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情以深入个人情感世界为基点,把握学生情感现实需要为依据,促进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共情为媒介,着眼于师生共情性关系的构建,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精神素养,实现小学品德课教育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
"共情"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教师以换位思考的方式体察学生的情感需要,选取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传达教育思想,激发师生的情感共鸣。简要分析了培养学生"共情"能力的重要性,围绕运用多媒体设备、引入问题教学法、创设自由表达空间等角度探讨"共情"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4.
一、接触“共情”一天下午,班里有个女生向我报告,某男生尢缘尢故踢了她一脚,而且很重。我只是沉默了片刻,女生见我没反应,只身离开了办公室。  相似文献   

5.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但是我们发现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并不是相当的乐观。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具体的阐述。首先,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其次,探讨了小学思想品德对“共情”运用不足的原因。最后分析了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对“共情”运用不足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心理咨询中的共情是指站在对方的角度、处在对方的立场上,感受对方的感受。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能让对方感到被理解、被看到,感到自己不是孤单一人。在一件小事中,我运用了共情的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天,上午第四节是我的课,上课时间快到了,我手头的一项工作还没处理完,于是就在办公室继续  相似文献   

7.
共情是指个体在认识到自身产生的感受来源于他人的前提下,通过观察、想象或推断他人的情感而产生的与之同形的情感体验状态。共情的产生与多个脑区的参与有关,根据其作用的不同,可将它们分为核心情感系统、镜像神经系统以及心理理论系统。其中,核心情感系统通过与其他两个系统间的相互协作,形成了具身模仿共情及心理理论共情两种模式的神经网络。这两种神经网络通过横向和纵向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一食整体的共情神经网络系统。在未来的研究中,可能需要对共情神经网络的作用机制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深入探讨其调控机制问题,并努力将理论研究的结果应用于临床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8.
<正>阅读四位老师撰写的心理咨询案例,小雪、小晴、小聪、小静(均是化名)四个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咨询师仿佛走进了她们的心灵世界,与她们共同经历着生活的烦恼、无奈、痛苦、悲伤,也共同经历着幸福、快乐、欣慰与希望。四位咨询师遵循各种心理咨询流派的理论,运用各种咨询方法对来访者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以自身健康的生命状态点燃了来访者对生活的希望,激活了来访者生命的活力。四位老师在咨询的过程中可圈  相似文献   

9.
论教师共情     
教师共情作为教师专业能力的构成性要素,其发生与人类遗传、主体意识、环境影响等因素紧密相连。而探究教师共情的本质,其根本上具有着道德属性。若要推进教师共情的培育,相关教育实践无疑有诸多不可为之处,包括无视教师的过度共情、忽视教师共情的重心等;教育也有诸多可为之处,包括积极推进教师共情内容的构建、教师共情实践的引导等。  相似文献   

10.
阅读共情力作为人文关怀的重要方式,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古诗词教学可以采用“激、体、悟、透”四步教学法和“熏、浸、刺、提”四字文学主张相结合的策略:创境激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之情;读演体情,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层理解;善想悟情,引导学生创新学习方法;品象透情,推动学生深入领会古诗词的意境,助力阅读共情力的培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教师作为一种“助人”的职业,应该具备更高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是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的结合,教师具备较高共情能力对于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效果和学生品格的培养,都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共情能力的高低会受教师内在因素影响,如教师个性特点、对共情能力教育价值的认识程度等,而共情能力的发挥也会受一些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在实践中从观念和行动上去主动培养共情能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运用人际反应性指标量表调查江苏、江西四所高职院校学生共情心理发展状况,发现高职学生认知共情发展较好,而情绪共情发展较差.高职学生性别、学习专业以及家庭教养方式会影响其情绪共情的发展水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发展学生共情心理,改善高职学生人际关系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学除了要关注学生的“两基”外,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课堂中,教师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能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共情不完全等同于自由和受保护空间,但自由和受保护空间的建立需要共情。在沙盘这个无声的世界里,合理使用共情技术有利于来访者无意识的呈现,充分发挥潜能,探索出一条自我治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共情的力量     
<正>四位心理咨询师非常用心地与他们的来访者工作,并呈现了四个典型的中学生心理咨询案例。这些案例从不同的理论流派视角对个案进行了概念化和干预。《爱与痛的边缘》从叙事治疗的角度倾听来访者的故事,在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尝试修复来访者的早期关系经验,采用叙述生命故事、问题命名、外化、局外见证人等一系列技术,努力让来访者的人生故事有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共情”与“反移情”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情(empathy)和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分别是人本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理论上两者有很大的差别,但在实际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两者却有着一些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教师作为一种助人的职业,应该具备更高的共情能力。共情能力是认知能力与情感能力的结合,教师具备较高共情能力对于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效果和学生品格的培养,都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共情能力的高低会受教师内在因素影响,如教师个性特点,对于共情能力教育价值的认识程度等等,而共情能力的发挥也会受一些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教师要在实践中从观念和行动上去主动培养共情能力。  相似文献   

18.
共情是心理咨询各派理论普遍认可的有效咨询的基本特质,正在被各个领域广泛应用。共情中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无论是传授思想政治学科知识,还是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偏差思想或不当行为,教师真诚专注的倾听、设身处地的理解和恰如其分的表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情"放在"理"之先,切实收获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9.
共情源于德语美学领域,最早由铁钦纳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共情是对当事人的内心世界有准确以致于有如亲身体验的了解;当感受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如感受自己的一样时,就产生了共情。共情是心理咨询中影响咨询关系建立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咨询的基本特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共情对于活动课的开展和成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纵观国内学术界,学者们对于教育研究者素养的研究往往缺乏情感之维。但学术研究本质上也是一种情感劳动,因而有必要以教育研究者的文化共情为切入点,探寻教育研究者文化共情的内涵与特征,以期为教育研究者的情感涵养乃至生涯发展提供启示。归根到底,教育研究者的文化共情作为教育研究者共情能力的重要构成,指向于对研究对象文化境遇的理解等,有着群体性、历史性、反思性等诸多特点。着眼于教育研究的本然特质,教育研究者的文化共情无论对于教育理论进步抑或教育实践发展,都有其重要意义。探究教育研究者文化共情的内在结构,其主要由历时性、共时性、层次性三维构成,多维协同推进教育研究者研究进程的具体展开。若要整体推进教育研究者文化共情的发展,则须依赖教育研究者应然立场的确立、情感素养的培育、具体实践的探索等多方面的协同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