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终于” ,这个副词 ,“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有人认为 ,“终于”一般只表示好的结局的出现 ,因为“等待”就是“期待” ,人们所期待的 ,只能是一种好的情况 ,好的结局 ,而不可能是一种坏的情况 ,坏的结局。我们认为 ,“终于”并非只有隐含“期待”意义这一种用法 ,它还可以表示事物变化的负面结局或逻辑事理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孔雀东南飞》以“化鸟”的方式结局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本是悲剧结局,却最终通过“化鸟”得以团圆;作为一首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其中也蕴涵了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文章试图从大团圆角度、悲剧角度、民间角度,这三方面探讨《孔雀东南飞》的结局。  相似文献   

3.
曾经有小朋友问我:“管阿姨,为什么你写的有些故事都没有结局呢?”乍一听到小朋友这么问,还真让我吓了一跳。什么?没有结局?那不是太糟了吗?不过,当我再进一步地问问,比方说我想知道那个小朋友所指的“没有结局的故事”到底是哪几篇故事(这样讨论起来就会比较具体),后来我总算搞懂了:原来,这个小朋友总认为童话故事的最后,一定要有类似“从此,他就变成一个诚实的好孩子”,或者“从此,王子和公主就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等句子,才算是“有结局”。其实,不一定非要有“从此,就如何如何”的句型才算是有结局。请注意,当你写一篇童话故事,只要…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中国古典戏剧中的精品。可与莎士比亚大师的四大悲剧相媲美。剖析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创作者和观众不同的审美心理特征,我们会发现,二者在悲剧结局的创作上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前者的悲剧结局大多“带一条大团圆的尾巴”:后者则呈现出“毁灭式”的纯悲剧结局。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在经过种种艰难困苦以后 ,却达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幸福结局”。因为在他的田园耕读生活中 ,“绝望”变成了“升华”“痛苦”已化为“美丽 ,。而对陶渊明人生“幸福结局”的定位 ,其意义更在于可以较为充分与明确地揭示出他所最终选择的一种人生道路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双重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6.
熊惠芳 《甘肃教育》2011,(12):64-64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首美好的抒情诗,一幅秀丽的风景画。”一段似已开始却未开始的爱情,一个应有结局却未有结局的故事.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歌颂人性的至美”,是“表现人性美的力作”。是现代评论界给予这部书最响亮最广泛也最持久的赞誉。但“边城”果真就是人间天堂吗?“边城’’中的人性果真就十全十美吗?  相似文献   

7.
“大团圆”的喜剧结局是中国古典悲剧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元杂剧悲剧也不例外。本文分析了元杂剧悲剧“大团圆”结局的原因有四个:古代阴阳气论的影响,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影响,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和元代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悲剧从诞生到发展,从结局上来说:一直延续了“大团圆”的结局模式。造成这种“大团圆”结局的最终原因就在于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中和”之美和道家美学所提倡的“无事”之义,以及庸俗市民意识对戏剧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西方悲剧的人文阐释 1.悲剧观。西方悲剧理论一般是反对喜剧结局(团圆)的。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说:“完美的布局应有单一的结局,而不是如有些人主张:应有双重的结局。其中的转变不应有逆境转入顺境,而应相反,由顺境转入逆境。”不是所谓的“双重的结局”,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团圆结局。亚里斯多德认为:既然悲剧的目的在于引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那么只有悲剧的英雄从顺境转入逆境的情况,才能引起这两种感情,因而是重要的情节。而双重的结局中  相似文献   

10.
小小说“陷阱式”叙事策略是先给读者造成某种错觉结局,然后陡转笔锋,在结尾推出一个与错觉结局完全相反的结局,让读者象掉进陷阱当中的一种方法。这种叙事策略的审美效应,是出其不意地给读者阅读心理予意外性“打击”,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使作品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形成大面积的艺术空白,收到言尽而意未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忘带钱包     
编者推荐:卒章“拿起手机就按‘110’”,是“曲径通幽”之笔——没有结局的结局——给出了未知的内容,还给出了探索的空间!此文材料可变格用于“打假”话题作文,其变格的措施是:整理并补充店主所疑之事,或由点到面安排,或由实到虚安排;细节可从“用假币付账”开始。标题变为“一张假币……”。  相似文献   

