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余年前,被林语堂称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的王韬曾这样感叹报纸的魅力:“国家有大事,皆视其所言以为准则,该主笔之所持衡,人心之所趋向也。”①如今看来,这些饱含激情的话语,多少有些夸张。不过,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传媒的力量是与生俱来的,谁无视传媒的巨大力量谁就会栽跟头。  相似文献   

2.
入世一年的中国传媒市场新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童兵 《新闻记者》2003,(1):16-17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届一年,总数逾万的中国传媒面临的市场格局发生了和继续发生着重大的变动。中资传媒整合紧锣密鼓,外资传媒进入得陇望蜀,建章改制呼声与日俱增,新闻竞争浪潮风起云涌。中国传媒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化。一、内变外进的媒介市场新格局一年来,整合事件接连不断,集约强度不断提升,传媒规模迅速扩张。在首都北京,继1998年新办《北京晨报》,取得当年投入当年收回的良好效益之后,2001年年底,又利用停办一张亏损报纸改办《北京现代商报》,停办一家杂志改为《文明》杂志,还创办了英文报纸《今日北京》和《…  相似文献   

3.
传媒记录历史,传媒影响历史,传媒也汇入历史.关于新闻与史的亲缘关系,"前人之述备矣".谭嗣同的"报纸,即民史也"的见解,揭示了新闻与历史之间的内在联系;章太炎认为,新闻作品须以事实为本,新闻评论要有独立见解,如此方足以匡国政而为史宫取材;李大钊认为,"历史不应是专给一姓一家作起居注,或专访一方面的事情,应当是注重社会上多方面的记载,新闻纸更应当如此."华盛顿邮报早夭的发行人菲利普·格雷厄姆也曾说"新闻是历史的初稿".  相似文献   

4.
蔡骐 《当代传播》2003,(5):19-19
在市场经济形成之后,我们的传媒进入一个大市场,这个市场既包括新闻传播业也包括其他产业,如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传媒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的传媒市场形成的标志有: 1.我国的新闻传媒被程度不等的推向市场,迄今为止无一没有进入市场。 2.在传媒市场中受众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传媒已经认识到受众是传媒产品的消费者,新闻传媒最终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李明 《东南传播》2014,(12):52-56
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来,中国传媒产业一直保持以高于中国GDP平均增长率的高速度发展,它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客观的经济价值,而且在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中国传媒产业迅猛发展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传媒产业国民经济贡献率仍然低下、传媒产业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和传媒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造成这种现实的根本原因仍然在于传媒体制的制约。因此,中国传媒要改变现状,进一步发展的举措应当是突破体制障碍组建"三跨"大型传媒集团;适当调整国有资本在传媒产业中的布局,适当鼓励民营资本的进入;大力发展以新媒体为主的新兴传媒产业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相似文献   

6.
对当代中国传媒产业困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清艳 《新闻记者》2004,(12):47-49
当代中国传统媒体虽未明确为传媒产业,但其运作方式长期是"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如今,经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电影、书籍、杂志等媒体已被称作"传媒产业或媒介产业",它们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传媒产品的需求和消费,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媒以一种特有的力量改变着、优化着人类的生活。因此,承担着资本经营和社会整合双重功能的当代中国传媒产业,日益从只注重传播的传统观念向重视经营发展。  相似文献   

7.
周鸿铎 《今传媒》2009,(11):10-15
我国传媒界对于传媒经济的研究是1978年开始的.在当时,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全国的传媒业在经济卜都不景气.为了发展我国的传媒业,我国传媒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悄悄地开始了对传媒经济的研究.经过30年的努力,现在我国的传媒经济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它主要包括一个核心理论,即传媒二重性理论;  相似文献   

8.
2008年9月20日,"中国传媒经济三十年学术峰会暨传媒经济杯·学院奖颁奖典礼"在中国传媒大学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中视动力传媒文化中心承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建设和谐社会、发挥传媒作用".  相似文献   

