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泰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一部书越是表达感情,它越是一部文学作品,因为文学的真正的使命就是使感情成为可见的东西。一部书越能表达重要的感情,它在文学上的地位就越高;因为一个作家只有表达整个民族和整个时代的生存方式,才能在自己的周围招致整个时代和整个民族的共同感情。”文学之生命精义一经这伟大人物的洞见,便由这伟大人物用最轻松、最浅而易见的语言传达给我们,为我们所理解、所映证、所接受。泰纳表述的实质在于:文学是情感的世界,离开了情感就不成其为文学;作家所要表达的情感应“深深地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别林斯基),才能招致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的感情共鸣。  相似文献   

2.
朗读作为语文学习必须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不难看出"有感情"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和追求。就某一篇文章而言,其本原自然要溯及文章创作者倾注与表达的情感,但作为读者是很难感悟到与作者完全吻合的情感的。因此,朗读的感情大部分有赖于读者的感悟。通过创设相类似的情境,唤起学生相关的情感经验,也就应该读出感情来了。  相似文献   

3.
朗读作为语文学习必须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大纲中明确提出了"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不难看出"有感情"是朗读训练的最高要求和追求。就某一篇文章而言,其本原自然要溯及文章创作者倾注与表达的情感,但作为读者是很难感悟到与作者完全吻合的情感的。因此,朗读的感情大部分有赖于读者的感悟。通过创设相类似的情境,唤起学生相关的情感经验,也就应该读出感情来了。  相似文献   

4.
李志勇 《教师》2013,(34):60-60
郭沫若说过:“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文学家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而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渎者的心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所以“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充分发挥情感的判断作用、桥梁作用、移情作用,让情感教育与语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会使我们的语文教育更趋于完善。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收到好的情感教育效果呢?  相似文献   

5.
作为艺术领域不同表现形态的音乐与文学,都以抒发作者情感、表达作者的情感为目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就情感表达能力而言,音乐却远远高于文学.本文试从音乐与文学的不同载体和思维程序上,对此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与生活、形象和情感的关系中,情感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由生活产生文学,使生活形象转化为文学形象的关键性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因此,情感是文学的生命,情感性是文学最本质的属性.  相似文献   

7.
艺术作品往往都是情感的产物、情感的结晶。不少对散文写作深有体会的作家,都对散文中情的作用,作过生动肯定的描述:“文学的特征之一是以情感人,鉴赏者在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中,往往感情非常投入地参与其中,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共同感受着喜怒哀乐。”。散文作为文学体裁的一种,自然具有这个特征。情感可称得上是散文的灵魂,在此,本文选取现代散文的部分作品,试图以美学的眼光来分析情感美在散文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文学鉴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读者以语言为媒介,对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艺术形象、艺术氛围进行具体的感受与反映,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得到审美的享受。情感体验是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之一,读者以自己的感情去悟情、融情,深入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诗歌是语言艺术,她是对生活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因此诗歌中的感情尤为强烈,鲜明而动人,在古诗歌的鉴赏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对提高学生审美鉴赏水平有积极的作用。一、从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在文学活动中,沈约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是沿着陆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这一诗学思路的,他把情感和审美形式看作文学的本质属性而又更侧重于情感表现形式上的审美要求.在沈约的文学观念里,其所强调的"情"是作家内心丰富的自然真切的各类情感、意绪、志趣,是反映作家独特才性的情感、思想,是凭借文采、音韵等审美要素审美化了的情感.而词采、音律等审美要素则又应当是本于情感之自然抒发的词采、音律.  相似文献   

