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外部治理中存在政府、社会与市场三个核心权力要素。根据三个权力要素在大学治理中的作用与地位不同形成了"政府控制型"、"市场主导型"以及"社会服务型"等三种大学治理模式。我们需要从现实国情来综合权衡,对现有的治理模式进行分析,创新大学治理模式,既要保证执政党与国家的有效介入,还要强化国家与社会的强力合作,同时防止市场力量的无限干预。  相似文献   

2.
朱涵 《江苏高教》2012,(3):59-61
多中心治理理论是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新理论,在其理论观照下,高等教育领域逐步产生以"去中心"为基础的治理范式。多中心治理框架下社会参与力量的培育包括:加强高等教育管理法制建设,在依法办学中推动社会参与法制化;构建现代大学运行服务体系,在自主管理中促进社会参与常态化;完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方式,在民主监督中引领社会参与透明化;学习借鉴西方成熟经验做法,在吸收创新中实现社会参与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校实行的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以行政权力为主导,存在管理理念落后、学术权力边缘化、管理缺乏弹性、管理重心过高、师生及社会参与度低等问题,不利于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不利于多样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通过转变管理理念、推动行政放权、落实教授治学、推行柔性管理、实现共同治理等措施,构建高校内部教学管理治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自主权一直以来都是高校的本质所在,而外事自主权是高校自主权的重要表现之一,我国现在对高校外事的探讨大多停留在案例分析上,很少从高校外事自主权的角度来阐述。笔者试图从对我国高校外事现状的描述中引申出外事自主权的问题,并探讨高校外事自主权和政府权力的制衡问题,以期对其做出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和以社会制约权力是三种权力制衡模式。它们在高等学校法人治理结构中有各自的内涵。以"权力制约权力"模式体现为对政府的公权力、高校的行政权以及权力自身防范制度等权力的制衡和权力制衡中法治精神的遵守和弘扬。"以权利制约权力"模式彰显权利优先于权力和保障权利与限制权力的法治理念。"以社会制约权力"模式在于保障社会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有限介入和高校实现办学自主权。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进程也在随之快速深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猛增。然而在当前的新时期,高等教育亦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实践基地,治理模式的改革也成为大势所趋。高校二级学院是高校最基础的实体单位,其治理模式的选择直接决定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践质量,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也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性作用。当前,我国高校二级学院的治理模式在高等教育发展的浪潮下逐渐凸显出了诸多的问题,行政权力的泛化为高校二级学院的治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唯有对现存问题加以有效解决,才能进一步促进高校二级学院的良好与稳定发展。基于此,浅谈我国高校二级学院的治理模式现状,并探讨高校二级学院治理模式的创新举措。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开放、高效的社会,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复杂多样,矛盾交织林立的社会。面对这样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过去简单的政府管理社会,社会听命于政府的单向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政府必须转变思维方式,由自上而下的社会管理变为上下结合、多方参与的社会治理。培育公民社会,使公民社会真正的发展壮大,承担起自己应付的责任,将大大缓解政府的社会治理压力。  相似文献   