9.
伴随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中国传媒业也别无选择地融入其中,逐渐形成了传媒市场。标志有四: 一是有相当数量的传媒已经开始市场化运作。首先,传媒的设立和发展战略来自受众市场的需求,各地党报党刊基本实现企业化经营,不再主要依靠行政干预来保证报刊发行量。其次,新闻传媒的生产围着市场这个核心转,根据受众的需求调整版面、内容、写作方式等产品结构。  相似文献   

10.
在武汉东湖之滨,一座现代化的传媒产业文化城崛地而起。这座传媒文化城,生产十多种报纸,十多种刊物,还有三大网站,每天以海量的精神产品,激荡出火花,成为荆楚第一信息大港。这座传媒文化城,每年创造十多个亿的产值,仅一幢楚天传媒大厦,一年纳税3个多亿,位居武昌高楼之最,让人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随着信息经济社会的不断升级和走向成熟,一个新的文化经济时代——传媒经济时代(注:简称为传媒时代)将在信息经济社会内部形成,并成为信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智能化推促力和重要的新型商业传输力。要保证传播媒介智能化推促力和新型商业传输力的充分发挥,转变传统传播媒介认识观、确立科学的传播媒介思维方式是关键。合格的传媒经营者,一定要在懂得传媒经营技巧和传媒政策的前提下,还要真正懂得三种最基础性的传媒理论,即传播媒介的定义、传播媒介理论和传播媒介革命。传媒本体是指人、事、物,而这种人、事、物绝对不是指自然人和没有任何内容的事、物,而是拥有丰富信息内容的人、事、物,也只有这样,传媒促使双方或多方关系的作用力才能真正的发挥出来。能够发挥传媒作用的人、事、物是一个整体,真正实现了人与事、物的最佳结合,绝对不是分离的,因为人与事、物的分离就会造成人脑中储存的信息失去了传输的渠道和载体,就会造成载有文字、声音、图像、数据等信息的媒质(介质)变成毫无价值的东西。传媒社会是指以传播媒介为支柱的社会,是从传媒的角度对信息社会的解析。可见,传媒社会与信息社会同属于一个社会范畴。传媒社会是从传播媒介的角度分析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从信息的角度分析信息社会。在传媒社会里,传播媒介是轴心,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传媒这个轴心连接起来;在信息社会里,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信息为中心进行的。传媒"产事剥离"模式是指依据传播媒介发展规律和传播媒介在国家还存在的人类社会体系内所具有的政治性、经济性基本特质的要求建立起来的传媒文化事业体制与传媒文化产业体制的共同体。要保证传媒"产事剥离"模式功能力的实现,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树立科学的传媒思维观,这是有效保护我国传媒绿水青山的关键。四十年来,我国传媒改革的实践和理论告诉人们:传媒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并成为文化经济体系中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主要有三大根本性的支柱:1.传媒形态;2.传媒技术;3.传媒信息。  相似文献   

12.
任何话语的形成和运用都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问题的回应."信息"、"信息化"和"信息公开"这三个关键词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媒发展的三十年可以作一个粗线条的侧面勾勒,而且可以表征"现代化"的不同层面."信息"这个关键词更新并丰富了新闻话语的内涵,重释了传媒的功能;传媒的"信息化"本质上是传媒新观念和新的运作方式的导入过程;传媒更应借"信息公开"之契机与政府和公众之间形成建设性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张向东有着十余年的传媒从业经历,他奔走于体制内与体制外之间,曾为民营传媒企业的老总,而今是中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市委机关报的"掌门人";他的足迹曾踏遍中国的东西南北中,他南下广州的羊城报业、北上北京的中央电视台、东进上海的新乘坐传媒,西出重庆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而今他借力中部崛起的东风,闯入江淮大地,试图搅动安徽传媒的一池静水;他介乎传媒学界与业界之间,他做过报纸、电视、杂志,还做过演唱会、拍过电视剧,他还是有着中国"传媒军师"之誉的著名传媒学者喻国明教授的高足,是他的第一个传媒经济学博士后,他的博士后出站报告<市场竞争下的中国免费报纸的运营研究>被誉为最早研究免费报纸的国内著作,曾获得过陈力丹、展江等传媒学者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了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  相似文献   

