寻找经济生活中的公民教育资源,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公民意识,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杨晔 《现代企业教育》2013,(24):326-327
我国高校开展公民意识教育,是建设民主法治社会和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的需要。公民意识教育应当是以公民的本质特征,即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而建立起来的教育目标体系。目前我国对高校学生进行的公民意识教育领域比较狭窄,偏向于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教育渠道也比较单一。要在高校架构多渠道的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并加强高校民主管理。  相似文献   

5.
加强高职学生公民素质教育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新发展.高职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公民中的一个群体,体现出的公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法治社会、和谐国家的构建.本文提出了对高职学生进行公民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探讨通过三个课堂锻炼为途径来提高高职学生公民素质.  相似文献   

6.
公民意识不仅是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也是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其结构由“公民思想体系”与“公民心理”两个层次构成,内容包括权利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宪政意识、责任意识、纳税人意识等。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理论的思想基础和人文基础。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我国高等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当前应建立以公民意识培养为立足点的大学德育体系,创建公民意识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7.
建设法治中国的社会基础是培育公民的法治意识,因为公民是法治国家的建设者、参与者和体现者。大学生公民的法治教育是高校理应承担的教育职责和社会责任。大学生的敬法意识、懂法能力和守法行为不仅需要大学教育,还需要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和活动中的自觉养成和积极践行。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17,(60):178-180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代,增强公民意识是构建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承担为社会输送技能型劳动者的基地和摇篮的重任,加强中职生公民意识教育对于完成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分析和认知公民意识出发,通过对1000名中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公民意识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环保意识、道德意识等方面,了解当下中职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就增强中职学生公民意识,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参与公共生活是培育公民意识的基本途径,"思政课"教学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主渠道。为了验证公民参与、"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效应,基于浙江省8所高校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用回归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参与政治公共事务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具有双重影响,且影响力度最强;参与校园自治、参与社区服务对公民意识培育具有正面效应,但其培育效应不全面。"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具有正向影响,但无法显著影响法治意识和自由意识,且影响力度弱于政治参与。大学公民教育须据此有效应对,以促进大学生养成现代理想公民品质。  相似文献   

10.
赵宝锋 《家教世界》2013,(7X):21-22
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公民意识教育主要是指通过教师自身、学校及教师培训机构等方面培养其主体意识、国家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等。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公民意识对满足教师自身发展需要、促进中小学生成长乃至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实验班建设,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加快高等院校发展、增强大学生"软实力"的需要。实验班建设主要涉及思想观念、公民意识教育、学校各部门和教职工职责、班级组织建设、规章制度等方面。应处理好"虚——实""点——面"和"内——外"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推进实验班建设,这样才能扎实提升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2.
公民社会的建立不仅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同时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人的公民意识、公民精神的生成。公民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了公民的主体与权利意识、法律与责任意识、公共与私人道德意识等方面。在公民意识的培养以及公民教育的实施中,学校德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德育应该融合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把培养学生个体良好的公民意识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3.
论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里的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社会意识,是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社会地位、社会权利和社会责任的一种自觉认识。没有具有现代意识的高素质的公民,中国的现代化就很难实现。大学生做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祖国的栋梁之材,他们将站在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最前列,所以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决定了祖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公民意识调查——以广州石牌五所高校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学生主体意识,国家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法治意识,社会公德意识进行实证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公民身份的认同度较高,但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认知较为模糊。加强公民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不仅要注重课程教育,而且要建立社会参与机制,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15.
以公民个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为核心的公民理念是现代法治社会的精神支柱。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超越传统的“人民”的理性界限而倡导公民理念。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落实公民理念要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公民社会、弘扬公民文化这三个重要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高校德育中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关系着整个国民素质,现阶段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需要,是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养成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大学生公民意识主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时应该考虑和研究成立专门的公民教育领导机构。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公民意识相对薄弱,需要学校进行引导和培育.主要对策有:建立专门的公民教育研究机构,设立公民教育课程体系,借助大众传媒营造培育氛围,引导学生认识公共领域并参与公民生活.  相似文献   

18.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要求。开展公民意识教育,必须首先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科学内涵。构建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的根本途经,在于培育公民社会、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把公民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9.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十分成熟的现代化公民社会.这些国家十分注重培养公民意识,具体做法主要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公民教育与宗教活动相结合;公民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西方国家培养公民意识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然而,我国对于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四方面的启示:我国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涵摄;培育公民意识的核心理念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育公民意识的基本保证是“人民当家作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宋戈 《中国德育》2010,(8):37-39
和谐社会是以法治为前提的社会。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及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的因素,实施公民法治理念教育刻不容缓。实施公民法治理念教育的现实途径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在公民法治理念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社会整体合力,营造良好的公民法治理念教育环境;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将公民意识和法治理念融入公民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