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定义外延的再一次扩张,正是在"悬疑新闻"大量出现在媒体后,首先引起业界再一次对新闻定义的重新认知.没有发生或尚未证实的事实,众说纷纭而尚未定论的事实,可被媒体当作"独家新闻"、"重要新闻"向受众海量传播.而受众对"悬疑新闻"的信息冲击,不仅没有排斥,而且还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作为新闻传播的业者,还能说"悬疑新闻"不是新闻吗,还能对此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2.
业界有个说法,好的由头是消息成功的一半.也因此,记者编辑们在由头上很是下工夫. “百度”了一下,新闻由头,又称新闻根据,指客观事实作为新闻传播的依据或契机,是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根据,事实之所以成为新闻的引子. 由头又称引子.爆仗的引子,在我们老家叫信子.引子、信子,有时又称引信.请注意,这里有个“信”字. 由头之“由”,是个很有趣的字.  相似文献   

3.
“新闻眼”通常是指新闻工作者在纷繁复杂、浩如烟海的事件中,及时观察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的能力。有人说它是新闻工作者判别新闻的“特异功能”。是否具有敏锐的感知力,是判断一个新闻工作者是否优秀的关键所在,也是新闻工作者能不能给受众提供有价值、有阅读性、受欢迎的新闻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当前我国新闻战线所倡导推行的一项重大举措,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正全面影响着新闻的报道形式以及受众的新闻概念。新闻领域中的财经报道也要切实结合"走转改"的报道理念,记者要深入基层,关注和解决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要注重新闻报道的方式,使之更贴近受众。更要注意社会现实的还原,在新闻报道中,秉持严谨、审慎的新闻作风。  相似文献   

5.
受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新闻背后未曾引起人们重视的,或由热点、焦点而衍生出题材之外的称之为“冰点”新闻。相对于“热点”新闻而言,“冰点”新闻的采写报道要求记者具有更敏锐的嗅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无新闻眼可抓的事件,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公众未来所关注的热点的“冰山一角”。可见,只要找准新闻的信息点,一次偶然的不经意的撞见或许会成为一则深度新闻的背景材料。  相似文献   

6.
蒋嵩 《新闻世界》2009,(2):35-36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们经常要与人进行交流。产生质疑并寻找问题的答案成为我们的思维习惯,而“提问”就成为我们经常使用的交流手段。通过提问,我们可以了解事实的真相,可以洞察新闻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具体脉络和决策者们的战略构想。提问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记者自己的好奇,更重要的是代表受众去获知,让他们从我们的提问中去感受去判断。  相似文献   

7.
民生新闻成为我国传媒界大力推进的传播新潮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学术界广泛关注的理论热点。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自2004年到2007年10月,各种刊物发表关于民生新闻的研讨文章已近400篇。“民生新闻”不仅仅概括了媒介对报道内容的选择标准,还体现了报道者的立场、态度和出发点。更蕴含了媒介对自身社会功能的认识。从民生新闻的性质和内容看,它“反映民众生活,具有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主价值取向等内涵。”如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民众呼声的反映,促进了市民对自身权益、公众利益的关注,构建了大众与政府之间沟通信息的平台,协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样式,与其他新闻一样,也是记者将收录到的事实通过新闻媒介传达给新闻受众的新闻作品,只是人们的关注点主要是放在“民生”二字上。但是,由于一味追求收视率、自身定位不准确、职业道德缺乏等原因,民生新闻的“民生”在现实生活中被曲解和误读了。  相似文献   

8.
刘保全 《新闻实践》2007,(11):51-52
第四,运用组合事实来"说话"。新闻报道的组合事实"说话"之法,与电影中"蒙太奇"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采访,带回大量素材,经过提炼,上升为一个概念、一种思想、或一条经验,然后以这个概念、思想作指导,从素材中选择出受众感兴趣的、能反映报道对象本质特点并符合报道主题思想的材料加以有机组合,写成新闻报道。这样,受众在接受新闻报道的同时,也就自然地接受了报道思想。以第10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作品《"天体大十字"预言宣告破产》一稿为例。据介绍,新华社国际部在1999年的8月初就给有关分社去电,要求他们对8月18日到期的"天体大十字"预言进行  相似文献   

9.
高旭 《记者摇篮》2010,(9):31-31,27
新闻舆论监督性电视节目是展示新闻事实并且根据新闻事实进行适当评论的节目。它是新闻的一种,要求所反映的事实必须是真实的、新鲜的;它是电视媒体面向社会大众发布的信息,要求这类节目必须始终与受众同呼吸。  相似文献   

