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藏》2017,(4)
正党项族是居于中国北方草原地区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密切,在经济、文化方面频繁往来。公元1038年,党项族拓跋氏首领元昊仿汉制,建立大夏政权,史称西夏。西夏金银器处于北方草原金银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从风格匕讲,在唐文化的影响以及西方因素的渗透下,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金银器文化。西夏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敕禁门》规定,一般官吏、百姓不许穿黄色衣服,不允许使用金器,建  相似文献   

2.
王效军 《收藏》2006,(8):112-115
西夏是公元11至13世纪在我国西北地区建立的一个以党项、羌为主体民族的封建割据政权,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先后与辽、北宋和金、南宋鼎足而立,疆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在其存在的近二百年时间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西夏文化,其中西夏瓷器以其鲜明的民族风格而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张健 《集邮博览》2010,(3):49-51
若论展览中最重的展品,当属1974年发现于贺兰山下、西夏时期皇家陵园的石雕力士支座了(图27)。这件文物重达一吨,是宁夏博物馆四件国宝级文物之一。西夏由党项羌族人建立,与北宋、辽(后期与南宋、金)鼎峙天下,后被蒙古铁骑踏碎,令这个鼎盛一时的国家从此湮灭在历史中。此后六百余年间,由于没有一部完整的西夏史传世,西夏逐  相似文献   

4.
正宋明两代,商品经济发展带动了金银器制造业的兴盛。宋代金银器一改唐代雍容华贵之风,器形趋于精致小巧,显得典雅秀丽。随着金银器大量流入民间,其类型及装饰摆脱了域外文化影响,更具生活气息,呈现出本土化风格。明代金银器制作工艺在前代基础之上又有新的发展,造型美观,制作精细,装饰繁复。此时流行在金银器上镶嵌珍珠、宝石,产生了一系列的合璧产品,表现出浓艳华丽、富丽堂皇的特点。南京作为两宋时期东南地区的经济重镇、明初京师所在,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是我国金  相似文献   

5.
林利 《收藏》2009,(11):78-83
辽西地区是魏晋时期鲜卑文化的中心,本文介绍的金银器主要出土于该地区魏晋以前尤其是三燕时期的墓葬中,它们见证了当时的金银器制作工艺水平,同时也揭示了匈奴、鲜卑、汉诸民族文化的鲜活特征及其相互交融的史实。  相似文献   

6.
1970年10月在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的金银器是上世纪唐代金银器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它不但全面反映了唐代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同时也再现了大唐王朝的盛世风采以及雄浑博大的大唐文化。国宝级的鹦鹉纹提梁银罐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金银器制作始于商周,但在唐代以前金银器皿是很少的。唐代开始金银器兴盛起来。金光闪闪,银光熠熠的金银器显示了唐王朝富丽堂皇、灿烂夺目的文化艺术,而金银器又代表了唐代金属工艺的最高水平。就目前来说国家发现的唐代金银器就有600多件,北方南方都有。  相似文献   

8.
米向军 《收藏》2013,(5):52-55
宋、辽、金、西夏,在长达3个世纪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各民族之间既有矛盾斗争,又有联系交流,后来逐步走向融合。辽、金、西夏三国的陶瓷工艺既师法中原,又具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风格,是我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时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社会风尚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陶瓷手工业方面,各阶层对陶瓷的需求高涨,前所未有。皇室、臣僚、贵族、商贾、文人雅土既需要美观实用的饮食用具,又需求具有艺术性、观赏性的陈设品,城市中的茶肆、酒楼、饭店开始大量使  相似文献   

9.
米向军 《收藏》2013,(3):52-55
宋、辽、金、西夏,在长达3个世纪的历史时期内,中国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各民族之间既有矛盾斗争,又有联系交流,后来逐步走向融合。辽、金、西夏三国的陶瓷工艺既师法中原,又具独特的民族特色和风格,是我国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当时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社会风尚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陶瓷手工业方面,各阶层对陶瓷的需求高涨,前所未有。皇室、臣僚、贵族、商贾、文人雅土既需要美观实用的饮食用具,又需求具有艺术性、观赏性的陈设品,城市中的茶肆、酒楼、饭店开始大量使  相似文献   

