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南诏立国后,南诏统治者推行文化开放策略,出现了一种主动有序的对外交往和多方兼容现象,在整个南诏文化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特点是开放性,其开放性贯穿着南诏250余年的历史,产生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南诏文化。  相似文献   

2.
略论南诏文化与巴蜀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诏与巴蜀间的民间交往、民族迁徙、军事冲突及文人间的学习和交流,使巴蜀文化成为南诏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又因南诏文化与巴蜀文化有相同的文化渊源和相似的文化土壤,促使南诏在“盛唐之音”氛围中,大量汲收巴蜀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与地方特点的南诏文化  相似文献   

3.
南诏大理历史是云南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理化的发端,本首次阐发了建设南诏博物馆的构想,对南诏博物馆建设的可行性作了充分论证。在研究探讨南诏历史化、 彝族历史化、博物馆历史化的前提下,阐述了建立南诏博物馆的历史必然性,博物馆的特色,具体措施及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山区文化与海洋文化的兼容,畲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兼容,以及本土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兼容等方面具体论述了福建闽东文化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经济文化类型的理论与方法,从共时的角度对南诏广阔辖境内操持不同生计方式、处于不同生态位上的民族共同体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三种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进行了历史民族学的考察,以便进一步加深对南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中华民族的多元及文化的多元无不昭示祖先文化的强健与活力。河洛文化的兼容性,表现为内在的阳刚与形态的阴柔、多元的灵魂、文化与政治联袂以及随地生根的活力。本文拟从她的兼容性特征入手,分析其兼容性的基石、形态、表现与途径,为实现祖国统一及现代化进行学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大理师专学报》2001,(1):16-19
大理州南诏史研究会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个南诏大理国研究的学术团体,该团体的研究成果在史学界享有较好声誉。本对该学会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综述,为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提供了线索和帮助。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日语中,外来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数量日益增多,可见外来语在日语当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一切先进事物的国家。在日语对汉语以及欧美语系的吸收过程中,日本文化也实现了对不同国度文化的包容。  相似文献   

9.
郑回,从俘虏到王室宗师,再到南诏清平官,为南诏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史书没有他的传记,对其论述也很少。为弘扬郑回思想和精神,笔者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教育等方面分析探讨了郑回的历史功绩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日本文化性格的剖析从而揭示其文化传统颇为独特的一面——— 对外域文化始终不渝的主动摄取并将其兼容并蓄。而恰恰是这种兼容性使日本文化获益匪浅, 它既强健了日本文化的体魄, 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日本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有宗教便有宗教教育,研究宗教教育是全面认识传承民族文化的民族教育的关键。南诏后期废道立佛,大理国以佛治国一脉相承,“释儒”阶层的出现,标志着南诏大理国制度化教育的形成。其教育形式是以寺院为学校、僧侣为教师、佛儒经典为课本。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君权佛授来巩固王权、教化百姓、统一思想。佛教教育是形成大理白族特色文化的重要因素,同时对大理白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儒学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儒学的传入对南诏大理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南诏大理国制度化教育始于儒学,形成于"儒释"阶层的出现;从南诏到大理国,虽然经历了从"以道治心"到"以佛治心"的转变,但始终坚持以儒学教育为根本;儒学为先,儒释道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理白族本主文化,对其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南诏的繁荣发展,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注重山区经济的开发。南诏立国期间采取多种措施发展山区经济,给南诏国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以史料为据,从农业、畜牧业、盐业和矿业几方面,分析探讨南诏山区经济取得的成绩及其当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哀牢夷是战国末到秦汉时期活跃在澜沧江上游一带的古老族群,古哀牢国的主体民族是浪娥人。南诏国是由哀牢夷的后裔浪峨人建立的。南诏灭亡之后,在不同的环境下,经过不断的分化和组合,形成了令天的阿昌族、怒族以及茶山、浪速、载瓦、莨峨、黑语等族系,而有的则分别融合或被同化在其它民族之中。  相似文献   

15.
汉末三国之世,中国学术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究其原因,除了学术文化自身的内在因素外,还与当时统治集团中不同社会阶层的升降有关。东汉中后期以来,社会阶层的分别往往体现在文化取向的差异。就孙吴的情况看,其统治者出自寒门,缺乏儒学修养,轻视经术,提倡实用性的法术、兵学及史学,表现出"驳杂"的特点,以致长期未设博士、太学制度。这样,孙吴之经学主要依靠儒学世族之"家学"、"私学"及郡县"学官"而得以传播。  相似文献   

16.
《南诏德化碑》是著名的唐代古碑,碑文详载了南诏初期的历史、天宝年间的两次战争,及南诏与唐、吐蕃的关系,许多史实为诸多唐史典籍所失载。以碑文所记为纲,参照其它史书加以研究,可以认为:唐与南诏的关系带有功利色彩,虽然曾爆发战争,但合作是主流。  相似文献   

17.
南诏时期牲畜的大量养殖,可以算得上是云南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已经成为南诏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的发展,牲畜在民间市场大量交易,活跃了乡村市场,南诏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丰富了畜禽品种,因而成为唐代最有活力的畜牧区域。  相似文献   

18.
论南诏不是国家级政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南诏与唐朝关系的性质 ,近有争议 ,或以为南诏是与唐朝相鼎立的国家级政权。本文分析了在几个不同时期唐朝与南诏关系发展的情形 ,以及两者相互关系的总体状况 ,认为南诏是唐朝统治下的一个藩属政权或西南地区的局部政权 ,并非是与唐朝相鼎立的国家级政权。同时 ,探讨了古代政治实体处理相互间关系的原则和与之相适应的用语。  相似文献   

19.
七世纪初,松赞干布建立了吐蕃奴隶制政权,随后便向周围地区扩张势力。吐蕃势力进入云南洱海地区,威胁着唐朝的西南边疆。南诏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洱河地区,成为唐朝遏制吐蕃势力的西南屏障。南诏的扩张与唐朝的利益发生冲突,导致战争爆发,南诏遂弃唐而投蕃。吐蕃对南诏实行的民族剥削和压迫政策,使南诏再次归附唐朝。唐朝与南诏结盟,共同抗击吐蕃。这一时期,西南地区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唐朝、吐蕃及南诏之间错综复杂的三角关系。  相似文献   

20.
英语和汉语中有大量的习语,习语是文化的结晶,如何处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习语往往是译者面对的难题之一。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恪守文化适应性原则,根据文化的异质性和同质性,适时采取不同的文化表现策略,以达到译文最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