14.
传媒绿水青山是什么?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首次提出"绿水青山"概念,2013年再次强调了这个概念。从此以后,这个概念就被应用到了经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中国的传媒绿水青山概念也就是2013年以后在阐述传媒生态、传媒二重性理论以及传播媒介生命体时借用的一个形象化的概念。生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共区分为生命的"产生"、生命的"存长"和生命的"消存"三个阶段。生命的"产生"是生命个体的形成并以其物质体的形态成为地球上生命群体中的一员;生命的"存长"是指生命个体的存在和成长;生命的"消存"是根据物质不灭定律的要求,生命个体消亡后的存在模式。人类生命体系不仅具有一般生物体的生命特征,而且在其生命体系中所体现的有机生命和无机生命尤为突出。所谓"生命"群可区分为有机生命群和无机生命群两大类就是根据人类生命体系特征得出的结论。人工智能机是人将其"智能"外化在"机器"上以后"机器"才能够成为智能机,其智能不是机器的本能,而是由人外化给机器的。人工智能机所展现出来的智慧是人的智慧,机器本身是没有智慧的。机器人永远是机器,它永远都不会成为人;机器人代替人从事某种工作是人"教给"机器人去做的,绝对不会相反。传媒生命是人类本体生命体的外化,它属于人类无机生命体。这种人类无机生命体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它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对传播工具的使用,人类智慧通过人类本体生命体逐渐外化到传播工具上,这时,一方面是人类无机生命体的形成,另一方面是体现人类无机生命体功能力的人工智慧传播工具也逐渐成为人类传播重要工具。传媒生态是传媒个体、传媒整体同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传媒状态。传媒生态决定传播媒介的生命,决定传播媒介的机构,决定传播媒介的未来。因此,传播媒介的发展必须通过科学的传媒生态战略实施融合,进而改革或改变传统的传媒管理模式,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质的传媒生态管理模式。传播媒介的发展必须从单体性的封闭型转向生态性的开放型,必须从传媒技术性生态位转向传媒市场性生态位;必须从单体性的"独轮"生态运营模式转向开放性的"多轮"生态运营模式。传播媒介的发展必须从单体性传媒思维转向生态性传媒思维。在信息社会,特别是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是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而且朝着深层次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人们之间的相互接触越来越少。那么,怎样理解人们之间的这种交往呢?回答是:传媒绿水青山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四十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传媒产业的发展也进入到了快车道。为保证传媒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政府根据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进程和我国传媒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分别制定了三种类型的发展战略:1.传媒产业发展试行战略,即"事业单位,产业化经营"的传媒发展战略;2.传媒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即文化产业振兴专项规划;3.互联网+传媒发展战略,即互联网+行动计划。产业是一种具有经济力(即生产力、市场力、服务力、协作力、衍生力等合力)的联合性经营实体。在信息社会,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不管是其发达程度如何,其主体产业只有两类:第一类主体产业就是指人类自身,即人类生命产业;第二类主体产业就是指人类社会产业,即人类社会物资产业和人类社会非物资产业的总称。可见,所谓产业发展战略在总体上就是指人类生命产业发展战略和人类社会产业发展战略。传媒产业是一种文化产业,而且是一种"三级"文化产业。传媒产业的地位决定了它的发展战略既是产业发展"一级"战略,即人类社会产业发展战略,又是产业发展"二级"战略,即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这就是说,产业发展"一级"战略和产业发展"二级"战略既是传媒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战略,又是传媒产业发展的模式性战略,对于传媒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传媒产业发展"三级"战略是传媒产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它对于传媒产业的发展既具有指导、引领的功能力,又具有实实在在可操作性。超传媒大一体化是指借助于传播媒介的功能力所形成的两类传媒实体的总称,即整体传播媒介实体和整体传播媒介本体融入经济社会各部门、各行业所形成的新传播媒介实体的总称。具体来说,所谓超传媒大一体化的两类传媒实体是指:1.相对于单体传播媒介形态的叠加型传播媒介形态功能力在其体系内部本能地发挥作用所形成的整体传媒实体的总称,即传媒事业实体和传媒产业实体的总称;2.借助于互联网传媒功能力推促传播媒介融入经济社会各部门、各行业所形成的新型传媒实体以及相关实体的总称。传媒一体化生命空间应该是涵盖互联网传媒在内的整体传播媒介融合体的生命空间,也可以说,传媒一体化是涵盖互联网传媒在内的大传媒网络生命空间共同体。如果用公式来表述,传媒一体化生命空间=互联网传媒生命空间共同体+大传媒网络生命空间共同体。可见,要营造传媒一体化生命空间必须以构建互联网传媒生命空间共同体为支点,以构建大传媒网络生命空间共同体为基础,全方位地创建传媒一体化生命空间。  相似文献   

