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问题探讨”教学模式的内涵 “问题探讨”教学模式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及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自学,组织学生讨论,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拓精神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好情境,启发和鼓励  相似文献   

2.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要求教师自己能够理解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产生的一些怀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笔者就如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了以下探索。  相似文献   

3.
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被动的思维。因此,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关键,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不仅仅是教学方式方法问题,它首先是一个观念问题。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敢破、敢立要让学生有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必须打破以往的旧的教学思想,敢破敢立,破“书本唯上”,立“学生为本”;破“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方式,立“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与应用”学习思路。让学生在“预习、自学、观察”的过程中激发认知矛盾,产生问题意识。  相似文献   

4.
“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逻辑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体现了教学的互动性原则。教师要善于按照历史学科的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学中 ,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 ,发现问题 ,探讨问题 ,解决问题 ,从而使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 ,提高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在这种教学过程中 ,人们重结果 ,更重一个求知的过程。为了适应现代教学需求 ,培养人才 ,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利用各种教育手段 ,抓好每一环节。而在整个教学设计中 ,“问题设计”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以下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1 课前问题设计课前问题设计 ,是教师为新内容做的一项准备 ,在一定程度上 ,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1.1 贴近生活 ,激发兴趣 笔者在听实习教师的课中 ,有两位实习教师均对“生物的呼吸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巧设目标 ,取材实际生动 ,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走进教材 ,营造一个民主 ,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课堂出现师生互动 ,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互动”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潜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问题-引探"教学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问题一引探”教学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讨论、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应用、问题的引申、问题的小结来展开和推进整个教学过程;既重视教师诱导、点拨、示范的“导”的过程,更注重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学”的过程。这样既有利于双向互动,找到结合点(“问题”),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和自主探究的氛围,又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为教学重点,要求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创造性地加以活化。  相似文献   

8.
实现教学互动的关键在于"善教"与"乐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教学互动的关键是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乐学”。“善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乐学”是在育人的理念指导下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互动式教学旨在使教学双方主动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相互促动进、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9.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而且还要鼓励学生“敢问”,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敢于发问,教学生“会问”。教师要充分保护和尊重学生闪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兴趣。导学生转换角色,自觉提出问题。找准质疑端口,便于学生提出好问题。  相似文献   

10.
壮娜 《考试周刊》2009,(7):90-91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探究意识。要使学生提出问题,首先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重概念、定理、法则的形成过程及例题和习题教学。从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探索新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探究问题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20.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