10.
陈加明 《考试周刊》2013,(11):13-14
语文作为一门具有浓郁人文色彩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文意、文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中心思想。在能够流芳百世被众人敬仰的文章中,只因其华丽的辞藻或独特的用法者占少数,真正想要出彩不能空有虚壳,更应该有饱满的内涵、动人的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学生终身语文教育的奠基阶段,情感教育不可或缺。而苏教版教材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创造性地采用了"文包诗"的文学形式,使学生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1.
音乐的本质应该是主体心灵的情感直观。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整个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这既是对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内涵的体验,也是欣赏者与音乐家、演奏家进行情感交流、发生共鸣的过程。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音乐中的感情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引起,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联系的。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的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12.
音乐作为一种时间的艺术在呈现其自身艺术价值时,具有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美术、文学不同的感情表达方式.不同的感情对象在音乐中的表现各不相同,这也使得音乐这门时间艺术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听众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音乐的情绪或情感的内涵会受到了听众认知水平的理解限制.音乐进入听众的耳朵经历了从纯听觉的接触到情绪感应最后到情感联觉的过程,每一个阶段在音乐欣赏者的认知中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对象.在音乐的建筑结构中,不同的结构也层层影响着欣赏者对音乐中感情对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明确语文的内涵,重视文学鉴赏。在文学鉴赏过程中,我们既要充分重视张扬鉴赏个性;又要重视情感体验,以达到情感教育功能;同时也要重视对语言的品味,因为语言是作家和读者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在日本文学中,哀婉与幽玄是独特的审美范畴。哀婉与幽玄代表着对自然细致的感受与抽象化的情感,包含了对自然事物的喜爱、赞赏与无奈。这种复杂的感情融汇在日本的审美意识之中,成了日本文人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这一方式在永井荷风的笔下尤为显著,他将自然审美作为创作的一部分,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致描绘而传递出寂寂哀情,体现出自然审美书写的趣味与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以仁自觉带有郁达夫的色彩,虽列文学研究会的门下,实属于"郁达夫族群"的一员."郁达夫族群"的主体心理建构是他们心灵深处的自卑,由自卑而导致他们情感领域中的隔绝和孤独,自卑和孤独所致的的心理紧张又催逼他们焦灼呼唤着理解.在这感情的内煎和外化过程中凸现出他们的独特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情感的艺术,情感在作家的创作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既是作家的动机,又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血液。作家之所以能够进行创作,是由于他们有着比常人更丰富更细腻的情感。正是这丰富而细腻的情感给了作家创作的动力,又是这丰富而细腻的情感赋予了文学形象以血液。 文学创作的事实告诉我们,凡成功的文学形象都是有感情的。且不说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们,就连以严厉著称,看似无情的贾政也是有感情的。他把宝玉打昏过去却又“自悔不该下毒手到如此地步”,他痛打宝玉是要维护封建正统,恨铁不成钢之情,打过之后又后悔是怜子之情,正是由于有了这丰富而复杂的情感,贾政才成了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离不开情感,景物形象,场面形象也离不开情感,常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作家眼里的景物,都凝聚着作家的感情。我们知道,如果作者对某一人或物没有感情的话,根本不会给予太多的青睐,自然不会有细致入微,维妙维肖的描绘。就文学作品的实际来看,景物描写绝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它往往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情怀,或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托物言志,景物形象自然离不开情感,场面形象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情感在作家的创作中的作用是巨大的,那  相似文献   

17.
<正> 诗歌作为一种抒情文学,以其浓烈的感情感染读者,而作为诗歌体裁之一的词,本是提供歌唱的歌词,其感情的浓烈度又甚于案头诗。《诗大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扎颖达将感情的抒发分作言语、嗟叹、永歌、舞蹈四个层次。这就意味着歌词是语言艺术中抒发感情的最高层次。词这种浓烈抒情的特点,常常排除了对人物活动、时空变化的客观交代,往往令读者摸不清头绪,仅得到模糊一片的印象,而其感情的浓烈又使读者得到情感交流的满足,而忽视对其情感特质、演变过程与展示方式等的仔细审视,造成一种朦胧的、虚假的  相似文献   

18.
陆机从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出发探讨了各类文体的特点,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著名论点。他是鲜明举起“诗缘情”大旗的第一人,也是古代文论中对情感的关注由外在功转向文学本体的第一人。在此前,对感情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是不明晰的。《尚书·尧典》云:“诗言志”。当然“志”的本义也包含情感的内容,情与志不是绝缘的。在而在集权专制的社会里,往往偏重从功利出发去解释“志”,文学成为“言志”的工具便是艺术的必然。这样,“诗言志”不仅限制了诗表现情感的疆域,而且还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的《背影》,已成为中国文学及当代语文教育的经典之本.由它生发的种种信息几乎涉及了中国礼义文化和中西方父子冲突的各类主题.但在文本主旨的深度阐释上,却多从感性的情感层面去探究,从未把“背影”作为一个意象符号进行分析.通过用文学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对“背影”的能指和所指进行分别,认为“背影”不独是“我”眼中父亲背面形象的永恒定格,而是人间父爱特有的表达方式及天下父亲终其一生疼爱自己儿子的感情浓缩.  相似文献   

20.
一、开放型阅读教学的目的1.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一条提到:要培养爱国感情、道德品质、价值观念;还要尊重多样文化。这就说,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学生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2.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开放型阅读教学,要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为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