10.
马晓雪 《新闻传播》2010,(5):144-144
随着新闻传播模式的不断推进,新闻策划越来越成为关键的新闻元素。如何把握新闻报道策划的原则,如何进行合理并具有新意的新闻策划都成为新的新闻命题。新闻是关于新鲜事实的信息,同时.新闻也是被受众关注的事实,传者是为受众服务的。经过传播,被受众接收并关注的事实才是新闻,新闻报道是传递新鲜事实的手段和过程,新闻策划则是有计划地整合和预测一个新闻事实。新闻报道作为一种传播手段和过程,可以进行一定的取舍和强化,即进行新闻报道策划,但一定要有原则,要尽量还原其真实,使新闻事实接近于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1.
范以锦  刘杰 《新闻实践》2009,(10):16-18
在面对利益主体自己炒作的新闻时,不论这个利益主体是政府还是企业、或是弱势群体里的一员,媒体都应保持客观清醒的立场,还原当时场景即分析具体事实,然后根据公众性原则--即是否体现社会公共性,判断利益主体策动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同时更应该将这样的有争议性的事件放入大的历史背景里去考量,去启发引导受众,完成传媒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新闻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及时地予以报道,这是新闻报道所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要求。但是不是所有题材的新闻报道都需要在第一时间就告知给受众呢?这样做是不是都可以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呢?换句话说,是不是抢先报道就一定比压后报道的效果好呢?在新闻采编中,如何把握抢先与压后?这里,我们首先有必要搞清有关新闻价值的几个问题。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所固有的某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新闻价值观应当是记者判断事实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事实能够成为新闻,要看它是否具有以下因素:重要性是指新闻事实具有震动人心,能在某种程度和…  相似文献   

13.
新闻价值是贯穿于新闻写作以及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规律,是记者、编辑、受众判断构成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所具有的价值要素的总称。依据《新闻学小辞典》中的定义,新闻价值是一件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新闻工作者通常把它作为选择事实进行报道的标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朱飞 《新闻世界》2009,(11):52-53
隐性采访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不公开自己的身份或未被采访对象感知的前提下,运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秘密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活动,是一种辅助性的特殊采访方式。对于电视记者来说,隐性采访更有其特殊意义,特别是揭露性、批评性的报道,可有效获取这类新闻事实,尤其是隐性采访中采集到的现场声和图像更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收视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电视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增强了媒体公信力。  相似文献   

15.
温浩阳 《记者摇篮》2009,(11):70-70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报道要严格做到“用事实说话”,但同时新闻报道也是有“感情”的,二者并不矛盾,合理的情感因素能让新闻报道更具感染力,在广大受众中产生更大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6.
新闻受众逆反心理,是指新闻受众跟新闻本意相反的心理活动。新闻受众出现这种心理活动时,表现出与新闻对立的思想感情,也就是反感,出现对新闻明显不信任的态度,产生抵触情绪。新闻受众逆反心理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归纳出几种主要的,不妨分析如下:一、批驳心理。新闻受众接受新闻以后,认为新闻事实失实或是不准确,也可能认为新闻观点错误或是不准确,很快就产生与新闻对立的心理活动,出现不能接受的心态。新闻受众为了证明自己判断的正确,总是想办法找出批驳事实错误的材料,往往用其他事实对新闻进行反证,从而否定新闻事实,同时,用推理或自…  相似文献   

17.
对于每个电视记者来说,在日常生活与工作实践中,及时、敏锐地感知、发现直到准确地判断、报道新闻,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记者称职与否的必要条件。为此,就要求电视记者具有发现与判别新闻的“新闻嗅觉”,即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简单地说,新闻敏感是指迅速发现和判断新闻的感知能力,也可以说是指记者迅速识别和判断新闻事实中的新闻价值的能力。老道的记者一般既有一双“新闻眼”,又有一对“新闻耳”,还有一只“新闻鼻”,  相似文献   

18.
“对论体”是报纸针对新近发生的比较有争议的新闻事实,表达正反对立观点或多层面阐释问题,表达多元观点的一种评论形式,它是电视辩论形式在报纸上的延伸。作为一种新的评论形式,它有利于增强受众认识的思辨性、提高其认识的独立性、提升其认识的深刻性。“对论体”新闻评论需要通过报网互动来弥补其与受众互动性不足的缺点,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一、"三贴近"是求真求实提高新闻媒介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对新闻媒体来说,新闻的真实性也是新闻媒体的生命.新闻媒介存在的最大价值和最大的社会意义就在于真实客观地对"新近或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的真实性是取信于民的必备条件,是新闻媒介存在之本.  相似文献   

20.
周文 《今传媒》2014,(8):26-28
"报网互动"语境下,传统大众传播媒体与网络等新媒体可以尽量弥补各自的缺陷与不足,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和优势,达到互利双赢甚至多赢。在"报网互动"语境下的新闻生产过程之中,受众不但是信息的消费者,还是信息的生产者。他们既参与新闻初级生产,也参与新闻的再生产之中。在初级新闻生产过程中,受众参提供的某些信息资源可以供专业新闻工作者直接加以利用。在新闻再生产中,受众转发、收藏新闻,与媒体进行互动,甚至对新闻进行改写。受众参与新闻生产具有非专业性、聚合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