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根据课堂情况、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很大的作用.一、导入新课时激“疑”导入新课时设疑,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启动思维…  相似文献   

2.
以疑启思,寓思于疑——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疑”与“思”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学贵有疑.以疑启思.在教学中,如果学生产生疑问,那将有助于通过释疑解惑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从疑问开始,教师教学则应该从设疑、激疑开始.本文试图探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通过疑惑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思维能力,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孔子曰:“疑,思之始,学之始。”有疑问才能产生认知的需要,才能产生积极的思维。质疑一般经过有疑一无疑一有疑的过程。要使学生有疑,教师就应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促使学生在问题中产生疑问并大胆质疑。经过质疑后,学生往往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便开始处于无疑状态。在此情况下,教师要抓住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和时  相似文献   

4.
疑,即疑问,它是教学中的必然现象,是教学的先导和起点,可以说,没有“疑”,就没有教学。设疑,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方法。虽然,设疑,也就是设置疑问的意思,但是一个“设”字就说明不是一般的疑问,它充分体现了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主导作用。疑问在何时设,何处设,怎样设,如何启发学生,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这些都涉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设疑的艺术问题。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进矣。”教师设的疑要能激发、唤醒、鼓励学…  相似文献   

5.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因为疑问往往是人的思维的开端。所以,我们的教学需层层设疑,使学生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然后启发鼓励他们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用疑问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让学生经过潜心思索,在解疑中发展思维、获取能力。  相似文献   

6.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设疑,是有意识地创设疑问,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教学艺术。“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教学中,一个恰当又引人入胜的问题,常常可以掀动学生思维的涟漪。一、趣味激疑学而无疑的原因之一是兴趣匮乏,动力不足。在讲授某一内容伊始,可先用适当的有趣的事物来设置疑问,以诱发学生急于解惑的心态,引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例如,有的物理老师在讲“浮力”之前,问“将同等重量的铁块和木块放入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下沉,木块上浮。”老师又问“钢铁制成的轮船很重吧,为什么会浮在水…  相似文献   

7.
设疑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训练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门径。教者必须把“于无疑处寻疑,于有疑处解惑,化有疑为无疑”的观点融于教学过程,循文缘情,用疑问去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在“有疑——无疑——有疑”的过程中增长才智。如教《山间又响马铃声》,这篇课文紧扣课题设计一系列探索性疑问:①课题的中心词是什么?“山间”和“又”分别是限制修饰哪个词的?②课题中的“又响”说明马铃声原来怎样?后来怎样?现在呢?课题给人留下什么感觉?③马铃声从何处传来?马铃声的消失和“又响”分别是在什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应该是学生质疑问难的场所,教师要不断设置疑问,创设探究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阐明了“疑”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设疑之于教学,就如清泉之于小潭,清泉一失,水潭即成无澜死水。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生物教学中的设疑技巧。一、设疑于无疑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的课堂教学,应自始至终以“疑”为主线,特别是要善于在无疑处设疑。教学中有些地方貌似无疑,但却蕴涵着智力因素,教师要深入挖掘在学生看来并不是问题的问题,激发疑问,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介绍“我们身边的生物学”知识时,学生通过阅读“袁隆平和杂交水  相似文献   

9.
一、巧设疑问 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疑,可引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有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讲授“商品”概念时,设置了以下疑问:(1)我们从空气里吸收的氧气是否是商品?医生给病人输氧为什么要收费?(2)农民生产的粮食自己食用,或卖给城镇居民,或送给亲朋好友时,是否都是商品?这些问题一提出,犹如平静的水面投入了一颗…  相似文献   

10.
罗承彬 《云南教育》2005,(23):41-42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问、质疑、解疑。应当指出的是,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进而激发解疑的兴趣和动机。  相似文献   

11.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亦是思考的动力。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是上进。”心理学家认为:“疑是引起注意的一种重要策略。”教学实践证明,设疑是现代目标教学中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一节成功的课经常是在设疑——解疑——释疑的循环反复中,探究新知,培养思维,完成教学的。因此,设疑是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设疑策略。  相似文献   

12.
我国宋代的教育学家朱熹讲过:“读书无疑者,需教其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巧设疑问,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构造一节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数学课.数学教学就是思维活动的教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观念都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思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为人师者在教学中应该把传授知识与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求知、怎样思考作为一个整体任务来完成。在政治课教学中正确地运用设疑释疑法,将有助于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知,明白做人的道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为他们学会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创造基础性条件——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正确地设疑释疑无疑是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需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这就是说,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提出问题、“析疑”——分析问题、“解疑”——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合理的“设疑”,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他们智慧的火花,引起学生学物理的兴趣和对物理知识的探求、向往,增强求知欲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电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就是通过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教师的提问水平的高低,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那么,在语课堂教学中,怎样巧用提问,激活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宋代心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要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为长进。”作为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问难能力是让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主动参与学习的好方法。教学过程既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又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过程,而思维又是由疑引起的,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会促使他们向老师质疑,以解心中疑团.获取新知识。因此,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究过程中,引导其质疑,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学始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学生发展智力的核心, 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疑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钥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和立足点。一、无疑处设疑导思所谓“无疑处”是指教材中直接描述地理事物的内容,学生感到似乎无疑,但并非真止的无疑。对于这些内容,教师要善于巧妙地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  相似文献   

18.
马丽 《小学语文》2012,(3):41-43
疑是“学”的开始,也是“学”的动力,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进行质疑,经历从无疑到有疑,从略有疑问到层层深入地质疑,从疑惑不解到茅塞顿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翟新民 《化学教学》2003,(10):16-17
1 质疑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前提人的思维活动起始于问题 ,有疑问才会去思考。古人云“大疑则大进 ,小疑则小进 ,无疑则不进”。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有疑问是学习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发现新观点的起点。伟大的物理学家爱  相似文献   

20.
前苏联教育家赞克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思考的本领在思维的训练中形成。“激疑”就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行之有效的手段。“激疑”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有疑问,即“读书无疑者须叫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进入“受激发的状态”,才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激疑”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喜欢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思维的发散功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对一个问题尽可能地提出多种设想、多个答案,比较思辨,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