8.
9.
中国公立高校治理中的社会参与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国公立高校的治理机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体现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特征,较少社会参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以及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面临的新形势,都要求高等学校治理中必须要有社会参与。为此,政府应转变职能,改变角色定位;吸收社会力量参与政府决策及管理;大力发展和完善各种教育中介组织,发挥其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中介及协调作用;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决策、管理的新形式,加强高校与企业、行业部门的合作关系;高等学校应建立广泛的社会监督、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10.
网络政府不单纯是一种政务信息化工具,它也是一种包括公共信息共享、公民参与和合作治理以及监督反馈机制等内容的新型政府形式;从网络政府的运行模式而言,为建构完善的网络政府,在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当中应该强调信息表达机制、信息回应机制、信息反馈机制以及绩效评估机制等环节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民社会的不断成长和壮大,改变了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模式,从而促成了政府管理模式的深刻变迁。建国以来,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经历了由统治型政府向管制型政府的嬗变,并将向善治型政府模式迈进。善治型政府模式模式的构建,离不开“积极公民”与“积极政府”的相互合作与共同努力。政府应致力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改革政府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2.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党建引领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以党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为例,边区通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基层政府的主导作用、社团组织的基础作用和群众参与的积极作用,基本形成了党、政、社、群“一核三元”的治理主体体系,这一体系的形成过程也是以党组织为主要领导力量实现对乡村基层组织进行“赋权”的过程,推动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满足了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维护了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激发了社会发展的生机活力,把边区建设成为当时全国闻名的示范区。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延安时期边区乡村社会治理问题,不仅能更清楚地认识党建引领乡村社会治理工作的演变发展过程,而且契合当下中国共产党对乡村振兴问题的关注,对于新时代开展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具有借鉴性,兼具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是对社会资源和社会权利的规划和整合。从传统社会至今,社会治理的手段既包括国家权力、法律,也包括传统的家法族规、乡规民约等民间知识规范的非正式制度安排,而现在社会治理模式正由行政集权式向民主参与型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人们的社会心理也发生着变化,对社会治理、对政府权威从畏惧服从到热情信任。由此可见,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影响着民众社会心理的变化,而社会心理的变化又推动了社会治理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普遍的新校区建设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应该按照一定的原则,在新校区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理模式。本文着重对现存的新校区治理模式进行归类分析。  相似文献   

15.
当前,社会组织在参与地方政府治理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俨然成为促进我国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的重要因素。基于社会组织自身价值的实现、政府公共治理创新、公共治理制度设计的需要以及时代发展、历史的选择,社会组织的发展不断推动着地方政府治理的创新。同时,地方政府管理创新产生了更适宜的土壤、形成了良好机制、建立了理性发展的法制化保障、促进了社会组织与地方政府治理创新比翼双飞。基于此,社会组织的发展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在机理,必将会有一个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地方高校比较有特色的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概括为“引社会服务之水,灌人才培养之田”,具体表现为“直饮水”和“灌装水”两种形式。构建此模式的策略主要有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努力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组建社会服务组织机构、建立社会服务案例库、完善制度和机制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地方治理理论强调地方政府、社会与市场组织和公民自组织的良好合作,具有十分明显的西方社会话语特征,但在我国特殊的历史务件和体制环境中,地方治理更倾向于强势一方的地方政府的治理,形成了强政府治理的苏南模式和市场先行、社会参与的浙江模式两种典型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反映了西方话语特征的地方治理理论在中国有其自身的适应和发展空间,具有明显的地方政府主导色彩,社会的参与治理也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推进。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主导与推进。使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正朝向构建多中心治理结构、深化服务理念和由“善政”走向“善治”的趋势变革。  相似文献   

18.
试论和谐政府构建路径的两种社会制衡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政府运行机制和谐是构建和谐政府的核心元素。制约政府运行机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一种是以社会制约权力即社会制衡。社会制衡是对政府运行的外部制约,强调公民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注重政府公权力与公民私权利的对等互动,促进政府与公民关系和谐。社会制衡是构建和谐政府的有效路径。在和谐政府构建过程中,可以探索两种社会制衡模式:其一为社会中间机构的显性制衡,其二为社会民情的隐性制衡。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高校内部法人治理中存在党政权力整体过强、党政关系不协调、学术权力式微、民主权利处于弱势、权力主要集中于学校层面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内外部因素,也有主客体因素。因此,应在研究有关法规依据及理论的基础上,明确高校内部法人治理各主体要素的权限与职责,确保党领导地位的实现和行政管理科学、规范、有序运行,确保学术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20.
高校内在学术逻辑的重新回归,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必然诉求,但其问题破解的前提在于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然而落实进程中的多重现实困境,亟待对相关利益关系进行重新厘定,以公共治理视角探寻高校自主权落实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