16.
潘咏 《新闻前哨》2004,(7):64-65
中国已先后批准组建了数十家传媒集团,这些传媒集团在加强产业功能、提高综合实力、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扩大经营范围等方面,都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此同时,在中国国内传媒市场还初步形成了一批相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主流强势媒体。但毋庸讳言.在传媒集团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将对有关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传媒生态环境在全球传媒业的推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传媒业面对全球化的新局面,必须改变固步自封的旧面貌,学会用开放、包容的新姿态来应对传媒发展新变化,主动参与并积极融入世界传媒的大环境里,主动出击以适应世界传媒市场的新环境,迎接跨国传媒集团的新挑战.借鉴其它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国家的开放办法,研究出既能符合我国国情的传媒开放策略和应对措施,又要符合全球传媒秩序的新方法和新规则.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媒发展十大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作者是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中国记者》杂志总编辑。作者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参与国际舆论竞争的战略高度 ,把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置于信息时代和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考察 ,以知识经济、市场经济的视角予以全面、综合的审视 ,将传媒的结构调整、形态变化、产品构成、资本运作、赢利模式、机制改革、媒体整合、人才素质等宏观与微观及其相结合的层面 ,都纳入其聚焦剖析的视野 ,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全文约5万余字 ,本刊分两次刊出。  相似文献   

19.
资本在中国传媒市场的运作空间有多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小争:近几年来初尝商业运作硕果,一些产业正在实施产业化战略。媒体经济会是又一个泡沫经济呢,还是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喻国明:判断一个产业是不是泡沫现象要看两点:一是产业盈利模式是现实的还是虚拟的,二是盈利回报是否高估,投入本身与市场价值相差是否太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传媒有  相似文献   

20.
从常规性理论的角度,人们对于传媒经济的解读,通常把握三个角度,即传媒形态的角度、文化经济的角度和应用传播学的角度。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一个新时代,即智能化时代,同其相适应,经济社会又出现了两种新的经济模式:1.线上经济模式;2.线下经济模式。传媒经济共同体是实现智能化时代传媒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模式。在智能化时代,一方面是整体传播媒介自身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有效的、快速的扩充了传播媒介的服务范围;另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各部门,特别是各类产业实体的产品更加离不开传播媒介的推广,于是,经济社会就成了传播媒介功能力发挥的助推器。人类共同体是人类在特定的共同条件下结成的集体组织形态,其典型个案应是欧共体。传媒经济共同体是智能化时代服务于人类共同体的各类传媒实体结成的集体组织形态,是智能经济条件下由纸质传媒、传统电子传媒、互联网传媒、量子互联网传媒结成的理念性传媒集体组织形态。在信息技术时代,"传媒+"资源总量同全球社会性资源总量成正比,同信息技术的发达程度成正比,同"传媒+"资源行动计划的实施度成正比。这三个成正比就是当代传媒人必须确立的传媒资源意识,简称为"三正比传媒资源意识"。实践已经证明:确立了"三正比传媒资源意识"的传媒人就是传媒的赢家,反之,传媒人就会不自觉地走向衰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