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士部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1):10-12,25
“审美意识形态”概念的提出虽然顺应国内外学术语境,注意到文学特征的整一性、研究方法的开放性,但它自身又不可避免地陷入文论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的纠缠、化约文学复杂微妙内涵等困境中。文章认为,应置身于审美现代性批判的语境中,并展开与当代审美文化的“交往对话”,以此推动中国当代文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6,(7)
\"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童庆炳等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反思特定历史时期文学工具论而提出的关于文学基本属性的新的理论创新。\"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文学的审美特征与意识形态性相结合的一套相对独立而又系统的理论系统,但其核心仍是文学的审美性。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以一种创新性的学术视野丰富了中国化的文学理论,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元骧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160-165
“审美”与“意识形态”两者既可兼容也可排斥,把审美与意识形态相融合,使意识形态的一般理论与文艺的特性相融而在文艺理论中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落脚点;把对文艺的理解从认识论推进到文艺价值论维度,从普遍性层面推进到特殊性层面为止,还不足以构成对文艺性质的完善的认识,必须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向“文艺本体论”、“人学本体论”研究推进。把对文艺形式和技巧方面研究的成果,整合到“审美意识形态论”的理论建构中来,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94-98
\"审美意识形态\"论的问题首先不在宏观的理论层面,而在更为基本的语言和逻辑层面,在语言上主要表现为在同位结构、偏正结构(形容词+名词、名词+名词)和\"复合结构\"(单纯词)之间来回游移;在逻辑上主要表现为在\"体\"与\"性\"之间来回游移,定义无种差,定义的推理化或属概念多元化,属概念的分裂等。\"审美意识形态\"成了一个漂浮的能指,其所指处于一种游移迷乱、含混不清的状态。\"审美意识形态\"论在语言和逻辑上都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5.
2 0 0 0年第 2期《文艺研究》曾发表了《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认识》一文。作者指出 :“审美反映论是文学的第一原理。”文章的一些命题有些不妥。文学的反映对象不应当如作者所言仅是“社会中的人的情感领域” ,而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属性。文学的客体主要不是“包罗全部生活的整体的联系” ,更不是人与对象的诗意的联系 ,而是“人的世界” ,是凝结着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属性的事物。审美价值是客观的存在。文学反映社会生活不是越经过主体个性色彩的诗意情感的折射就越好 ,而是必须以高尚的审美理想为指导 ,以正确反映现实的审美价值为前提 相似文献
6.
黄力之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30(6):27-33
学术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欲在新世纪获得活力,必须对所有命题进行当代转换.审美意识形态论这一传统命题的当代转换从现代中国的意识形态批判反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本的重新解读、转型社会审美文化的意识形态阐释欲望三个方面肯定了其当代转换的可能性.一方面以这种当代转换去丰富发展意识形态论本身,另一方面以此揭示出当代审美文化的内在机制和可能走向. 相似文献
7.
刘锋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2):149-152
钱中文、童庆炳等人试图在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性与审美性之间建立关联,这产生了文学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的观点.但从构词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偏正结构",落脚点仍然在意识形态之上,并没有摆脱"意识形态中心论".事实上,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是它的本体性质,意识形态只是它的功能性质. 相似文献
8.
2000年第2期《艺研究》曾发表了《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再认识》一。作指出“审美反映论是学的第一原理”。章的一些命题有些不妥。学的反映对象不应当如作所言仅是“社会中的人的情感领域”,而是客观存在的审美属性。学的客体主要不是“包罗全部生活的整体的联系”,更不是人与对象的诗意的联系,而是“人的世界”,是凝结着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属性的事物。审美价值是客观的存在。 是越经过主体个性色彩的诗意情感的折射就越好,而是必须以高尚的审美理想为指导,以正确反映现实的审美价值为前提。 相似文献
9.
冯宪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166-170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新中国文学理论在改革开放时代精神指引下所创生的学术成果。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所揭示的文学性质,是文学中呈现出来的与人类的生存状态结合在一起的审美意识形态价值。它的产生不仅是中国新时期对艺术的科学认识的回归,而且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思想的回归,在理论基础上是有马克思学说的人学与社会学统一的学理依据的。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在当代中国学术环境中再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人本主义思想,应该注重在“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进一步建设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相似文献
10.
王轻鸿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8)
童庆炳主编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文学理论教程>以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基本原理,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理论体系.审美意识形态论作为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争论.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当代性、民族性的高度才能准确把握其内涵,深刻领会其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天保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3(3):28-32
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论一方面表现出与英国现代文学批评关注政治的传统之间的传承关系,另一方面也是英国现代文学研究传统向文学的文化研究转向的一个表征,审美意识形态论是英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发展。审美意识形态论在70年代主要表现为文本意识形态论,在80年代主要表现为批评理论的意识形态论,在90年代主要表现为美学理论的意识形态论和文化理论的意识形态论。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讨论。仔细考究,审美意识形态论者和反对者对意识形态本身的内涵并没有一致的界定,前者认为意识形态是具体的、具有人类共通性的,后者则认为意识形态是抽象的、具有阶级倾向性的,而且对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双方观点也不相同。此外,"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也是双方探讨的焦点。正是这种探讨把我们对文学的认识引向纵深。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批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难以割舍的一块阵地.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读者意识形态的创新性概念,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伊格尔顿不仅吸取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的成果,而且借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等20世纪新潮理论成果,伊格尔顿最终走向的政治批评是与他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目标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张亚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4):92-96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贡献给人类历史的一部集成式的美学理论专著,刨立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美学理论。“境界说”是中西美学思想继承、融合与发展的结果,它主要运用西方的一些科学文学观念和新的思维方法,同时结合中国具体的文学创作实际,因而取得了具有突破性的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5.
张载作为宋代一位著名的理学家,在他建立理学思想体系时,实际上已经探讨了美学的一些理论问题,如他所说的“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的命题、“虚明照鉴,神之明也”的命题、对“郑卫之音”的论述以及论《诗》的作用等,已涉及人与宇宙的关系、审美心胸、审美感受等美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马睿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45-149
“审美意识形态”的争论由来已久,其实,任何理论概念的界定都不是无懈可击的,与其陷入名实之争,不如探讨进一步发展这一理论的可能性。“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具有与本民族传统艺术精神吻合,与世界前沿理论趋同的特点,并有可能与文艺美学学科建设形成良性互动,如果在本土性、前沿性、学科性三个向度上进行深入探讨和正面建构,可以使这一理论的发展具有更广阔的学术前景。 相似文献
17.
徐国兵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8(2):10-12,19
温克尔曼的美学思想对德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拓宽了美学研究的视野,而且开创了历史主义的艺术研究方法的风气;他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审美理想甚至极大扭转了当时德国社会上肤浅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8.
文艺不是审美意识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忠厚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5(4):58-61,87
上世纪80年代,一部分学者提出了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其实,文艺不是意识形态。因为意识形态是指带有阶级自觉的体系化的意识或思想,而文艺作品并不总是具有阶级自觉的,更不是什么思想体系。文艺在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感情,只是带有意识形成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