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这枚大钱(见图)钱文特点及铸工精美两点看,只能判断它是盛唐之物。币径为37.2毫米,厚2.7毫米,重22.1克,币材呈白色,绿、红、白诸锈与黑色包浆浑然一体,牢结于表面。此币是否镶嵌币?有两点可证明它不是:一是钱体表面无镶嵌痕迹,二是此币厚达2.7毫米,若要镶嵌,必须先用两枚"开元通宝"粘贴在一起,方能镶嵌,而本人细察此钱孔壁,无任何粘贴痕迹。  相似文献   

2.
宋朝的钱币文化,是中国方孔圆钱最繁荣的时期,铸量多,精品多,款式多,版别多。但是,宋代的大型铜钱,除徽宗时代的崇宁钱及折十"大观通宝"外,其他种类及其他年号的大钱都不多见。图1、图2是两枚南宋"开禧通宝"大钱,据了解此两泉是从越南的一位商人手中辗转购回,异常珍贵。这两款大钱在各类钱币书刊均未发表过,其中一枚是"开禧通宝"特大型钱,这种大钱笔者仅在中国收藏网上见过有人挂过一枚上网出售,款  相似文献   

3.
今年《收藏界》杂志第5期第94页刊载了福建兰金顺先生撰写的《"天启通宝"背"二"试样大钱》的文章。笔者读后不敢苟同,因为这枚钱不是试样大钱,而是天启二年铸造的镇库大钱。早在20世纪末,笔者就从农村收集到一枚与兰先生文章中所介绍的一模一样的"天启通宝"背"二"大钱。为了弄清楚这是一枚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4.
古币两则     
“重熙通宝”折十大钱,近百年来藏家未见实物。马定祥先生曾推断——“此钱应有大钱”,但生前亦未见到。可见此钱之珍稀程度。今发叶柏光先生之藏品彩照及相关文字,以图推断,生坑硬锈,背部周廓及穿好,均制作精整,面部钱文布局合辽钱章法,与“重熙通宝”小平钱一脉相承。该泉得自辽故土,地望亦合,但锈色较单,“宝”字左侧边缘处,微有反光,似铜质较黄。辽钱小平钱铜质偏水红,大钱铜质如何,尚可探讨。未见实物,按图索骥,难以准确。但既有此物面世,不应隐匿。“泉苑”自应公之于众,不需做过多评论,相信诸藏家火眼金睛。  相似文献   

5.
苏定鸿 《收藏界》2011,(3):71-71
笔者藏有一枚秦超大"半两"铜钱,是一枚不可多得的古钱。此钱直径65.7~66.7毫米,穿7.3×8.1毫米,厚7.7毫米,其中肉厚3.1~3.7毫米,重94.6克。"半两"两字高挺,最高达4毫米,略具弧形。在"半"字右上方及右边缘有凸起流铜,钱币浇注口在上方外缘。  相似文献   

6.
父亲马定祥在世时,泉友来我家,常会带来一些前所未闻的珍钱实物或拓本,向父亲求教。当父亲断定此钱为真品时,他往往会说:"这枚钱我虽然从未见过,但它是真的,因为真钱是会说话的。"我在旁边听到这种神乎其神的言语,当时不能领悟,也不理解。此钱是父亲1952年至1953年年间在西安一泉友处得到的。这枚钱币直径66毫米,厚度7毫米,重量竟达96.15克,由银质材料铸成。至今我尚能记得,当年父亲获得此钱返沪后的兴奋情形。他那些日子日夜摩挲,看了又看,喜爱至极。  相似文献   

7.
兰金顺 《收藏界》2010,(2):81-81
笔者于2006年下半年征山东一泉家处收藏到一枚“庆应通宝”背“京江究之府以贰枚当壹朱”阔缘大钱,该泉生坑,红铜质,直径43毫米,  相似文献   

8.
海泉 《收藏界》2011,(9):72-73
在《收藏界》2010年第10期,曾刊文介绍一枚铜质"[ ]寗通宝"钱,文章作者认为属稀世珍品,或可能还是一枚母钱。该钱直径36.8毫米,厚3.3毫米,重19.5克,此钱奇就奇在"寗"字上。编辑部和董大勇先生对这枚钱币加了一段导言,认为刊出后可能存在两种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9.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收藏界》2010年第11期第84页,看到北京陈瑞海先生写的《"金国通宝"银质大钱赏析》文章。特别是看到这枚大钱的书法风格时,就觉得这枚大钱不真。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我是研究古陶瓷的,不是研究古钱币的,由我来评点古钱币似乎越位过界。但我是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粗知历代书法流变情况。  相似文献   

10.
廖志满 《收藏界》2010,(5):85-85
笔者2008年下半年在湖南零陵集得一枚清代"成丰元宝"宝巩局当五百大钱,宝巩局是清朝政府在甘肃设立的铸钱局,原名巩昌府局。在雍正年间移至兰州,改为宝巩局。当时在地摊上发现此枚大钱非常精美,就买了下来,回来后发现此枚大钱并非翻铸,而是雕刻而成(如图)。  相似文献   

