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地方时的计算规律:两地经度相差15°,地方时就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地球自转的速度为15°/小时,故两地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就相差1小时。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因而,东面的时间比西面的早,向东经度每隔15°,地方时增加1小时,向西  相似文献   

2.
王刚 《新高考》2008,(7):101-103
一、“东西加减”法则 1.时间“东加西减”:求东边某地的地方时或区时,用已知西边的地方时或区时加上两地地方时差或区时差;求西边某地的地方时或区时,用已知东边的地方时或区时减去两地地方时差或区时差。原理是东边时间比西边来得早。  相似文献   

3.
一、地方时的计算所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的选用:所求地位于已知地东方,用“ ”;反之用“-”。经度差计算:若两地均在0°经线同侧,用“-”;反之,用“ ”。例:已知北京时间为8月5日10:00,求西经160°地方时。西经160°地方时=8月5日10时-4分钟×(120° 160°)=8月4日40分二、日期的计算固定分界线:“日界线”(东越加一天,西越减一天)自然分界线:0时(24时)所在经线(若两者重合,全球同属一个日期)例:当北京时间为4月1日早晨4点30分时,3月31日在全世界还有()A.多一半地方B.少一半地方C.恰好一半地方D.没有任何地方(选A)…  相似文献   

4.
1.地方时计算--东加西减,1°=4分钟,15°=1小时:已知A地的地方时,计算B地的地方时,B地在A地的东(西)面用加(减)法,两地经度相差1°(15°)时间相差4分钟(1小时).  相似文献   

5.
一题一议     
解析:本组题以两地的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为引入点,考查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值和地理坐标。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有: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极昼地区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地方时等。  相似文献   

6.
地理     
有关时间的计算 (一)易错考点分析 1.地方时、区时等的计算时间计算:依据:每150相差1小时或每10相差4分钟) 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经度差×4分钟  相似文献   

7.
地图与地球     
庞传 《中学文科》2005,(7):47-48
一、选择题根据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的经纬度位置,判断1~2题。1.若甲、丙两点间的图上距离为2.2cm,则该图的比例尺约为()A.11000万B.5000万C.1500万D.15000万2.图中四地()A.乙、丁两地地方时相同B.甲、丙两地昼夜长短相同C.乙、丁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D.甲、丙两地日出、日落时间相同170°180°170°50°60°丙丁甲乙(图1)3.下面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请判断坡度最缓的是()6005004003001:500000A6005004003001:150000B6005004003001:350000D6005004003001:200000C(图2)读中心点地球北极示意图(图3),判断…  相似文献   

8.
一、地方时与区时1.地方时解决有关地方时问题的关键是确定某一条经线所在时区的地方时,再以此经线的地方时推算其他经线的地方时。  相似文献   

9.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许多计算,如昼夜长短、地方时、陡崖的相对高度计算等,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普遍感到棘手的。  相似文献   

10.
《中学文科》2006,(7):6-9
【精讲精练】 考点1.地方时计算,任意地方的地方时间、任意两个地方的时差是如何确定的? 【精讲】 判断下面各图中哪条经线地方时为正午12点?0&;#176;经线与黑点的时差是多少? 【解题分析】 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地方时“正午12点”的含义。地方时就是因经线不同的时刻。在古代,太阳是最显著的周期性变化的事物。各地不同经线的人们是自然地参考太阳的出没来定义一天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赵尔博 《甘肃教育》2020,(3):191-191
时差计算(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是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中内容,既是本节教学(学习)的重难点,也是近年高考重点考查的知识点之一。由于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基础较差,不能在大脑中准确绘制出相应的地理空间地图,因此在学习"区时和地方时计算"时显得比较困难,常常表现出难以准确定位或难以确定东西方向,分不清日界线两侧的日期变化情况,进而出现公式计算时±符号不能正确使用,导致时间计算、日期推算出现错误。  相似文献   

