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践主体在交往关系上的长期隔阂,不仅造成两类主体的彼此分离,也导致理论与实践的实质性分离。这种分离是教育理论主体与实践主体不同的生存方式造成的。对话是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践主体交往与合作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2.
由于文化的差异,俄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存在着许多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交谈双方的语用行为必然会受到各自文化背景的制约,忽略这一因素,势必产生语用失误现象,从而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  相似文献   

3.
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分歧、矛盾,幼师与幼儿家长的交往过程中,由于双方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教育素养水平不同,教育观念、态度与教育方式也不尽一致,因此对幼儿出现问题的认识不同,理解也不同,使双方产生心理分歧,产生矛盾.文章初步探讨了幼师与幼儿家长交往过程中易产生的分歧,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交往是一定情境中的异质主体间借助于一定媒体所进行的相互认知、相互沟通和相互作用。从静态的角度看,交往包括主体、媒体与情境“三个要素”,其中,主体指交往的双方;媒体指言语、辅助言语、体态语等交往手段,它是交往信息的载体;情境是交往的主客观条件的总和,包括交往时间、场所、一定的交往规范和交往双方的心境等。主体、媒体、情境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从动态的角度看,交往包括相互认知、相互沟通和相互作用“三个侧面”,认知指交往中的社会知觉,包括自我认知、对象认知和关系认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主要是由学生和家长、学生和同学、学生和老师三个方面构成的。中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交际障碍主要是由于双方的社会阅历、思想方式、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也就是所谓的代沟现象。又由于双方生活距离的接近和交往的密切,彼此的冲突及其带来的困惑也就很突出。具体表现双方对于社会性活动、衣着打扮、升学就业等问题的不同看法,尤其是对于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如考试、分数、评优、升学等方面的不同态度和做法,导致交往困难。形成中学生和同伴的交际困惑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他们对友谊的认识过分…  相似文献   

6.
在班主任与家长的现实交往中,双方往往会产生各种分歧,诸如对教育价值观的不同认识,对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同看法,在教育出发点及教育方法等等方面的分歧.这些分歧的存在,直接影响着班主任与家长合作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如何减少和消除分歧,实现双方的真诚合作呢?  相似文献   

7.
邱畅 《海外英语》2011,(15):198-199
面对跨文化交际中的种种障碍,人们普遍认为语言是产生这道屏障的主要根源;然而,从根本上讲,东西方跨文化交际的鸿沟往往来源于一些非语言因素。因此,文章将以非语言因素为切入点,层层深入地分析非语言因素对东西方跨文化交际造成的障碍,从而有利于参与交际的双方跨越文化的屏障,与来自异质文化环境的人们自如地沟通。  相似文献   

8.
论教育理论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的交往与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归根到底是教育研究主体和教育实践主体之间的交往与相互转换的问题。两类主体间交往和转换的质与量,决定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转化的深度和广度。教育理论人与实践人在交往过程中分别带有各自的交往假设,这些假设成为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基本路径。适应变革时代要求的合理的交往假设是:理论人与实践人彼此有内在的相互需要,双方互为前提,各自的生命发展只有在双向建构、双向滋养和双向转化中才能实现。对这种转化的内容、过程、困难和障碍等的研究,是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民族的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由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往往产生障碍。本文试分析了维吾尔族同汉族交际障碍产生的成因并对如何消除这些障碍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由交往双方的主体构成。教育系统中,作为交往双方的主体因其任务、地位、作用及规范行为不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职能及称号。这  相似文献   

11.
师生交往相对于师生关系而言,更强调师生双方的主体性与平等性。文章从微观政治学视角认识师生交往,认为师生交往是建立师生关系秩序的活动,这些活动以主体双方的利益为基础。师生交往中所产生的力量交互作用对主体双方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与双向性。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师生交往中的力量交互作用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出减少师生冲突、构建和谐课堂的建议策略。  相似文献   

12.
教师和学生家长是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两个主要因素,在教育活动中,家长和教师的目标是一致的,都要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益于家庭、有益于社会的有用人才。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双方的教育观念、施教内容和采取的方式方法往往不尽相  相似文献   

13.
李传瑛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6):88-90,94
采用调查法、比较法、统计法、因素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导致大学生产生交往焦虑的深层原因。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与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障碍的没有直接关联;学历、独生子女与否、个性气质、家庭教养方式与学校教育方式才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焦虑心理障碍的重要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困境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现实语言是教育交往的媒介。语言只有转化为直接性的言语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交往。教育交往中的言语是言语主体在相互言说中表现“存在的事件”与“意义的生成”,是主体生命的自我表述。然而,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已因缺失和异化而产生困境。具体表现为:言语主体,重教师话语霸权轻双向对话;言语目的,重工具性价值轻目的性价值;言语内容,重本源轻流传;言语过程,重感知轻体验;言语理解,重符应轻生成。教育交往中言语困境产生的缘由包括:教育疏离生活世界,教育价值取向的效率主义与教师权威的泛化等。走出教育交往中的言语困境必须:消解中心,加强对话;重构言语环境,激活主体意识;丰富言语内容,注重体验生成;回归生活世界,指向人生意义。  相似文献   

15.
教育活动使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共同的教育情境中 ,双方总是在共同的交往中沟通、教育和接受教育。因此 ,教师与学生总是处于一定的交往关系中。没有交往 ,教育关系便不能成立 ,教育活动便不能产生。不论是知识教育还是品格教育都是在师生交往中实现的。教学过程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过程、能力的培养过程、智力的发展过程 ,而且还是情感的沟通过程 ,心灵的碰撞过程。由此看来 ,师生交往是教育活动的表现形式 ,是学校教育本身的具体表现方式。师生交往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由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同 ,人们对师生交往的本质属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179名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由于教育方式不同部分农村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胆小、羞怯、焦虑、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而影响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长素质、学校教育、社区环境等。因此,切实有效的开展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者及全社会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本届在中国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更显示出中国在国际商务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与外界交往合作的主要方式——国际商务谈判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作用。国际商务谈判,是国际商务活动中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达成某笔交易,而就交易的各项条件进行协商的过程。由于谈判的主体来自不同的国家,国际商务谈判的过程必定会面对双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本文试图从Fisher(1980)在《国际谈判》(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中提到谈判团队、决策方式、民族性格、文化噪音、翻译人员的选择这五项因素入手,分析每个因素中东西不同的文化会对谈判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美两国由于处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之中,在文化取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社会规范、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隐私观念也是这些文化差异的表现之一。了解中美两国不同的隐私观,有助于双方的沟通和交往,避免产生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  相似文献   

19.
教学交往的现实缺失及救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的有效交往,强调的是发扬师生合理的个体主体性。如果交往的双方或多方不能以平等、自主的主体形象存在,那么主体一主体关系就会在某种意义上降格为主体——客体关系或物物关系,交往就会异化。事实上,如果以此为参照,我们会发现在中国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虽然每天师生都在“交往”,但与日常生活中交往概念所描绘的情境不同的是,这种交往主要是一种科层型交往。它受到交往方个人所属的共同体的限制,尤其是受到个人在共同体中所获得的身份的限制。这直接导致交往双方在权力分配关系以及资源占有上的不平等,从而造成教学中交往的实质性缺失。  相似文献   

20.
交往实践是时代哲学的主题。教育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教育交往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具有差异性和独特性的主体之间的连续交往。教育交往的主体,包括交往的双方即教师与学生(也包括师生的个体与群体等)。教育交往的中介化客体,包括交往手段和信息以及信息的载体(语言、文字、符号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