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荆轲是历史上有名的悲剧人物。荆轲踏上刺秦的不归路,可以概括为"三逼":其一、田光的"交心"把荆轲逼上只有两种选择的绝路;其二、太子的"屈尊"把荆轲逼上"开弓没有回头箭"的独木桥;其三、太子的"慷慨"把荆轲逼上"箭在弦,不得不发"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2.
荆轲在等谁     
吴建勋 《焦作大学学报》2010,24(4):64-64,70
文章针对《荆轲刺秦王》一文中的疑问,对"荆轲在等谁"的悬念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认为荆轲等的人很可能是狗屠。  相似文献   

3.
荆轲因为行刺秦王而流芳千古,陶潜说:“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贾岛说:“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但荆轲也遭到不少人的非议,如唐代王昌龄曾说:“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北宋司马光认为荆轲“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4.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一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轲日:‘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人教版教师用书对此句翻译为:“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  相似文献   

5.
"荆轲刺秦"可谓中国的一部英雄挽歌,在各个朝代的文学作品中均有反映,尤其对《全唐诗》中有关荆轲的诗作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时世的兴衰对荆轲主题诗的影响颇大。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同题而作说明该文题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见仁见智说荆轲———《荆轲刺秦王》课堂教学节录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一中张德文《荆轲刺秦王》一课已进入尾声———评价性阅读阶段。老师:现在来评说荆轲这个历史人物。首先,同学们可以结合教材,从思想、性格、才能、精神等四个方面给荆轲做一个概括性评价。请大家踊跃...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在《咏荆轲》一诗中说“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把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他的剑术不精。诚然,荆轲的剑术并不超群绝伦,在前往燕国途中与盖聂论剑,被盖聂“目之而去”。而剌秦失败后,鲁勾践也叹息说他不懂剑术:“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  相似文献   

8.
在教学《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着笔者:“荆轲”能算一个英雄吗?他似乎只是一个“失败的刺客”而已。《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五个刺客的事迹。除了荆轲之外,另外四个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以说都是胜利者。  相似文献   

9.
荆轲刺秦王是一个悲壮动人、传诵千古的历史故事。荆轲行刺失败,燕国便随之灭亡了。对于荆轲这个历史人物,后人看法各有不同,宋朱熹曾说:“荆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又有人反对说:“荆轲并不是匹夫之勇,实乃是位足智多谋,机智勇敢的英雄豪杰。”  相似文献   

10.
荆轲受命于太子丹刺秦王,未遂而死。后人众说纷纭,朱熹曾说:“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其实不然,我认为荆轲虽事败,但也不失为英雄,而且是个智勇双全的英雄。何谓英雄?有胆识有谋略的人就是英雄。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中,荆轲名列榜首。他受命于燕太子丹刺杀秦王,未遂而死。后人评论,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荆轲智勇双全,值得赞赏。”认为荆轲是个足智多谋的英雄。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他是个勇有余而智不足的侠客。  相似文献   

12.
胡兴国 《学语文》2011,(5):39-40
荆轲刺秦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对荆轲的评价,却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3.
教《荆轲刺秦王》一文,在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时,大多数同学认为荆轲是一个机智勇敢、深沉刚毅、勇于牺牲的英雄人物。但在盛赞荆轲的义勇刚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之余,也常会感叹:“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陶潜语)似乎荆轲刺秦王失败,是因荆轲剑术“疏”所致。果真如此吗?笔者以为不然。  相似文献   

14.
对历史上有名的“荆轲刺秦王”,两千多年以来一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有的说,荆轲是顶天立地的英雄,“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虽事败身死,却死得其所,死得英勇壮烈。有的说,荆轲企图凭一寸之  相似文献   

15.
《史记·刺客列传》中关于荆轲"用剑"、"论剑"的记载反映出荆轲是一名士人,而且其擅长的能力是智谋与言辞,其身份应该是一名谋士。荆轲的这些能力符合战国时期使者的特点,故太子丹派遣荆轲出使秦国,是为了让荆轲骗取秦王信任,为刺杀创造机会。由于荆轲并不具有足够的刺杀实力,所以我们认为真正负责刺杀秦王的人很可能不是荆轲。  相似文献   

16.
读《荆轲刺秦王》,当我们激荡于易水送别的悲歌,震撼于秦宫大殿上的惊心动魄后,荆轲的形象走进了读者心中。有人说,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震撼了中国人儿千年。  相似文献   

17.
秦武阳是荆轲刺秦王的助手,《荆轲刺秦王》中对他身世的介绍只有寥寥19个字:“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对他在秦廷上的表现也只用了四个字:“色变振恐。”可以说作者刻画秦武阳时,语约意丰,惜墨如金。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切莫小觑这个人物,他在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战国时期刺杀秦王的一位有名的人物是谁?生:(众)荆轲。师:是谁派他去的?生:(众)太子丹。师:对,是太子丹。据说燕国太子丹百般讨好荆轲,为的是要荆轲去刺杀秦王。在临行前的宴会上,太子丹特意叫来一个能琴善乐的美女为荆轲弹琴助兴。荆轲听着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双纤细、白嫩、灵巧的手,连连称赞:“好手,好手!”并一再表示:“但爱其手。”听着荆轲的称赞,太子丹立即命人将美人之手斩断,放在盘子里,送给荆轲。(众生惊讶)这则故事,一方面说明了太子丹的残酷野蛮,另一方面也暴露出…  相似文献   

19.
高语第六册《荆轲刺秦王》中有句:“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对“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课本注释为:“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人。”这样注释我认为是不妥的。   一、从语境看,荆轲的话应是责骂太子的。古代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武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辱”,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叱太子”,正是他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的性格特征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选文《荆轲刺秦王》记叙了荆轲刺杀秦王的全过程,塑造了荆轲知恩图报、不畏强暴、扶弱救国、沉着勇敢、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千百年来,荆轲的义勇精神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不过笔者认为,荆轲在选文中的语言艺术同样值得称道,尤其是荆轲能根据不同语境的需要使用不同的语言,用语的差异性体现得十分明显:一是体现在同样的事情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