11.
新莽朝铸币可谓精多,"货泉"、"大泉五十"版别更丰,现将六枚新朝古币向众展示如下:新朝"货泉"(图1)直径21毫米,厚1.9毫米,重1.8克。此枚钱币双面红斑绿锈覆盖,"货"为细字,大开口肥"贝"隔轮,离郭较近,"贝"部写法与正版不同。此币中的"泉"字少左半边,无改刻痕迹,属于原范所致,就是"半  相似文献   

12.
杨学礼 《收藏界》2011,(1):79-79
本人早先收藏一枚"第一重四两"古钱,钱径41.4毫米,穿径8.6毫米,厚2.4毫米,重20克。此"第一重四两"钱面有外廓,背平素,与大"半两"相同,品相佳美,通体硬绿锈包浆,轻掷于地,则哑然,而无转音亦无破音。钱面文是非常精美的小篆,笔划均匀,结构完美,是一枚珍稀的砝码钱。  相似文献   

13.
老董答问     
《收藏界》2006,(6)
董老师您好:近日本人从地摊上一串古钱中选出一枚“宣统通宝”背“天下太平”大钱,该钱铜质熟旧,钱径42毫米,厚1.5毫米,穿8.5毫米,重20克。黄铜质,包浆黑色,钱文及边包浆有少许绿锈,锈色入骨。查阅众多古钱币书,没有此泉拓图或照片,只有《中国古钱币库》提及宝泉局铸行过当十宣统大钱,但没有真图可鉴,本人以为它是出谱逸品,为开门之物,是官铸真品无疑,又是中国帝王统治最后关门之古币。但本人学识有限,请董老师为之把脉并给市价。  相似文献   

14.
国人老幼皆知、随处可遇的“乾隆通宝”制钱,铸于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年)。铸期长,铸局多,铸量大,在清钱中屈指可数。孙仲汇先生说:“乾隆以后,铜钱的体型变小,质量逐年下降,钱币藏家对普通的乾隆钱不屑一顾,……”(注1)。但乾隆钱亦不乏珍品。存世雕母有数种,还有少量的母钱、样钱、大钱。特别是“乾隆通宝”宝泉局折十型大钱,只见图录,实物难得一见。马定祥先生在《历代古钱图说》178页,批曰:“乾隆通宝宝泉局当十型大钱珍”。  相似文献   

15.
傅绍庆 《收藏界》2013,(4):73-73
有颈"半两",指半两钱币。"两"字的中间竖笔直抵第一笔上横者,较常见于汉"四铢半两"中。而秦"半两"有颈者则多谱未载,亦未见相关收藏刊物披露过。在网上见过几枚,但皆漫漶不清,说是有颈,实则勉强。余日前得一宗生坑"半两"60余枚,多战国、秦"半两",间有两枚汉"八铢半两",其中就发现了此枚甚为罕见的秦有颈"半两"。该泉为大生坑品,红斑绿锈入  相似文献   

16.
覃冠华 《收藏界》2013,(4):66-66
这两枚大型吉语花钱,一曰"富贵荣华"(背阳纹后天八卦图文),直径85.3毫米,重170克,背面八卦文"巽"字中的"共"字有点沙眼。二曰"福禄寿星"(背阳纹福禄寿星图案),直径84.9毫米,重150克。这两枚大型吉语花钱,一是大,二是少见,均为传世古。所谓大,大于80毫米以上的  相似文献   

17.
笔者于2008年下半年北上寻泉之旅期间,有幸在上海集到一枚战国"半圜"钱,直径27毫米,穿径8毫米,厚0.5毫米,重约3.5克。该泉生坑,青铜质,从边沿一小破裂处可以看出,青铜质因年久已经严重氧化。钱文为古代大篆书,横读,内穿亦圆,也称圜钱。圆孔不规整,呈喇叭口形状,此乃中国古代钱币从刀币、布币向圆孔、方孔钱币过渡的实物佐证。  相似文献   

18.
何开俊 《收藏界》2011,(3):74-74
该“半两”(见图)与一直径为29毫米的“半两”置于一处合照,目的是证明大“半两”之大。此大“半两”最大直径68.5毫米,币最厚处7.8奄米.内最厚处3.8毫米,现重95.6觅,青铜材质.铸工规整,品相极美,漂亮的五花锈.将钱背置于80倍的使携式显微镜下观察  相似文献   

19.
马传德 《收藏》2013,(8):76-78
2012年是我父亲马定祥的好友李伟先诞辰120周年,上海博物馆为其出版了《纸上繁华——李伟先先生旧藏纸币掇英》,这是第一部介绍李伟先捐献纸币的藏品集。  相似文献   

20.
袁克林 《收藏界》2013,(6):63-64
这枚"集换局票",背文"当一十用"当十大钱,是系列咸丰大钱中唯一的一种无铸钱局名、无满文的当十大钱。此钱出自福建福州,为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与福州泉友李共青先生用钱币相互交换所得。此钱红铜材质,整钱面背红斑绿锈满身,与铜胎肉面紧咬在一起入骨生根,显得极富有神韵,包浆熟旧自然。此钱直径33毫米,面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