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影像技术类系列实验通识任选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努力探索"通识教育"新路径。结合近几年的课程开发建设与教学经验,探索影像技术类系列实验通识任选课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适应媒体技术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文指出改革创新高职通识教育课程是响应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号召、继承伟大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传统、吸收西方职教的优秀经验和合理成果为我所用。从分析西方职教发达典型代表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大陆本科和高职院校的改革和探索的实践经验中,提出改革创新高职通识教育课程的方向: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必选修课课程结构、师资队伍建设四方面的创新;并在自然、人文、社科三大领域给出具体课程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识教育中的"通"是融会贯通的"通"。生命科学虽兼具基础和应用学科的特点,但要求学习者和研究者首先要对生命敏感。作为一名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笔者认为,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应注重特色建设,通过与时俱进细化教学目标,以学生为本设计教学内容,以政策为导向提高教师修养,使课程建设既适应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要求,又体现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和课程特点,并渗透生命科学学科文化,从而提高生命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4.
从“通识教育”视野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来源于古希腊,重新复兴是在80年代的美国.从西方思想史脉络和文明进程来看"通识教育",它是作为传承宗法文化与城邦精神的重要渠道.当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后,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成为焦点.众多的学者对不同角度看待"通识教育",一致认为通过"通识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张力可以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是一个兼具个人教养和文明传承发展使命的现代教育理念。本文从通识教育概念的本土建构性质、国家文明复兴与文化自信的愿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出发,提出应当确立"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这一建设目标,并指出了通识教育要实现全面本土化在育人目标、课程体系、书院与学工、教育内容、教学手段、质量保障与评价等方面的挑战所在。  相似文献   

6.
通识教育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学教育目标由偏离到回归的必然结果,西藏大学通识教育试点课程《古典文明与现代社会》的实践探索,强调将经典文本阅读作为突破口,建设"共同核心课程";培养优秀教学团队,打造精品通识课程;将研究生"助教制"作为创新点等,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7.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高等院校开展面向本科生的生物多样性与保护通识教育,有助于培养具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和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大学毕业生,可以为加快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提供很好的公民教育基础和素质保障。为此,文章通过构建生物多样性与保护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方面综合探讨该课程在教学实践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通识课程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通识选修课程"地球历史及其生命进程"的建设证明,要使通识课程取得实效,就要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团队、教学研究、教材建设等方面抓起,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能力培养过程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之一。为了促进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开展"先进制造技术"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概述了课程建设总体目标,介绍了课程教学内容与实施、课程教学团队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通专融合”为理念,以课程体系和内容建设为核心,以管理机制为驱动,以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力图建立一套完整、可持续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和保障机制,推动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1.
推进通识教育是中国大学顺应经济和社会要求、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为完善的基础学科之一,经济学有助于学生认识经济现象、使用简单的经济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是各大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经济学通识教育课程在教学定位、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建议从制度安排、课程体系、教材参考、教学方法等层面进行改革,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确保中国经济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2.
通识教育:大学改革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之际,才有条件提出"通识教育"。解放周末:说到通识教育,让人想起美国的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在1945年发表了《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报告。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引发了普遍的"西方文明危机感",引起全社会的广泛讨论。现在,60多年过去了,在中国大陆为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大学生在实施创新项目中遇到的问题,研究了大学生创新训练通识教育选修课建设理念,不是单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是向学生传递一种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让学生通过基础理论和知识的训练,培养逻辑推理、思维论证能力,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具备解决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介绍了大学生创新训练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方案、课程内容和结构安排,制定了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及培养策略方案,由引导学生"兴趣驱动"激发创新热情到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精神,从而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实践证明,通过大学生创新训练课程学习,学生在创新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对外交流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提升。  相似文献   

14.
研讨型课程:大学通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讨型课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形式对于推动大学通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我国大学研讨型课程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认为,通过加强教师研究性教学能力建设、完善教学管理、改革质量保障机制,可以有效地推动研讨型课程建设,从而促进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5.
"新工科"通识教育是连接传统通识教育与工科专业教育的桥梁,应以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结果导向理念、证据导向理念为核心。作为通识教育中"科技文明"板块的通识课程"名师研讨课",旨在通过邀请高水平的名师嘉宾,探索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名师指导、师生研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领略名师教学风采和人格魅力的同时,提升学习、分析、表达、合作等综合素质能力,激发探索兴趣,挖掘研究潜能。文章对"名师研讨课"的课程定位、教学主题、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等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通识课程是现代高校实现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等全面成长目标过程中的必要组成.本文以人文素养类通识课程的精品化建设全景描述为前提,结合实际细致阐述如何将通识课程建设成具有"应用先导性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学生主体性为特色的教学模式、育人全面性为目标的教学实践"等突出特色的精品化课程,从而有效提高和促进现代高校素质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7.
"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门教育"来讲的,这种教育模式最早出现在西方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本文针对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施途径进行分析,旨在为日后的通识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张淑杰  彭翠平 《考试周刊》2015,(39):149-150
随着人类正经历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现代化转变,传统的力图将单一的知识精华传递给年轻一代的课程设置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变化的形势,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向通识教育转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教育理念形式化、教学目标实用化及课程设置混乱等问题。通识教育应该加强培育系统的整体性研究,从教育部政策导向到学校规定、高校通识教育学习监管评估机制,加强理论研究及教师职业发展中的通识教育角度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演示实验是工科通识课程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北京理工大学近年来进行"新材料技术"通识课程体系的建设,总结了演示实验教学手段设计的思路和经验体会,对工科通识课程如何更好地利用演示实验的教学手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建设的基本目标已经完成,主要表现为明确通识教育理念、形成通识教育基本规范、建立通识教育组织管理机构。与此同时,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复旦大学通过设立基本课程单元、组建教学共同体、落实"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建立"学术与行政紧密协作"的管理机制等举措,建设具有复旦大学特色的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