10.
方石 《收藏》2010,(11):45-48
西夏瓷作为西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受中原瓷器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瓷器风格。近年来,随着西夏瓷不断发掘出土、西夏瓷的收藏热日益升温,赝品也时有所见。本文将西夏王陵博物馆收藏的几件灵武窑刻花瓷与赝品进行对比,从器形、刻花内容、刀法、釉色、胎质、底部特征等细节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1.
金银器     
金银是硬度适中,具有延展性,易锤打成形,又有亮丽的天然色泽,且不易氧化变色的贵重金属。金银器在世界历史文物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商代已有金银制品;春秋战国有了金银镶嵌工艺;汉以前少见金银器皿,到唐代开始有较多发现。我国古代金银器不仅类型多样,范围广泛,而且工艺复杂精细,科技价值含量很高,用途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且一开始就以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2.
温涛  高临鹏 《收藏》2010,(11):41-42
西夏陵园遗址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建筑装饰用陶瓷标本,这些精美的古代建材,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夏经济、文化、手工业的发展水平。现介绍西夏陵区3号陵出土的6件陶瓷建筑构件:  相似文献   

13.
浙江温州 《收藏》2010,(10):110-111
在中国古代北方,生活着以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族等为代表的游牧民族,成为草原的统治者。他们以“天苍苍,野茫茫”的北方草原为活动舞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马上行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便是受匈奴文化的影响。著名的鲜卑族王朝北魏,其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则是吸收中原先进文化的最好例证。  相似文献   

14.
尹钊  刘宝  张继超 《收藏》2013,(8):82-87
中国金银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每一时期的金银器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徐州出土的汉代金银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金银器的发展轨迹。这些金银制品,除继续用包、镶、鎏、错等方法用于装饰外,还将金银制成金箔或泥屑,用于漆器和丝织物上,以增强富丽感。重要的是,汉代金细工艺本身逐渐发展成熟,最终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米向军 《收藏》2010,(11):38-40
西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1038-1227年),历时190年,建都在今宁夏银川市。由于蒙古大军前后6次的毁灭性破坏,西夏文化遗迹、遗物留存甚微,给这个王朝留下了太多的谜团。西夏瓷更是因为物证太少,成为中国瓷器历史上的难解之谜。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不断发掘出西夏瓷,国内外对西夏瓷的收藏不断升温,西夏瓷也逐渐走出了深闺,向世人展示那段神秘、凄美和残缺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尹钊  刘宝  张继超 《收藏》2013,(15):82-87
中国金银器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每一时期的金银器都具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徐州出土的汉代金银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汉代金银器的发展轨迹。这些金银制品,除继续用包、镶、鎏、错等方法用于装饰外,还将金银制成金箔或泥屑,用于漆器和丝织物上,以增强富丽感。重要的是,汉代金细工艺本身逐渐发展成熟,最终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蔡国声 《收藏》2006,(12):95-95
我国的金银器制作始于先泰,但在唐代以前金银器皿是很少的。唐代,金银器突然兴盛起来。目前发现的唐代金银器有600多件,北方南方都有,基中银器占了绝大多数。而金器又鑫出在北方,且矿体 中于长安,即今西安附近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杨秀山 《收藏》2006,(5):68-70
西夏是11至13世纪以常项族为主体包括其他民族在内建立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在190年中,西夏不但创造了自己的文字,而且还在吸收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西夏文化。  相似文献   

19.
谢晓东 《收藏》2023,(8):68-70
<正>辽宋西夏金时期是中国再次从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过渡时期。而这一时期以西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传承和发展尤为突出,走向文化共融的同时身兼民族文化特质,可谓是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传统中华优秀文化之一。换言之,辽宋西夏金时期西夏文化作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丰富新的历史内涵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其走向新的文化高度,可视作为这一时期中华文化兼容并蓄个性、特色的民族文化特质的具象缩影。  相似文献   

20.
史书记载,西夏立国后其境内曾经流通使用过铜币、铁币、银币与交钞。铜币、铁币,有记载亦有实物,银币与交钞虽有文字记载,因无实物发现,相关的研究没有任何进展,相关的认识也一直停止不前。200s年秋,笔者有幸目睹了银川市文化市场席先生收藏的两块西夏银锭,经席先生同意,现将这两块银锭公之于众,供西夏史学者、钱币收藏者和爱好者欣赏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