12.
一堂数学课由“开局、中局、结局”组成.一般比较重视“开局”,精心设计新课引入、新知识讲解等,而对“结局”比较忽视,使一堂课显得虎头蛇尾.有些教师开始讲得很好,最后却草草收场,有头无尾,于是就使得整个一节课都黯然换色了.好的结束语是一节好的数学课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如吃炒花生,最后一颗花生仍然很香,就会使你念念不忘.因此,数学课的结尾也必须认真设计.  相似文献   

13.
一、喜剧与悲剧《促织》的结局是喜剧性的。成名因为献上了一只天下“无出其右”的促织,因而受到抚军和县令的赏赐。所谓“天将以酬长厚者”,好人终得好报,皆大欢喜。但这个喜剧结局丝毫不能掩盖故事深刻的悲剧性,成名一家悲惨的遭遇依然令人扼腕。当初,成名为了促织,先是“薄产累尽”,而后又因无法交差,屡遭杖责,“惟思自尽”。虽然在“驼背巫”的指点下,捕到一只“状极俊健”的促织,孰料乐极生悲,9岁的儿子由于好奇,一不小心弄死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戏曲多以“大团圆”为结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大团圆”结局的形式、原因以及前人的评价.主要论述了传统戏曲作品因追求“大团圆”的结局而造成的对人物个体意识的忽视,从而反映出整个汉民族个体意识的缺失。最后指出,人物个体意识的缺失并不影响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5.
所谓截取式倒叙,就是人们在运用倒叙的手法时,为了某种表达的需要,往往不先写事件的结局而截取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重要情节先写,然后再依“自然时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星火财神”,开头并没有先写杨建秋领取国家星火奖这个结局,而选取了“新媳妇进山”这一具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常说的“反高潮”,就是其叙事活动中的“突转”手法,它通过非常规、非逻辑的方式,在看似应当出现高潮的地方不出现这种高潮,在看似应当出现某一种结局的地方不出现这种结局,从而达到表现生活本质与深入挖掘人物心理的目的。张爱玲小说中的“突转”表现为渐进与强化、可控与不可控的两种形态,并依据不可知力量、人物的性格、人的道德力量来引发“突转”。“突转”区别于突兀。  相似文献   

17.
论小小说的"陷阱式"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小说“陷阱式”叙事策略是先给读者造成某种错觉结局,然后陡转笔锋,在结尾推出一个与错觉结局完全相反的结局,让读者象掉进陷阱当中的一种方法。这种叙事策略的审美效应,是出其不意地给读者阅读心理予意外性“打击”,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使作品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形成大面积的艺术空白,收到言尽而意未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滦开合并”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滦开合并”新探汪志国深州煤矿是近代大实业家周学熙于1907年4月创办的,其创办宗旨之一是“以滦收爿‘”,但终因竞争不过英商经营的开平煤矿,于1912年6月被迫与开平煤矿签订“联合经营协定”,导致了“滦刀‘合并”的结局。这一结局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我...  相似文献   

19.
宝音问我:“后来呢?”我说:“后来我坐在这里给你讲故事。”我说的是一段喑恋的往事。只是到如今,暗恋明恋都成了灰,说来只是谈淡。她追问结局,结局也淡淡,并没有什么可说的。我的故事一向都没什么可说的。  相似文献   

20.
这篇《卖火柴的小女孩后来的故事》,作者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设计了“四种”截然不同的结局,都耐人寻味,意味深长,让人读了从中得到某种启迪! 结局一,让人联想到当今的学校教育,孩子们作业多、为应试教育作业、把学习作业当成苦差事;也让人想到市场经济冲击下,孩子们心中“金钱”的地位……结局二,让人感受到事态炎凉,而孩子的爱心是真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