12.
在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中,如能巧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其中的某些问题,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解决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以及航空、航海、飞机飞行速度、卫星发射、地理规律证明等问题时,都能用数学知识为地理学科知识的教学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3.
1 .C 该题考查地方时的计算。解题要建立在经纬网图的基础之上。船员拍摄照片的时间为北京时间9时 0分 0秒 ,即 1 2 0°E的地方时为 9时 0分 0秒 ,P地的经度为 75°W。P地与 1 2 0°E的经度差为 1 95° ,两地地方时相差 1 3小时。再根据东早西迟原则 ,P地的地方时等于 9时 0分 0秒减去 1 3小时 ,即为前一天 2 0时。2 .A 该题考查昼夜长短的判断计算和读图能力。利用图中经纬网及海陆轮廓形状 ,认定此区城为南美洲南部地区 ,漠河位于北纬 53°多 ,与图中P地纬度相当 ,但处在不同半球。据此可判断漠河的夜长约等于P地的昼长。然后根据题…  相似文献   

14.
第I卷(选择题,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 分,共48分) 当甲地的地方时为6:00时,乙地的地方时为19:00; 3月21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6月22 日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据此完成1一3题。 1一年中乙地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A .23026,B.450 C.66034,D.900 2.下列日期中,甲、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均逐渐增 大的是() A .2月l日B.4月l日 C .6月1日D.8月1日 3.某日,当甲地日落时乙地刚好日出,此日乙地的 昼长为() A.9小时B.10小时C.13小时D.14小时 读图1完成4一6题。 350 250 能为() A.山峰B.盆地C.湖…  相似文献   

15.
地方时和区时的内容 ,在初中和高中的教材中都有 ,但由于本身知识点有较高难度 ,且教材中安排的篇幅又不长 ,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带来了一定的限制性。而随着地理高考的恢复 ,又因为这一类题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科综合能力等素质水平 ,因此显得越来越重要。为此 ,我归纳了以下一些有关地方时和区时的解题技巧 ,相信会给面临高考复习的学生有所帮助。一、经线和中央经线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统称为地方时。经度上的微小差别 ,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 ,因此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统一的时区划分和区时…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的面食中有一种“阳春面”。请看下面的例子:①令人惊奇的是,在上海几近绝迹的1元钱一碗的阳春面,在这里也有。(《中国教育报》1999年11月4日)②过去上海是唯一流通半两粮票的地方时,上海人半两半两地吃着阳春面,反倒谁都看不起。(《中国青年报》2002年10月16日)  相似文献   

17.
经度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为了方便人们使用时间,国际上将全球按统一标准划分了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时区的区时。有关地方时和区时等的时间计算题在高考中几乎年年都有,2004年高考中,就有许多有关时间计算的题目:文综全国Ⅰ卷第11题,文综全国Ⅱ卷第10题,文综全国Ⅲ卷第11题,文综全国Ⅳ卷第4、5题,文综北京卷第10题,文综天津卷第10题,文综江苏卷第42、43题,广东单科卷第10、11题。因此,有关计算时间的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一、地方时 1.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地方时.地方时是把当地当天太阳升得最高的时刻定为正午12点,并以此为标准来划分的时刻.  相似文献   

19.
【精讲精练】考点1.地方时计算,任意地方的地方时间、任意两个地方的时差是如何确定的?【精讲】判断下面各图中哪条经线地方时为正午12点?0°经线与黑点的时差是多少?【解题分析】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地方时“正午12点”的含义。地方时就是因经线不同的时刻。在古代,太阳是最显著的周期性变化的事物。各地不同经线的人们是自然地参考太阳的出没来定义一天的时间。如上面太阳视运动轨迹示意图,它是以北回归线以北的,站在O点(对应的经线是ac),①②③轨迹线分别是在夏至日、春秋分、冬至日时,在白昼看到太阳的视运动轨迹。所谓“正午12点”,就是…  相似文献   

20.
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中,学生对有关时间的计算题感到非常棘手。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时间的方法,成为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归纳总结出了时间计算题的三条经验,现将这三条经验通过例题介绍如下,供同行参考。1.过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经线上的地方时始终是6时,过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经线上的地方时始终是18时,利用6时和18时的经线计算其他经线上的时间会很简单。例如:读“夏至日太阳照射地球图”,回答问题:(1)左图为___月___日前后的日照示意图。(2)此刻,左图中的A、B、C三地分别是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